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2.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
师:为了让上海的王刚对家乡有更直观地认识,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
承转: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出示三江源地的模拟景观图,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
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結果。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略)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总结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2.能够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2.教学难点: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四、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模拟“漂流瓶网络交友”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上海王刚和青海卓玛的网络联系展开学习,学习内容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地达成建设和谐家园的共识。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环节一:赏三江源之景
师:为了让上海的王刚对家乡有更直观地认识,卓玛给王刚发来了一段手机视频。
卓玛介绍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
环节二:析三江源之名
承转:你知道卓玛的家乡三江源在哪里吗?
活动1:定位置
师:展示“青海省地图”,并在地图中描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生: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活动2:析命名
多媒体展示发源于三江源的三条重要河流。
生:读图说出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
出示三江源地的模拟景观图,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
活动3:说地位
师:为什么这儿被誉为“中华水塔”呢?
生: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三江源地区如同一个巨大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地区输水。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活动4:探原因
师: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結果。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另外还有大气降水,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最终流入大海。
环节三:探三江之源(略)
环节四:护三江源之地
活动1:明特点
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活动2:看变化
师:看图片,说一说三江源地区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
生:冰川逐年萎缩,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使得“中华水塔”──三江源告急。
活动3:说影响
师追问:这样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小组合作探究一:三江源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生: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果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游湖泊会萎缩,河流的含沙量将增大,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师: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活动4:明问题、析原因、找措施
小组合作探究二: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生甲: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同时,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生乙: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师:由于国家的大力保护,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这也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青海的卓玛和上海的王刚共同起草了一份倡议书: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义不容辞。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爱护环境,共建我们的和谐家园。
总结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卓玛和王刚起草的这份倡议书,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七、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赏三江源之景”“析三江源之名”“探三江源之源”“护三江源之地”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例如,课程内容做得还不够精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探究内容也还应进一步细化,力争能够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设计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较为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