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红岩》《莽原》《诗刊》《星星》等。出版散文集《看見即热爱》《心底的光》、诗歌集《我在寻找一种瓷》。曾获冰心散文奖等。
勘探队已经开进荣家渡村了,荣家渡村马上要建冶金厂了。这是前几天爸爸在家宣布的。荣家渡是我的老家,爸爸说到这些的时候是兴奋的。
金子,那里真有金子,原来那不是一个传说啊……听爸爸这一说,我们都惊诧不已。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这件事,但总觉得一个贫瘠的小村子要和金子沾上,那是人们穷疯了的异想天开,现在终成实现。
从县城到荣家渡有几十公里,一南一北两条柏油马路像是村子的环线。村中间还有水泥路面,两层小楼层出不穷,时有小轿车进进出出,一幅典型的新时代乡村画面。现在这个地方又发现了金子,这小村的面貌看来又要焕然一新了。但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的,老一辈子在这里繁衍、生活,受够了洪灾、旱灾,逃荒、要饭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的印迹已经渐渐地消逝在岁月的苍茫中了,爸爸有时候就给我们回顾往事。
故乡的台子
荣家渡的村子向南,有南坝子,即淮河大堤,绵延几十公里,河水就在河床里滔滔地流过。西有西小坝子,主要是为了防止淮河上游的水像野马一样奔腾而下而修建的。东有东大坝子,是为了防止洪泽湖的水像水怪一样漫上来。这三道坝子担当的是长城的作用,四面烽火一起,不,是四面大水一起,村民们会日夜去垒坝子、守坝子,祈祷这三道坝子巍然耸立,总之这三道坝子应该算是祖上留下的珍贵遗产了。
村民们下地干活,不叫“下地”,叫“下湖”。荣家渡村后的地,分西湖、东湖。早些年,生产队长一吹哨子,“下湖喽”,村民们立马牵牛拉犁浩浩荡荡去下湖。这里的大事向来都是由淮河说了算。这淮河几场雨一下,河道就像破漏斗,三年两头破一次,十年当中处处漏。沿河的那一溜地叫水沉地,眼看小麦都黄了,两天雨一下小麦全沉到水底,想抢都抢不上来。但村民们还是年年种,这是村民送给淮河的礼物吧。倘若河水下得早,村民们还可以抢个早秋,种点荞麦、晚绿豆,下霜天之前抢收掉。倘若水围田地三四个月,不要说抢早秋,连冬小麦都抢种不下去了,所以这里的丰收只是偶尔的事情。
荣家渡分西村和东村,西村、东村都姓荣,中间像杂树一样,种着武姓五六家,栽着郭姓七八家。村里的事则由荣氏说了算。至于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集合、下湖、收工,得由荣氏吹哨子决定。工分怎么记、每家几垄地、芋头怎么分、玉米多少穗,这也得由荣氏吹哨子决定。但村里的大事还是由淮河说了算,淮河哪一年想要淹,它绝对不会挑着、捡着淹,不会藏着、掖着淹,不分荣家还是武家,一淹一片汪洋。大水过后,荣家也奔出去要饭,要饭的人数比武家多得多。
这里家家垫台子。垫台子可是大工程,这一带有谚语:盖得起房子,垫不起台子。可怜这几十里地全是一马平川,不长石头,这台子从底到上也只能是土的。这土台子却有看头,台子前后都镶着河蚌壳。河蚌是淮河的特产,也是淮河的馈赠,村民们随吃随摸。村民们回到家将河蚌和螺丝在土灶铁锅里煮了,然后热腾腾地“哗啦”一下全倒进腰篮子里,河蚌全张着嘴、哈着热气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舌尖似的小肉一块一块挑出来,这肉用辣椒、大蒜炒了,百吃不厌。倘若能放点咸肉,那简直是赛龙肉了。父亲却喜欢将肉和汤一锅炖了,锅里下上薄薄的面皮,肉是白肉、汤是浓汤,白面皮光滑透亮,连汤带面、连稠带稀,每人盛一碗,那真是稀世美味,外人不足道也。而成篮的河蚌壳则成堆地倒在土台子上面了。台子越老,河蚌壳越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台子如镶了一圈金边。
荣家渡家家低矮的房子就立在高高的台子上,台子下是路,也是谷、沟。这沟是人走的,是牲口走的,也是水走的。那时候家家来往还是频繁的,晚上串门子就是夜生活。傍晚吃饭的时候,大人孩子捧着碗,从自家台子上溜下来,再爬上隔壁家的台子进入人家锅屋。来人并不入坐,只是端着碗靠在墙一侧,一边吸溜稀饭,一边不着天地地说话。那时候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时间过得也慢,离睡觉还远着呢。全村串遍,也就两袋烟的工夫。串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把自己全方位地发射出去,还能把全村各个信号全方位地接收回来,再经过一夜一天的咂摸、消化吸收,变成新的消息,明晚再发射出去。荣家渡的夜晚在这收收发发中,越发变得活色生香、蛙噪草盛起来。
村里的人家有互借东西的习惯,一个家里不可能备齐那么多东西嘛。这里人家借抓钩刨地、借锹排蒜头、借扁担挑水,外带借井绳。借毛驴推面,借牛下湖。借韭菜,今天你割我一刀韭菜,明天我再还你一刀。借面,新麦面下来了,再用碗一碗一碗地量回去。或者把玉米一穗一穗地数回去。家里来亲戚借碗、筷。这都不打紧,最让外人觉是稀奇的是,村民们还互借油瓶塞子,这是荣家渡的一大特色。那时油是好东西,家家都缺,借油张不了口。做晚饭的时候,常见一家主妇从容从自家台子上溜下来,爬到邻家台子上,借了一个油乎乎的油瓶塞子,用塑料皮包着,像宝贝一样攥在手心,拿回去了。那塞子外面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白皮塑料纸,里面是压得紧紧的被油浸得看不清什么颜色的纸。借到瓶塞的主妇回到家里,把塑料皮剥开,拿这油瓶塞子使劲地往锅心里擦,这擦过的锅就不再涩,做死面锅贴也就不再粘锅,炒菜也算是见到油星子了。主妇用完这塞子,还得把这个瘦了身的塞子还给人家,等这塞子吸饱了油再去借。这油瓶塞在薄暮时分像钱币一样,在各个低矮的锅屋里流进流出,让家家锅底冒出油香,这真是个好东西。
这里的台子也有故事。城里人怕听“倒台子”,台子倒了没有靠山,很可怕。而荣家渡的一声“倒台子”,那便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了。大水围着庄子,没有台子的人家,房子泡上十天八天,“哗”地就倒了。所以房子能不能保住,关键在于台子。大水平了台子,那些成千上万的河蚌壳子被灌了水,发出嗞嗞的声音,仿佛复活了一样。大水除了冲台子,就开始冲房子,有些人家起先还是骚乱一阵子的,男人们忙着抬家堂,把家堂上的祖先牌位撤下,把一两个红糖罐撤下,几个人哼哧哼哧把这个家里唯一神圣大件抬到屋子后面,也不叩首,也不作揖,直接推倒在台子边。有门板的人家接着卸下门板,啃哧啃哧地把门神抬出去,抬到门前的台子边,门神沿着台子一一排好、放倒。夏秋的风推着波浪打在台子上,打在家堂神、门神的脸上,它们身上尚未被撕完的大红的官袍、黑色的帽翅还能隐隐看到,也不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活着的人也顾不得这死去的祖先和以前敬着的神灵了。 那年,我家有一个亲戚,知道我家快没吃的了,就划着鱼船过来,把船靠在我們家台子边,一边和我们家人聊天,一边钓鱼,钓到的鱼分我家一半。我们家那年在大水里还能冒烟,全靠这门亲戚钓鱼给我们吃。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很浪漫,但那时人们是在生死上挣扎,体现出来的是真情。洪水下去以后,屋子没倒的,家里男人把家堂神、门神各司其位再请回去。倒掉的人家,搭个庵子先住着,能种荞麦、晚绿豆的抢着种点,等小麦种上了,家家户户就该关门上锁去逃荒了。
父亲记事时起,就和他的父母一起去要饭,父母挑着担子,担子里是锅碗瓢盆旧衣服。他们到泗县屏山镇去,住在一个孤老头家里。老头两间破房,老头想是离揭不开锅也没有多远了,锅屋也用不着了,就让父亲他们在锅屋里住了几个月。老头也不要钱,是穷人帮穷人吧。父亲一家三口人一并排去要饭。泗县产红芋,屏山镇就是红芋基地,当地人拐粉、漏粉条。自已吃的是粉浆稀饭,即芋头渣稀饭,酸不叽咛的说不上好喝不好喝,但比没有吃的强多了。见有要饭的上门,盛一勺稀饭,见还带着个孩子,再盛一节芋头。一日三餐不饱不饿,可以活命了。晚芋头成熟了,人家起完了,父亲一家三口就去人家地里刨。就这样刨了一个冬天、要了一个冬天,离第二年午收不远了,父亲一家三口再回家收麦子。日头还在沉睡,他们三个人收拾停当就从屏山镇向着荣家渡方向走,太阳偏西了才走到白行村。白行村里住着一个多年不见的姑奶奶,见父亲一家三口上门,立刻到锅屋里和面糊,做了两块小麦面锅贴子给父亲吃,做了两块粗面饼给大人吃。那锅贴真香,父亲八十多岁了,此后二十年中,他什么样的饼没吃过,什么样山珍没尝过,但那锅贴子人间再也找不出第三块了。这三个要饭的,在姑奶奶那里真正做了一回人、做了一回贵宾。吃完了饼,力气也有了,一家三口归心似箭,摸黑往家赶。
要饭的人逐渐回来了,村子里开始人声鼎沸,狗叫声、鸡叫声把这个庄子举了起来,留守的老人眼珠子又活泛起来了,村庄又有了底气,活回来了。回来的人除了收麦子,还有的人家盖房子。盖房子是村子里的大事,一个村里常见几户人家在台子上摆开场子,挖坑、抬土、掺麦糠、成桶倒水、和泥、踩泥,牛在前面踩,人在后面踩,都是半截泥腿子。麦糠泥踩熟了,谋划了几年的宏伟大业开工在即。这时一村人都来帮忙,吊线的吊线,砌砖头的砌砖头,撮泥的撮泥,提兜的提兜。等到上大梁、苫茅草顶的时候,再穷的人家“撒梁”这道工序也不能省。房屋男主人蹲在大梁上,星星点点洒下点着四个红圆点的白面小馒头、红花生。这是一次宣告,一次诞生。全村人都来看,都来抢,那是给足了面子呀。屋顶终于苫齐了,泥巴墙也糊好了,主人欣喜地打量着,是典型的“瓦镶金”,三层瓦上面拥着节节升高的金黄茅顶。主人家摆下薄酒、饭菜,答谢前来帮忙的乡亲。没能来帮忙的人家也会提着一些酒、肉上门,以表歉意,以示庆贺。
荣家渡人很快就能走出洪水的阴影,人们不舍昼夜地劳作着,淮河也呈现出对人类哺育的状态。他们从几十里地外挑回黄盆、瓦罐来家卖。然后,再把河滩上的大苇编成席子、折子挑出去卖。荣家渡那时候大小河边都长着漫天漫地的大苇,寒来暑往这东西一年一年向岸上扑,那真是芦苇的黄金年代啊,棵棵健壮,大面积奔跑、晃动,水墨画一般,人们就用大苇当柴火烧。我们家的祖上是荣家渡第一个会打席子、折子卖的人。荣家渡大规模打席子打折子是解放以后,县政府成立了土产公司,专门收席子、折子,运到外地去卖,荣家渡的大苇这才红火了一阵。家家都在十五瓦的灯泡下弯着腰、退着走,一天一夜打一条、两天一夜打一条,全家齐上阵,天不亮就拉着平板车进城卖。
这个淮河边上村庄,它用倔强的意志与淮河斗争着,有时被淮河逼得快要绝望了,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淮河给它以希望,仿佛天佑一般让人感恩。荣家渡就这样陪伴着淮河世世代代地生存下来,成了淮河与人类活的标本。
异乡人
荣家渡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蹲在墙角,屁股抵着墙,伸着头向村西头看。他们希望能听到些事情,没有趣的也行。一个木匠从村外过来了,全村人一起跑到大路上去看。一个打铁的从外面过来了,全村人一起跑到大路上去看。补锅的,倒铝盆子、打火钳、磨刀磨剪子的,这些从外面来的人,村里人看了样样新鲜。
我的童年喜欢跟在要饭的后面走,渐渐的后面跟着一群孩子,我们帮着要饭的撵撵狗,给要饭的撑撑补丁摞补丁的口袋。要饭的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村孩子的事。荣家渡的人并不亏待要饭的,有的盛稀饭,有的装白面馒头,家家都不会让要饭的空手走。他们也要过饭,知道感恩。走完全村,我们看着要饭的把半口袋干裂的馒头甩在后背上,迈着大步走了,我们目送着要饭背影直到消失,才一轰而散。
我们最喜欢看耍猴子的。耍猴人铝盆“当啷啷”一敲,全村孩子不知从哪忽然全冒出来了,上学的也不上了,全围在一起,脑袋跟着猴子转,看那猴子顶大砖,翻跟头,曲着两条腿东看西看。耍猴人的鞭子有时“啪啪”地抽在猴子身上,抽得孩子们的心一抽一抽的。耍到中场,耍猴人会捧着一个小铝盆挨个收钱,没有钱的只好灰溜溜地走掉,有的不得不掏出一分二分硬币,不情愿地“当”地一声放在铝盆里。耍猴的实在太好看了,再没有什么能比耍猴的能拴住一个孩子的心了。
炸爆米花的老头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到了村中间的大路上。他把风箱、凳子从平板车上卸下来,自己坐在矮凳上,一手“吧嗒”“吧嗒”地拉风箱,一手转着黑乎乎的圆肚锅。大路上立马站了成排的孩子,有挎腰篮子,有端盆子。炸玉米的多,也炸白米。一毛钱一炸。炉膛里的火红彤彤的,圆肚锅越转越快,很快就要发出那一声巨响了。有的孩子老早捂住了耳朵,有的孩子用盆在那排队,人早蹿出去老远,捂着耳朵伸着头向人缝里瞧。老头黑乎乎的锅还在转,似乎在炫耀他的特技,有时又故意捅捅火,那响声要响却又迟迟不响,孩子们撅着腚、瞪着眼在看,手也累了,眼也疲了,神智也不清了,这时候,“砰”的一声巨响,劈雷一般爆出滚滚热浪,那来不及堵耳朵的几个孩子瞬间被吓得飞出四五步远,有嘣掉鞋子的,有磕掉门牙的,有打翻人家腰篮子把玉米粒洒了一地的,有掉了裤子、尿了裤子的。哭归哭,喊归喊,圆肚锅又转起来的时候,所有的眼睛又都一起盯着看。炸爆米花的老头一般会在村里连炸三四天。随后半个月里,孩子们串门时都会时不时地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小把爆米花,黏糊糊的一个接一个往嘴里送。整个村庄都会沉浸在爆米花般的喜悦里。 村里过一段时间还有摇着小鼓的货郎来。全是年轻俊俏的男子,挑着个担子。首先发现货郎来的是孩子,孩子耳朵尖。荣家渡村肯定也有货郎与小姐眉目传情的故事,因为围上去的全是姑娘、媳妇,小孩子赖在那里不走,这可比爆米花吸引力大了。这里有各种颜色的刀切面糖,一分钱一块、两分钱一块,耍大刀的糖稀插在棍子上五分钱一块。女孩子在挑各种发卡,黑卡子上粘着泡木做的蝴蝶,红的黄的想要什么颜色都有,全是一个样式,风一吹蝴蝶颤颤的似乎要飞,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姑娘媳妇挑针、线,各色丝线。婶子们则换梳子箅子。婶子们把平时梳头梳下的头发全集中起来,用头发换梳子。姑娘媳妇则用辫子换,换针换线。小孩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换,身上只有一块黑黝黝的皮,大人经常骂小孩,看我不揭了你的皮,但真揭皮的倒没有,真揭了皮估计货郎卷卷也会要,货郎什么都要。真跟货郎走掉的小姐似乎没有,总之这个货郎可比炸爆米花的有人气,也更招人喜爱。
能让整个村子神魂颠倒、不能自持的是皮影戏。玩皮影戏的人一般傍晚来,找一个开阔的场子,自已则躲在路边的一个黑洞里,三面白布把自己围住,里面只亮一盏灯。几百双眼睛铜钱般地把那一米见方的白布一层摞上一层,小锣敲过了一阵又一阵。经过难熬的等待,巴掌大的两个黑纸人儿终于出现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白骨精。“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跋山涉水赶路程。唐僧骑着白龙马,八戒沙僧左右不离地行。四人来到白骨岭,白骨岭内白骨洞,住着诡计多端的白骨精……”那时全场只有这一个高吭的声音,下面几百个鼻孔、几百个嘴巴向着一个方向伸。
“好大圣,头戴软罗帽,身搭红披风,腰勒虎皮裙,脚踏伶俐风,他呀地一声喊,妖怪哪里走,那妖怪抽身挥剑忙回迎……”屏幕上那孙悟空是“哐啷啷”连翻几个筋斗,翻得荣家渡的人个个吃了花果山的仙桃一般的过瘾。村子里人的一坨一坨黑压压地被施了巫蛊一般打坐在那里,不哭也不笑,那会雨来了不会动,淮河水冲上来了怕也不会动呢。
能和玩皮影戏的人媲美的只有放电影。电影有一阵子倒是经常放,放来放去又都那几部片子。村民在屏幕前面看,和在屏幕后面看是一样的,哪个演员该说哪句台词了,他们张口就来。哪个坏蛋出场了,他们经常一只眼一闭,举手就“啪啪”两枪,然后才轮到八路军放枪。他们都是好演员。夜晚荣家渡的谷底,经常是一簇一簇萤火虫一般打着手电筒的人,电影天天放,他们天天萤火虫一般地来,谁也挡不住他们对电影的热爱。至于家徒四壁的屋,大锁一挂就好了。没有锁也不要紧,荣家渡不怕偷,也不怕贼惦记。就怕贼不来呢,荣家渡要是进了一个贼,那是多大的一个新鲜的事,比电影要有趣多了,像皮影戏一样刺激,能够荣家渡消遣好长一阵子。
可是村里耍猴的、爆米花的、摇货郎鼓的、耍皮影戏的并不常来,电影也是有一阵子没一阵,如果他们能排着队儿地来,荣家渡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啊。有猴耍,有爆米花吃,有货郎与小姐,还有皮影戏,生活还要怎样呢?又能怎样呢?荣家渡人想象不出来,也不去想。
水 鬼
死在淮河岸邊的人,有淹死、饿死、老死的。村子住在淮河边,孩子们免不了要下水,但大人们是畏惧水的。凡是下过水的孩子,大人在他们的身上一划一道白印子,就判定他下水了,孩子免不了要吃一顿破鞋底。尽管大人们管得严,但淮河岸边的孩子,哪个不像个泥猴子,都能在水里扑腾几下子?
村里小辉子是个例外。小辉子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中午手里托着一个白铝盆儿偷偷溜出门了,白铝盆在河面上漂,小辉子推着盆向前游,他的后腿像青蛙一样灵活划动。铝盆漂向河心,小辉子的双腿却直直沉了下去。他的母亲一下午找不到小辉子,心里恐慌起来。小辉子的母亲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坐在淮河岸边嚎,狼一样。家里人雇了一条挖沙大船,大船上有滚钩。天黑时分,小辉子被滚了上来,鼻子、嘴都滚豁了,不能用了。那孩子面口袋一样脸朝下被按在牛背上,喝饱水的肚子像西瓜,嘴角的血则向下流,她母亲使劲地敲着破铝盆的底,一声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小辉子喝下的水到底没有吐出来,任谁喊也不作声了。看着小辉子的死,我第一次有了对死的恐惧,这死亡之河让我恐惧了好一阵子。
村子里被水淹死的大人是王氏。那一年是荣家渡重要的一年。大水围住台子三四个月了,荣家渡的人凑钱雇了一条船,去王集打油、买盐。船载着八九个人向东划,谁知还没划到东大坝子,一阵大风刮来,那船忽然就翻了。男人们爬了上来,女人们淹死四五个,这王氏连个孩子还没来得及生,竟然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淹死了。
这王氏娇小玲珑,肤白,见人低头脸红,极懂礼数,在村里没有不喜欢的。这王氏又十分勤劳,不论台子下水大水小,她总能背回一背东西。一背猪草啦,一背截得整齐的芦苇啦,一背捡的红薯头啦,一背豆秸、烧火用的棍棒头子啦,谁也不知道她是几点出门的。
大水退了之后,王氏才被找到。王氏的夫家姓李,在东湖的坟地上,草草挖了一个坑把她葬了。
半年以后,荣家渡人看李家可怜,撺掇着把村里的大仙姑娘嫁过去。这大仙都二十六岁了,满脸麻子,有牛一样的力气,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壮劳力。李家老人满口答应,也不知道李家儿郎是什么心情。总之大仙提着裙子从自家台子上迈着40码的大脚,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在谷底跨过几户人家,然后又提着裙子一步一步迈向李家的院子,成了李家的填房,后来,成了麻二奶奶。
村子里的人仍是几个月用腿走路,几个月用船走路。村里婶子媳妇就对麻二奶奶讲,你以后不要坐船了,你睡了水鬼的床,盖了水鬼的被,用了水鬼的男人,看水鬼不把你拖进水里去。麻二奶奶说不怕。麻二奶奶坐船时就故意站在船头,她这是在向那个看不见的水鬼王氏示威,挑战,她要用自己的正气压倒那个在阴间里的水鬼。
村里婶子媳妇又打趣地说,你们说荣家渡夜晚哪家屋最黑,哪家男人最做恶梦。麻二奶奶说,嘻,要做梦他做去,要哭随他到哪哭。但那李家儿郎从来不哭,也不提水鬼,也很少到她坟上去。在家里他更是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她。这一点麻二奶奶向来不对外说。他恨水鬼,恨到骨头里,恨她辜负他。
婶子媳妇又说,水鬼要是夜里回来了怎么办。麻二奶奶就说,让她。其实那水鬼夜夜都在家里。但是水鬼确实不是麻二奶奶的对手,它不敢作祟。麻二奶奶还真是镇宅之宝。水鬼翻不了她的船。
有时男人女人们仍是一起坐船到王集去,仍是打油买盐,麻二奶奶仍是威风凛凛站在船头。后来她不等别人说,老远就喊,水鬼,水鬼。一船人一起哄笑,麻二奶奶也跟着得意的笑。提起水鬼最多的人是她,记挂水鬼最多的人也是她,她的心里永远有着一块抹不掉的阴影。她不吐不快。这事她得吐一辈子。荣家渡坐船的人一看麻二奶奶在船上,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麻二奶奶一连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女儿,麻二奶奶的心窝成一小团。天生一张麻脸,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肚子,她这一辈子算是窝在这两件事里了。有一天夜里麻二奶奶突然梦到水鬼了,那水鬼仍是肤白脸嫩,娇俏玲珑,她一会坐起来,歪着头吐了一口水,一会又坐起来,歪着头又吐一口水。麻二奶奶被她呛得一夜睡不着。麻二奶奶也是坐起来又躺下,躺下又坐起,麻二奶奶也想吐。
麻二奶奶头朝西躺着、想着。顺着水鬼给她理的思路往深里一探索,发现整个东湖坟地的老人,全是头朝东脚蹬西。而淮河水是从西向东流,从高往下流的,这不整个东湖坟地,夜间全是一片呛水声。这呛水声只有像麻二奶奶这样的有心人听得见。人家坟地倚山抱水,东湖坟地水漫金山、水从脚起。这一惊天发现,让麻二奶奶浑身激动,瞬间练成了阴阳眼。
麻二奶奶宣布了她的发现,动员几户人家要去扒坟,但响应者了了。麻二奶奶自己去扒?一个续弦去扒原配的坟?麻二奶奶觉得世上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与此而来的是麻二奶奶深深的后悔,她说过水鬼的坏话。骂她短命鬼、操心命。挑动大家嘲笑她。现在麻二奶奶有点后悔了,水鬼是她喊的吗?水鬼不能让她翻船,水鬼却可以让她笑不出声来。麻二奶奶自从练成了阴阳眼,真的笑不出了。
因为有了这个心病,麻二奶奶走路越走越沉了,人越走越矮了,脸上的光也没有了,牛一样的力气也用完了。她这一生都毁了。她这一双眼算是白练了,她这一生谁能看得透?谁来告诉她?
勘探队已经开进荣家渡村了,荣家渡村马上要建冶金厂了。这是前几天爸爸在家宣布的。荣家渡是我的老家,爸爸说到这些的时候是兴奋的。
金子,那里真有金子,原来那不是一个传说啊……听爸爸这一说,我们都惊诧不已。
从小我们就听说过这件事,但总觉得一个贫瘠的小村子要和金子沾上,那是人们穷疯了的异想天开,现在终成实现。
从县城到荣家渡有几十公里,一南一北两条柏油马路像是村子的环线。村中间还有水泥路面,两层小楼层出不穷,时有小轿车进进出出,一幅典型的新时代乡村画面。现在这个地方又发现了金子,这小村的面貌看来又要焕然一新了。但过去这里可不是这样的,老一辈子在这里繁衍、生活,受够了洪灾、旱灾,逃荒、要饭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的印迹已经渐渐地消逝在岁月的苍茫中了,爸爸有时候就给我们回顾往事。
故乡的台子
荣家渡的村子向南,有南坝子,即淮河大堤,绵延几十公里,河水就在河床里滔滔地流过。西有西小坝子,主要是为了防止淮河上游的水像野马一样奔腾而下而修建的。东有东大坝子,是为了防止洪泽湖的水像水怪一样漫上来。这三道坝子担当的是长城的作用,四面烽火一起,不,是四面大水一起,村民们会日夜去垒坝子、守坝子,祈祷这三道坝子巍然耸立,总之这三道坝子应该算是祖上留下的珍贵遗产了。
村民们下地干活,不叫“下地”,叫“下湖”。荣家渡村后的地,分西湖、东湖。早些年,生产队长一吹哨子,“下湖喽”,村民们立马牵牛拉犁浩浩荡荡去下湖。这里的大事向来都是由淮河说了算。这淮河几场雨一下,河道就像破漏斗,三年两头破一次,十年当中处处漏。沿河的那一溜地叫水沉地,眼看小麦都黄了,两天雨一下小麦全沉到水底,想抢都抢不上来。但村民们还是年年种,这是村民送给淮河的礼物吧。倘若河水下得早,村民们还可以抢个早秋,种点荞麦、晚绿豆,下霜天之前抢收掉。倘若水围田地三四个月,不要说抢早秋,连冬小麦都抢种不下去了,所以这里的丰收只是偶尔的事情。
荣家渡分西村和东村,西村、东村都姓荣,中间像杂树一样,种着武姓五六家,栽着郭姓七八家。村里的事则由荣氏说了算。至于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集合、下湖、收工,得由荣氏吹哨子决定。工分怎么记、每家几垄地、芋头怎么分、玉米多少穗,这也得由荣氏吹哨子决定。但村里的大事还是由淮河说了算,淮河哪一年想要淹,它绝对不会挑着、捡着淹,不会藏着、掖着淹,不分荣家还是武家,一淹一片汪洋。大水过后,荣家也奔出去要饭,要饭的人数比武家多得多。
这里家家垫台子。垫台子可是大工程,这一带有谚语:盖得起房子,垫不起台子。可怜这几十里地全是一马平川,不长石头,这台子从底到上也只能是土的。这土台子却有看头,台子前后都镶着河蚌壳。河蚌是淮河的特产,也是淮河的馈赠,村民们随吃随摸。村民们回到家将河蚌和螺丝在土灶铁锅里煮了,然后热腾腾地“哗啦”一下全倒进腰篮子里,河蚌全张着嘴、哈着热气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将舌尖似的小肉一块一块挑出来,这肉用辣椒、大蒜炒了,百吃不厌。倘若能放点咸肉,那简直是赛龙肉了。父亲却喜欢将肉和汤一锅炖了,锅里下上薄薄的面皮,肉是白肉、汤是浓汤,白面皮光滑透亮,连汤带面、连稠带稀,每人盛一碗,那真是稀世美味,外人不足道也。而成篮的河蚌壳则成堆地倒在土台子上面了。台子越老,河蚌壳越厚,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台子如镶了一圈金边。
荣家渡家家低矮的房子就立在高高的台子上,台子下是路,也是谷、沟。这沟是人走的,是牲口走的,也是水走的。那时候家家来往还是频繁的,晚上串门子就是夜生活。傍晚吃饭的时候,大人孩子捧着碗,从自家台子上溜下来,再爬上隔壁家的台子进入人家锅屋。来人并不入坐,只是端着碗靠在墙一侧,一边吸溜稀饭,一边不着天地地说话。那时候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时间过得也慢,离睡觉还远着呢。全村串遍,也就两袋烟的工夫。串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把自己全方位地发射出去,还能把全村各个信号全方位地接收回来,再经过一夜一天的咂摸、消化吸收,变成新的消息,明晚再发射出去。荣家渡的夜晚在这收收发发中,越发变得活色生香、蛙噪草盛起来。
村里的人家有互借东西的习惯,一个家里不可能备齐那么多东西嘛。这里人家借抓钩刨地、借锹排蒜头、借扁担挑水,外带借井绳。借毛驴推面,借牛下湖。借韭菜,今天你割我一刀韭菜,明天我再还你一刀。借面,新麦面下来了,再用碗一碗一碗地量回去。或者把玉米一穗一穗地数回去。家里来亲戚借碗、筷。这都不打紧,最让外人觉是稀奇的是,村民们还互借油瓶塞子,这是荣家渡的一大特色。那时油是好东西,家家都缺,借油张不了口。做晚饭的时候,常见一家主妇从容从自家台子上溜下来,爬到邻家台子上,借了一个油乎乎的油瓶塞子,用塑料皮包着,像宝贝一样攥在手心,拿回去了。那塞子外面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白皮塑料纸,里面是压得紧紧的被油浸得看不清什么颜色的纸。借到瓶塞的主妇回到家里,把塑料皮剥开,拿这油瓶塞子使劲地往锅心里擦,这擦过的锅就不再涩,做死面锅贴也就不再粘锅,炒菜也算是见到油星子了。主妇用完这塞子,还得把这个瘦了身的塞子还给人家,等这塞子吸饱了油再去借。这油瓶塞在薄暮时分像钱币一样,在各个低矮的锅屋里流进流出,让家家锅底冒出油香,这真是个好东西。
这里的台子也有故事。城里人怕听“倒台子”,台子倒了没有靠山,很可怕。而荣家渡的一声“倒台子”,那便是骇人听闻的大事了。大水围着庄子,没有台子的人家,房子泡上十天八天,“哗”地就倒了。所以房子能不能保住,关键在于台子。大水平了台子,那些成千上万的河蚌壳子被灌了水,发出嗞嗞的声音,仿佛复活了一样。大水除了冲台子,就开始冲房子,有些人家起先还是骚乱一阵子的,男人们忙着抬家堂,把家堂上的祖先牌位撤下,把一两个红糖罐撤下,几个人哼哧哼哧把这个家里唯一神圣大件抬到屋子后面,也不叩首,也不作揖,直接推倒在台子边。有门板的人家接着卸下门板,啃哧啃哧地把门神抬出去,抬到门前的台子边,门神沿着台子一一排好、放倒。夏秋的风推着波浪打在台子上,打在家堂神、门神的脸上,它们身上尚未被撕完的大红的官袍、黑色的帽翅还能隐隐看到,也不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活着的人也顾不得这死去的祖先和以前敬着的神灵了。 那年,我家有一个亲戚,知道我家快没吃的了,就划着鱼船过来,把船靠在我們家台子边,一边和我们家人聊天,一边钓鱼,钓到的鱼分我家一半。我们家那年在大水里还能冒烟,全靠这门亲戚钓鱼给我们吃。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很浪漫,但那时人们是在生死上挣扎,体现出来的是真情。洪水下去以后,屋子没倒的,家里男人把家堂神、门神各司其位再请回去。倒掉的人家,搭个庵子先住着,能种荞麦、晚绿豆的抢着种点,等小麦种上了,家家户户就该关门上锁去逃荒了。
父亲记事时起,就和他的父母一起去要饭,父母挑着担子,担子里是锅碗瓢盆旧衣服。他们到泗县屏山镇去,住在一个孤老头家里。老头两间破房,老头想是离揭不开锅也没有多远了,锅屋也用不着了,就让父亲他们在锅屋里住了几个月。老头也不要钱,是穷人帮穷人吧。父亲一家三口人一并排去要饭。泗县产红芋,屏山镇就是红芋基地,当地人拐粉、漏粉条。自已吃的是粉浆稀饭,即芋头渣稀饭,酸不叽咛的说不上好喝不好喝,但比没有吃的强多了。见有要饭的上门,盛一勺稀饭,见还带着个孩子,再盛一节芋头。一日三餐不饱不饿,可以活命了。晚芋头成熟了,人家起完了,父亲一家三口就去人家地里刨。就这样刨了一个冬天、要了一个冬天,离第二年午收不远了,父亲一家三口再回家收麦子。日头还在沉睡,他们三个人收拾停当就从屏山镇向着荣家渡方向走,太阳偏西了才走到白行村。白行村里住着一个多年不见的姑奶奶,见父亲一家三口上门,立刻到锅屋里和面糊,做了两块小麦面锅贴子给父亲吃,做了两块粗面饼给大人吃。那锅贴真香,父亲八十多岁了,此后二十年中,他什么样的饼没吃过,什么样山珍没尝过,但那锅贴子人间再也找不出第三块了。这三个要饭的,在姑奶奶那里真正做了一回人、做了一回贵宾。吃完了饼,力气也有了,一家三口归心似箭,摸黑往家赶。
要饭的人逐渐回来了,村子里开始人声鼎沸,狗叫声、鸡叫声把这个庄子举了起来,留守的老人眼珠子又活泛起来了,村庄又有了底气,活回来了。回来的人除了收麦子,还有的人家盖房子。盖房子是村子里的大事,一个村里常见几户人家在台子上摆开场子,挖坑、抬土、掺麦糠、成桶倒水、和泥、踩泥,牛在前面踩,人在后面踩,都是半截泥腿子。麦糠泥踩熟了,谋划了几年的宏伟大业开工在即。这时一村人都来帮忙,吊线的吊线,砌砖头的砌砖头,撮泥的撮泥,提兜的提兜。等到上大梁、苫茅草顶的时候,再穷的人家“撒梁”这道工序也不能省。房屋男主人蹲在大梁上,星星点点洒下点着四个红圆点的白面小馒头、红花生。这是一次宣告,一次诞生。全村人都来看,都来抢,那是给足了面子呀。屋顶终于苫齐了,泥巴墙也糊好了,主人欣喜地打量着,是典型的“瓦镶金”,三层瓦上面拥着节节升高的金黄茅顶。主人家摆下薄酒、饭菜,答谢前来帮忙的乡亲。没能来帮忙的人家也会提着一些酒、肉上门,以表歉意,以示庆贺。
荣家渡人很快就能走出洪水的阴影,人们不舍昼夜地劳作着,淮河也呈现出对人类哺育的状态。他们从几十里地外挑回黄盆、瓦罐来家卖。然后,再把河滩上的大苇编成席子、折子挑出去卖。荣家渡那时候大小河边都长着漫天漫地的大苇,寒来暑往这东西一年一年向岸上扑,那真是芦苇的黄金年代啊,棵棵健壮,大面积奔跑、晃动,水墨画一般,人们就用大苇当柴火烧。我们家的祖上是荣家渡第一个会打席子、折子卖的人。荣家渡大规模打席子打折子是解放以后,县政府成立了土产公司,专门收席子、折子,运到外地去卖,荣家渡的大苇这才红火了一阵。家家都在十五瓦的灯泡下弯着腰、退着走,一天一夜打一条、两天一夜打一条,全家齐上阵,天不亮就拉着平板车进城卖。
这个淮河边上村庄,它用倔强的意志与淮河斗争着,有时被淮河逼得快要绝望了,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淮河给它以希望,仿佛天佑一般让人感恩。荣家渡就这样陪伴着淮河世世代代地生存下来,成了淮河与人类活的标本。
异乡人
荣家渡人没事的时候喜欢蹲在墙角,屁股抵着墙,伸着头向村西头看。他们希望能听到些事情,没有趣的也行。一个木匠从村外过来了,全村人一起跑到大路上去看。一个打铁的从外面过来了,全村人一起跑到大路上去看。补锅的,倒铝盆子、打火钳、磨刀磨剪子的,这些从外面来的人,村里人看了样样新鲜。
我的童年喜欢跟在要饭的后面走,渐渐的后面跟着一群孩子,我们帮着要饭的撵撵狗,给要饭的撑撑补丁摞补丁的口袋。要饭的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村孩子的事。荣家渡的人并不亏待要饭的,有的盛稀饭,有的装白面馒头,家家都不会让要饭的空手走。他们也要过饭,知道感恩。走完全村,我们看着要饭的把半口袋干裂的馒头甩在后背上,迈着大步走了,我们目送着要饭背影直到消失,才一轰而散。
我们最喜欢看耍猴子的。耍猴人铝盆“当啷啷”一敲,全村孩子不知从哪忽然全冒出来了,上学的也不上了,全围在一起,脑袋跟着猴子转,看那猴子顶大砖,翻跟头,曲着两条腿东看西看。耍猴人的鞭子有时“啪啪”地抽在猴子身上,抽得孩子们的心一抽一抽的。耍到中场,耍猴人会捧着一个小铝盆挨个收钱,没有钱的只好灰溜溜地走掉,有的不得不掏出一分二分硬币,不情愿地“当”地一声放在铝盆里。耍猴的实在太好看了,再没有什么能比耍猴的能拴住一个孩子的心了。
炸爆米花的老头也不知从什么地方来,到了村中间的大路上。他把风箱、凳子从平板车上卸下来,自己坐在矮凳上,一手“吧嗒”“吧嗒”地拉风箱,一手转着黑乎乎的圆肚锅。大路上立马站了成排的孩子,有挎腰篮子,有端盆子。炸玉米的多,也炸白米。一毛钱一炸。炉膛里的火红彤彤的,圆肚锅越转越快,很快就要发出那一声巨响了。有的孩子老早捂住了耳朵,有的孩子用盆在那排队,人早蹿出去老远,捂着耳朵伸着头向人缝里瞧。老头黑乎乎的锅还在转,似乎在炫耀他的特技,有时又故意捅捅火,那响声要响却又迟迟不响,孩子们撅着腚、瞪着眼在看,手也累了,眼也疲了,神智也不清了,这时候,“砰”的一声巨响,劈雷一般爆出滚滚热浪,那来不及堵耳朵的几个孩子瞬间被吓得飞出四五步远,有嘣掉鞋子的,有磕掉门牙的,有打翻人家腰篮子把玉米粒洒了一地的,有掉了裤子、尿了裤子的。哭归哭,喊归喊,圆肚锅又转起来的时候,所有的眼睛又都一起盯着看。炸爆米花的老头一般会在村里连炸三四天。随后半个月里,孩子们串门时都会时不时地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小把爆米花,黏糊糊的一个接一个往嘴里送。整个村庄都会沉浸在爆米花般的喜悦里。 村里过一段时间还有摇着小鼓的货郎来。全是年轻俊俏的男子,挑着个担子。首先发现货郎来的是孩子,孩子耳朵尖。荣家渡村肯定也有货郎与小姐眉目传情的故事,因为围上去的全是姑娘、媳妇,小孩子赖在那里不走,这可比爆米花吸引力大了。这里有各种颜色的刀切面糖,一分钱一块、两分钱一块,耍大刀的糖稀插在棍子上五分钱一块。女孩子在挑各种发卡,黑卡子上粘着泡木做的蝴蝶,红的黄的想要什么颜色都有,全是一个样式,风一吹蝴蝶颤颤的似乎要飞,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姑娘媳妇挑针、线,各色丝线。婶子们则换梳子箅子。婶子们把平时梳头梳下的头发全集中起来,用头发换梳子。姑娘媳妇则用辫子换,换针换线。小孩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换,身上只有一块黑黝黝的皮,大人经常骂小孩,看我不揭了你的皮,但真揭皮的倒没有,真揭了皮估计货郎卷卷也会要,货郎什么都要。真跟货郎走掉的小姐似乎没有,总之这个货郎可比炸爆米花的有人气,也更招人喜爱。
能让整个村子神魂颠倒、不能自持的是皮影戏。玩皮影戏的人一般傍晚来,找一个开阔的场子,自已则躲在路边的一个黑洞里,三面白布把自己围住,里面只亮一盏灯。几百双眼睛铜钱般地把那一米见方的白布一层摞上一层,小锣敲过了一阵又一阵。经过难熬的等待,巴掌大的两个黑纸人儿终于出现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白骨精。“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跋山涉水赶路程。唐僧骑着白龙马,八戒沙僧左右不离地行。四人来到白骨岭,白骨岭内白骨洞,住着诡计多端的白骨精……”那时全场只有这一个高吭的声音,下面几百个鼻孔、几百个嘴巴向着一个方向伸。
“好大圣,头戴软罗帽,身搭红披风,腰勒虎皮裙,脚踏伶俐风,他呀地一声喊,妖怪哪里走,那妖怪抽身挥剑忙回迎……”屏幕上那孙悟空是“哐啷啷”连翻几个筋斗,翻得荣家渡的人个个吃了花果山的仙桃一般的过瘾。村子里人的一坨一坨黑压压地被施了巫蛊一般打坐在那里,不哭也不笑,那会雨来了不会动,淮河水冲上来了怕也不会动呢。
能和玩皮影戏的人媲美的只有放电影。电影有一阵子倒是经常放,放来放去又都那几部片子。村民在屏幕前面看,和在屏幕后面看是一样的,哪个演员该说哪句台词了,他们张口就来。哪个坏蛋出场了,他们经常一只眼一闭,举手就“啪啪”两枪,然后才轮到八路军放枪。他们都是好演员。夜晚荣家渡的谷底,经常是一簇一簇萤火虫一般打着手电筒的人,电影天天放,他们天天萤火虫一般地来,谁也挡不住他们对电影的热爱。至于家徒四壁的屋,大锁一挂就好了。没有锁也不要紧,荣家渡不怕偷,也不怕贼惦记。就怕贼不来呢,荣家渡要是进了一个贼,那是多大的一个新鲜的事,比电影要有趣多了,像皮影戏一样刺激,能够荣家渡消遣好长一阵子。
可是村里耍猴的、爆米花的、摇货郎鼓的、耍皮影戏的并不常来,电影也是有一阵子没一阵,如果他们能排着队儿地来,荣家渡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啊。有猴耍,有爆米花吃,有货郎与小姐,还有皮影戏,生活还要怎样呢?又能怎样呢?荣家渡人想象不出来,也不去想。
水 鬼
死在淮河岸邊的人,有淹死、饿死、老死的。村子住在淮河边,孩子们免不了要下水,但大人们是畏惧水的。凡是下过水的孩子,大人在他们的身上一划一道白印子,就判定他下水了,孩子免不了要吃一顿破鞋底。尽管大人们管得严,但淮河岸边的孩子,哪个不像个泥猴子,都能在水里扑腾几下子?
村里小辉子是个例外。小辉子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中午手里托着一个白铝盆儿偷偷溜出门了,白铝盆在河面上漂,小辉子推着盆向前游,他的后腿像青蛙一样灵活划动。铝盆漂向河心,小辉子的双腿却直直沉了下去。他的母亲一下午找不到小辉子,心里恐慌起来。小辉子的母亲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坐在淮河岸边嚎,狼一样。家里人雇了一条挖沙大船,大船上有滚钩。天黑时分,小辉子被滚了上来,鼻子、嘴都滚豁了,不能用了。那孩子面口袋一样脸朝下被按在牛背上,喝饱水的肚子像西瓜,嘴角的血则向下流,她母亲使劲地敲着破铝盆的底,一声声地喊着儿子的名字。小辉子喝下的水到底没有吐出来,任谁喊也不作声了。看着小辉子的死,我第一次有了对死的恐惧,这死亡之河让我恐惧了好一阵子。
村子里被水淹死的大人是王氏。那一年是荣家渡重要的一年。大水围住台子三四个月了,荣家渡的人凑钱雇了一条船,去王集打油、买盐。船载着八九个人向东划,谁知还没划到东大坝子,一阵大风刮来,那船忽然就翻了。男人们爬了上来,女人们淹死四五个,这王氏连个孩子还没来得及生,竟然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淹死了。
这王氏娇小玲珑,肤白,见人低头脸红,极懂礼数,在村里没有不喜欢的。这王氏又十分勤劳,不论台子下水大水小,她总能背回一背东西。一背猪草啦,一背截得整齐的芦苇啦,一背捡的红薯头啦,一背豆秸、烧火用的棍棒头子啦,谁也不知道她是几点出门的。
大水退了之后,王氏才被找到。王氏的夫家姓李,在东湖的坟地上,草草挖了一个坑把她葬了。
半年以后,荣家渡人看李家可怜,撺掇着把村里的大仙姑娘嫁过去。这大仙都二十六岁了,满脸麻子,有牛一样的力气,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壮劳力。李家老人满口答应,也不知道李家儿郎是什么心情。总之大仙提着裙子从自家台子上迈着40码的大脚,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在谷底跨过几户人家,然后又提着裙子一步一步迈向李家的院子,成了李家的填房,后来,成了麻二奶奶。
村子里的人仍是几个月用腿走路,几个月用船走路。村里婶子媳妇就对麻二奶奶讲,你以后不要坐船了,你睡了水鬼的床,盖了水鬼的被,用了水鬼的男人,看水鬼不把你拖进水里去。麻二奶奶说不怕。麻二奶奶坐船时就故意站在船头,她这是在向那个看不见的水鬼王氏示威,挑战,她要用自己的正气压倒那个在阴间里的水鬼。
村里婶子媳妇又打趣地说,你们说荣家渡夜晚哪家屋最黑,哪家男人最做恶梦。麻二奶奶说,嘻,要做梦他做去,要哭随他到哪哭。但那李家儿郎从来不哭,也不提水鬼,也很少到她坟上去。在家里他更是不允许任何人提起她。这一点麻二奶奶向来不对外说。他恨水鬼,恨到骨头里,恨她辜负他。
婶子媳妇又说,水鬼要是夜里回来了怎么办。麻二奶奶就说,让她。其实那水鬼夜夜都在家里。但是水鬼确实不是麻二奶奶的对手,它不敢作祟。麻二奶奶还真是镇宅之宝。水鬼翻不了她的船。
有时男人女人们仍是一起坐船到王集去,仍是打油买盐,麻二奶奶仍是威风凛凛站在船头。后来她不等别人说,老远就喊,水鬼,水鬼。一船人一起哄笑,麻二奶奶也跟着得意的笑。提起水鬼最多的人是她,记挂水鬼最多的人也是她,她的心里永远有着一块抹不掉的阴影。她不吐不快。这事她得吐一辈子。荣家渡坐船的人一看麻二奶奶在船上,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麻二奶奶一连生了三个孩子,全是女儿,麻二奶奶的心窝成一小团。天生一张麻脸,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肚子,她这一辈子算是窝在这两件事里了。有一天夜里麻二奶奶突然梦到水鬼了,那水鬼仍是肤白脸嫩,娇俏玲珑,她一会坐起来,歪着头吐了一口水,一会又坐起来,歪着头又吐一口水。麻二奶奶被她呛得一夜睡不着。麻二奶奶也是坐起来又躺下,躺下又坐起,麻二奶奶也想吐。
麻二奶奶头朝西躺着、想着。顺着水鬼给她理的思路往深里一探索,发现整个东湖坟地的老人,全是头朝东脚蹬西。而淮河水是从西向东流,从高往下流的,这不整个东湖坟地,夜间全是一片呛水声。这呛水声只有像麻二奶奶这样的有心人听得见。人家坟地倚山抱水,东湖坟地水漫金山、水从脚起。这一惊天发现,让麻二奶奶浑身激动,瞬间练成了阴阳眼。
麻二奶奶宣布了她的发现,动员几户人家要去扒坟,但响应者了了。麻二奶奶自己去扒?一个续弦去扒原配的坟?麻二奶奶觉得世上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与此而来的是麻二奶奶深深的后悔,她说过水鬼的坏话。骂她短命鬼、操心命。挑动大家嘲笑她。现在麻二奶奶有点后悔了,水鬼是她喊的吗?水鬼不能让她翻船,水鬼却可以让她笑不出声来。麻二奶奶自从练成了阴阳眼,真的笑不出了。
因为有了这个心病,麻二奶奶走路越走越沉了,人越走越矮了,脸上的光也没有了,牛一样的力气也用完了。她这一生都毁了。她这一双眼算是白练了,她这一生谁能看得透?谁来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