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调查:亚洲CEO看在华从商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a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是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针对全球各大公司的亚洲区CEO进行的一次调查。尽管目前在中国经营业务或者进行对华贸易的公司不到三分之二,但绝大部分被调查者相信所在公司会在未来五年内来华从商。被调查者指出了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些潜在因素,不过许多人认为,即便这些问题短期内得不到充分解决,公司收入也基本上不会受影响。
  
  中国市场
  
  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问卷报告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业务,有大约30%的公司与中国开展了贸易往来(图1)。超过一半的公司从中国赚取收入。其中年收入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目前在华开展业务,81%从中国赚取收入。有意思的是,当许多公司正在评估他们在中国的业务集中度是否太高时,仅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企业在华拥有一个或多个制造工厂、服务设备或者零售店。即便是对与服务企业相对的生产性企业而言,这项数据也仅仅达到21%。
  


  CEO们表示,这种对中国经济参与度不太高的状况不会持续太久。总的说来,超过九成的应答者预计所在公司未来五年会在华从事某种形式的商业活动。CEO们认为公司在华增长的关键在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有7%的人表示公司目前在华销售商品和服务;所有应答者中有34%,或者无对华收入公司中43%的人预计,公司未来五年会在华开展销售业务(图2)。CEO们认为对中国经济的参与确实是不可避免的:83%的应答者预计公司在五年内开展对华业务,尽管他们认为充分解决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还不大可能。
  
  作为竞争者的中国
  
  中国的本土企业被视作强大的、但不是压倒性的竞争对手。大部分应答者认为竞争的基础在于中国企业享有的低成本优势(图3)。这也许就能够解释为什么27%的生产性企业认为中国本土企业比大部分外国企业要强或强很多,而与此同时只有11%的服务型企业持有同样的观点。(实际上,有27%的服务型企业认为他们的中国对手比大部分外企要弱——尽管他们也更倾向于赞成竞争的基础在于低成本而不是其他因素。)
  有趣的是,36%的在华CEO认为中国本土企业比大部分外企要弱,比其他国家应答者在该项上的选择比率要高很多。13%在华CEO也表示,即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降为零,他们公司的收入也不会受到影响。
  
  威胁增长的因素
  
  CEO们认识到了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若干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图4)。他们认为相对环境因素而言,经济和社会因素要重要得多。例如,尽管有63%的应答者把污染当作阻碍增长的一个因素,但当被要求与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行比较时,80%的人選择了后者。
  


  在所有的因素中,污染是排在前五位的惟一的健康或环境因素。其他几个因素包括不断增加的收入失衡,商业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合格人才的短缺以及较弱的金融机构等。令人惊奇的是,在其他地区受到很大关注的一些因素,比如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上涨的能源价格等,则很少得到被调查者的关注。
  
  评估和处理威胁因素
  
  当被问到中国应该对威胁其持续增长的因素做出多快的反应时,超过80%的CEO认为必须在未来五年着手处理这些问题。有60%认为中国“可能”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尽管认为“非常可能”的人只有12%(图5)。在中国的CEO们则最不乐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这些问题“可能”得到充分的解决。公司目前在华赚取收入但没有驻华办事处的CEO稍微乐观一些:69%的人认为中国“可能”有效地解决面临的威胁。
  如果中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增长减速甚至停滞,那么会对这些公司产生什么影响呢?令人惊奇的回答是“几乎没有”。超过一半的应答者认为如果中国的GDP增长率在未来五年下降一半,本公司的收入不会受到影响;47%目前在华赚取收入的公司持有相同的观点。即便中国经济增长完全停止,有三分之一的应答者表示其公司的收入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四分之一目前在华赚取收入的公司也表示赞同。
  当被问及中国应当在哪个领域进行投入以吸引外国公司来华时,在“基础设施和后勤”方面加大投入成为CEO们的最大愿望。72%的CEO把这条作为除“教育和培训”、“共同管理”之外的优先考虑的选项。虽然收入失衡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对“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发展”的关注度仍然最低,即便在中国的CEO中也是如此。
其他文献
加强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越来越体现为强大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技术与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对自有知识产权进行及时、充分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的力量、创新的作用,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以同业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的比较研究为中心,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商业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以及面
期刊
随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增加以及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提前支付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我国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已经开始,而且市场反响良好。抵押传递证券是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工具,其他种类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工具都是以传递式证券为基础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且抵押传递证券本身也是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形式,比如,美国由联邦
期刊
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受地域范围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金融机构数量不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现任中国银监会宁夏监管局局长的沈晓明,曾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商学院的访问学者,并有在美国第一联美银行丹佛分行学习工作一年多的经历,曾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广东佛山分行副行长、中国银监会监管一部副主任等职务,在业内被认为是一位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学者型官员。这
期刊
启动QDII更多是一种制度创新的尝试,QDII必将对国内的居民、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监管部门带来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如警示投资中的风险,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监管政策。    QDII,即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指的是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与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
期刊
“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以后,外资银行的全面介入将会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何等冲击?”这是我们不久前热议的一个话题。但眼下我们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最近的两个例子是,2006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斥资97.1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2006年年底,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印度尼西亞Halim银行90%的股份。与国有银行改
期刊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贵宾理财服务,但其与真正意义的私人银行服务仍有很大差距。以中国银行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为开端,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这一在国外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私人银行业务列入了自己的发展版图。这一趋势迫使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是何种原因催生私人银行业务落地中国?如何在中国现有的金融、法律背景下开展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内资商业银行如何在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领域
期刊
从国际银行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来看,科学选择跨国经营战略是使国际化经营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科学选择目标市场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找有利的市场环境。各国和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法规的保护或限制不同,如果目标市场是一个已处于高度饱和或无潜力的市场,或由于当地政府的限制,商业银行即使具有充分的优势也难以打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保护措施较少的金融市场往往能吸引众多的
期刊
已经拥有海外拓展十多年实践经验的中国工商银行,正朝着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银行的方向迈进。    全球布局与境外战略      《银行家》: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长久以来工行在国内所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但其在海外的发展与影响,业界以外的人似乎了解还不多。  陈爱平:其实工行在海外的拓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十几年来,工行坚持“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境外布局指导原则,抓住时机夯实跨国经营
期刊
编者按:关注中国银行的读者可以发现,在中行2006年的募股说明书中介绍中行的优势时有这么一条,即“中国银行拥有同行业中最广泛的海外机构分支网络,覆盖了几个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法兰克福和新加坡”。的确,从其历史沿革和现有布局看,中行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中惟一的一家“国际银行”。本文作者为中行美国地区总经理。    经营现状与战略定位的重新诠释      中国银行在美国
期刊
银行保险已经成为一种令人关注的金融现象,在我国,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已经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人身保险销售的几大支柱之一。同时,银行保险业务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调整传统以存贷款为主的经营模式,转而向纵深推进以中间业务发展为重点的经营战略和业务结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不过,总体来说,尽管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深度和广度仍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