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仙”众生相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夷茶源自于“仙家”。
  传说最早发现武夷茶为药用的是一位名叫“半仙”的人。他将其移栽于天游峰下一处如“井”的绝妙之地中,后人将此命为“茶洞”。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诗中唱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位高人也深信武夷茶系“仙家”所为。遗憾的是仙者何人,未见记载。尔后不知何年何代,武夷山人终于发现了贴近于他们的茶仙,名曰“杨太伯”,其妻李氏,享李太伯婆尊称。
  据说,杨太伯是江西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到武夷山种茶做茶。因为他行善积德,因此乡人就叫他“杨太伯公”。死后传被奉祀为茶仙,或曰茶神。长此以来,茶家将其夫妇供奉茶厂厅堂之上,享人间烟火,受茶家奉祀。
  杨太伯公是一位好好先生。他们夫妇悉心地保佑茶工安恙无事,也暗中协助包头算计茶老板。有歌谣云:“杨太公,李太婆,一个坐软篓,一个托秤砣”。其意是说,每当起茶先生和包头验收过秤干茶时,他们的灵魂,一个坐在盛茶的篾篓中,一个轻托高秤砣,这样茶的重量就增加了。大概是这对夫妇常年受包头供奉,“吃人嘴软”而为之;或许是包头为自己“短斤少两”开脱,而编造的谎言。杨太伯的故事很多,从中看出他是位爱茶者,一位好心人。
  随着光阴飞逝,特别是眼下岩茶崛起之际,武夷山中又出现一批当代“茶仙”。他们骨子里浸透着对岩茶的关爱、钟情、痴迷,演绎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一位真正的茶叶专家,从事武夷岩茶栽种、制作几十年,有成果和专著,人称其为“岩茶泰斗”。他对岩茶的嗅觉、味觉特别敏感,他说,好的岩茶喝下后,能从鼻孔里呼出香气。他还说,有时吃饭后,还能感到口腔中有饭前所品过的茶滋味,这是极品茶。可能是他吃的清淡,或许他有“特异功能”。现已无法听其解说个中原由,因为这位茶仙已乘鹤西去了。
  一位退休的局长,苦于岩茶的珍贵名丛有被人遗忘和濒临消亡危险,花了几年的辛劳,拍摄名丛的树冠、叶芽、花朵,注有该茶的特性、形态、香型、滋味….共70多号,集为《名丛录》。供研究者参考。出这本非剪非贴的书是不容易的,至于所花的本钱,至今好像还没全部回收。比之总是把秘密藏在心中的人,他好像有点“傻”。
  一位岩茶世家的传人,倾家中积蓄,购旧房改造建起完整的岩茶手工作坊,有做青间、炒揉间、烘焙间、筛簸间,土墙砖地,木门木窗,竹席吊顶,竹木工具一应俱全……如若去统计改造费用、核算手工制茶成本,真是“得不偿失”。说到这些,主人总是淡淡一笑说,我爱这些老东西。
  一位深度胃溃疡患者,因惧动刀,坚持不做手术。听劝后长喝熟香、足火的岩水仙。两年后去复检,奇迹出现了,溃疡痊愈了。连医生也惊奇。从此他对岩茶疗效深信不疑,居然开起了茶店,专卖武夷岩茶。
  一位当代国学大师的高足,曾神秘对人说,“喝了岩茶,头上仿若有一个金圈,闭关打坐特别容易入定”。至此每年都要来武夷山几趟,非上品不购,买不到上品不走。当我和省城的几位佛教信徒说起此事时,她们好像也有类似之感,说“喝到上等岩茶时,手心会出汗”。不知是信徒们常年吃素的生理所致,还是她们在岩茶中沁入了“禅”。我纳闷至今。
  一位资深的武夷研究会会员,把岩茶冲泡、品饮艺术融汇于参禅打坐中,创意了一套《武夷茶瑜伽》。以修心养性、提高素养为宗旨。我看到那一位位盘腿静坐、闭目养神者,颇有几分“仙”态。
  一位国家级培训师,萌生起兴办“赏茶游山”的旅游项目念头,名为《武夷牧心游学》。借用古人牧牛的道理,引导学子“牧心”。通过辨识品种,感悟茶味,问答释疑,师生相长等活泼形式,增进旅游情趣,受到学员好评。我视那位办学者,谈古论今,举止儒雅,身材高挑,水袖宽衣,几分仙家风度。
  一位海峡对岸的台胞,近几年来,每逢春茶采制时就飞到武夷山,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目的是收集资料,写一本武夷茶在海外传播的茶书。这位“候鸟”到处访谈,到处拾萃,到处拍照…件件是珍宝,事事感兴趣。素材堆积了几大摞,照片充满整个电脑,取舍却成了难题。今年六月间我在台北见到他时,其书还没定稿,他显出一脸无奈。看来丰厚的武夷茶文化“难倒”了这位“茶仙”。
  一位从来未接触过岩茶的东瀛“老外”,名松下石村。看了东京电视台介绍武夷山某家茶厂后,好奇之心蠢动,漂洋过海来到武夷山那家茶厂。不管老茶农和他怎么讲,他也不懂。老茶农急了,对他说,“你到市区转一圈后,如果口中没有香甜味,就不要回来”。果然,小小市区还没转完,松下君迫不及待地回到厂中,买了几大包茶。对老茶农直说:“哟希!”。大有探到岩茶秘诀之乐。
  一位品茶高手,把牛栏坑、马头岩肉桂茶分别名为““牛肉””和““马肉””,并说了一通个中原由,对自己的诠释颇为满意。如今类似这种品赏岩茶后得出的“高见”时有闻听。我想这种新说倡导者也当封为“茶仙”。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茶农,毅然报考“国家评茶员”。遗憾文化水平低,加上眼睛高度近视,面对标准化的文化考试,考了两次还是名落孙山。在家闭关苦读,反复练习后,再行补考,才得个60多分。旁者郁闷。问曰“为何”,答曰“好玩”。我看这位老茶农也快成“茶仙”了。
  一段趣事,便有一位茶仙;每位茶仙,都有一段趣事。听多了,听者也便成了茶仙。
其他文献
人物背景   霍建起,中国第五代导演。1958年出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获第二十三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大奖,第三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孔雀奖。《暖》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金麒麟大奖。《台北飘雪》入围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展等。    引言  霍建起最近在忙着拍电影《秋之白华》,他不像那些大片导演,用工业化的速度一年要拍好
期刊
官园桥,地如其名,自古以来都是达官贵人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化。著名的梅兰芳大剧院便是座落于此,它被誉为“金融街”的红宝石。梅兰芳大剧院以其传统与时尚并重的建筑风格和浓重的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的眼球。这里,汇集着200多年来京剧传承的精华,是艺术家们挥洒才华的舞台,更是戏迷票友们心中向往的圣殿。  剧院四层的上上兰茶艺坊,是北京优雅文化的萃聚地,被称为北京最具特色的“优雅茶坊
期刊
“茶瘾”万象  明人张岱曾畅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生气也。”这里,“癖”和“瘾”其实是一个意思。有瘾之人必有瑕疵,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茶瘾”就是爱茶成痴的人,他们对茶一往情深,对生活,也一往情深。    瘾是对某种有刺激而又产生快感的事物养成的习惯。人会有茶瘾,是因为茶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它又确实让人享受快感。不过,茶瘾不像烟瘾与酒瘾,会出现酒精依赖与
期刊
父亲自幼耕作在农田里,是个地道的农民。故乡自古盛产核桃、柿子,核桃成熟和柿饼长霜后,也是农闲季节。他总是爱做点小本生意,到济南、天津、南京一些城市里贩卖核桃仁、柿饼什么的,也算得上半个生意人。由于父亲跑外,常和客商打交道,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后来竟成了瘾。父亲一上来茶瘾,就像患了感冒,头上的青筋暴出,眼睛也没了神,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打。  父亲喝茶非常讲究。他把一把圆柱形、中间带把的紫红色的南泥
期刊
“驴友”乔力学有两大爱好。  一个爱好是旅游。从秀甲天下的漓江,到“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从雪域茫茫的西藏,到戈壁荒漠的新疆,他的双脚可以说已经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另一个爱好是喝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已经把喝茶当做是与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每日间是茶杯不离手,茶水不离口。  对于乔力学而言,爱上旅游,也许是出于热爱大自然的天性,是骨子里天生就有的一种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欲望。而他对于茶的喜好,则很受他的
期刊
我戒酒后,嗜茶,多置茶具,先是用一大口粗碗,碗沿割嘴,又换成宜兴小壶,隔夜茶味不馊,且壶嘴小巧,噙吮有爱情感。用过三月,缺点是透壶不能瞧见颜色,揭盖儿也只看着是白水一般,使那些款爷们来家了,并不知道我现在饮的是龙井珍品!便再换一玻璃杯,法兰西的,样子简约大方,泡了碧螺春,看薄雾绿痕,叶子发展,活活如枝头再生。便写条幅挂在墙上:无事乱翻书,有茶请待客。人便传我家有好茶,一传二,二传三,三传无数,每日
期刊
在这个道口,一定有过很多次,从超市出来,提着五光十色的菜蔬和鲜活生猛的鱼虾,赶着回家做晚饭;一定有很多次,抱着满满的文档踩着高跟鞋,追逐着起步的公车去交提案。在那蹒跚或匆忙的数次之中,与步履从容、形貌舒展的行人擦肩而过,如镜映射我生活的拥挤与紊乱。  明明是人声鼎沸的市场聚集地与交通枢纽处,这里偏有数家咖啡店和小酒吧。它们自成一线,从光合作用书店起,向南依次坐落。每家店都有文艺的名字和别致的外饰,
期刊
王剑平:武夷山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厦门分会会长,御上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御上茗近些年的获奖情况:   ◎2008年大红袍获得第三届闽南斗茶大赛金奖、银奖   ◎2009年大红袍获得第四届闽南斗茶大赛金奖、银奖、优质奖   ◎2009年获得第四届闽南斗茶大赛名优红茶奖   ◎2010年荣获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武夷山(大红袍)推广奖      王剑平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武夷山岚谷人。早在曾
期刊
201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改革创新接连不断,市场格局发生更改,种种跌宕起伏之势,引人注目。为此,SMEIF记者对汉鼎咨询总裁王叁寿进行专访,请他为广大读者盘点2012年我国投资行业的状况。  王叁寿为我们罗列出了四件对我国投资行业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第一,郭树清就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他颁布一系列新政对投资行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二,投行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投行的收益处于波动期
期刊
蛋糕店的旁边有一个茶叶店。  蛋糕店的小老板原来是农民,种菜的农民。  他开始做老板,是因为饿,就像他开始喜欢喝茶,是因为渴。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民,谁还有过饿的感觉?小老板说:我就有。  那时候,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正开始给力,城郊的菜地飞速“被城市”,而当地的“土著”,没有地了,因此成了新市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赔偿金。可观的赔偿金,使腰包鼓起来,却无法给每一个人持久的保障。家人生了场大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