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该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浪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使学生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
3.如何进行区位知识的学习
3.1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其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为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的活动空间。
3.2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4.写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的技术规范如何界定,可以参考各个大型地理网站中的教案资源。一般来说,标准的地理电子教案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具、课的类型、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小测、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课堂练习等环节。具体到新课讲授,教案中还要体现出师生活动的细节,如引导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演示或板书、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问题、教师启发或小结。此外,教案中还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意图、知识点的承接和过渡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用看着教案讲课的,所以教案有详、略之分。新教师的教案或示范性的教案应该详写。
写教案其实就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不但要参考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的考试说明,还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要结合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练习思考题,最好把参考答案备注在教材或课件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教案”转写为“学案”,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以思考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现在,不同年级每一章节的教案都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参照上述写教案的格式对电子教案进行修改。由于教案写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主张教案要简写,把重心放在制作课件上。
5.梳理学生问题,重建课堂教学
这是教学的“瓶颈”,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基础等差异,同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层次不一的问题。学生问题很杂,教师的工作是梳理问题,特别关注其中的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教学角度重点和难易角度考虑,教师要设计出既突出重点又有示范性的问题,作为主体探究内容,其他内容可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完成。
学习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时,应该偏重理科的学习,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讲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中有些是来自农村的,这时,可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地理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堂识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深究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地理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国情国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从而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建设祖国。
教师应首先对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挖掘有关素质教育内容,然后制定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平行的地理品德素质教育纲要。本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渗透性与时效性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两分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国情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例如:关于资源问题的讲述,教师可以引用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居世界第4、5、6、4、6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分母效应,人均耕地、森林、林木蓄积量、草原面积、河川径流总量分别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1/6、1/7、1/3、1/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材料,使学生既认识到我国今后发展经济的雄厚物质基础,又不会产生盲目乐观、坐享其成的依赖思想,改变过去“地大物博”的观念,树立“人均地少物缺”的思想,自觉地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法令(如森林法、土地法、水法等)的自觉性,并主动地遵守有关法规、法令,坚决同浪费资源的现象做斗争。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信心。通过国外经济、环境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放眼世界,了解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明确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的学习目的。总之,通过讲清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讲清国情劣势,激发学生的忧国心,使学生的爱国情与忧国心熔铸成报国志,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观。
3.如何进行区位知识的学习
3.1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其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为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的活动空间。
3.2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4.写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的技术规范如何界定,可以参考各个大型地理网站中的教案资源。一般来说,标准的地理电子教案包括课标要求、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具、课的类型、课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小测、引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课堂练习等环节。具体到新课讲授,教案中还要体现出师生活动的细节,如引导学生看书、教师讲解、演示或板书、学生分组讨论或回答问题、教师启发或小结。此外,教案中还要注意体现教学设计意图、知识点的承接和过渡等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用看着教案讲课的,所以教案有详、略之分。新教师的教案或示范性的教案应该详写。
写教案其实就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写下来,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不但要参考课程标准和中、高考的考试说明,还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对重难点的突破,要结合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的练习思考题,最好把参考答案备注在教材或课件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教案”转写为“学案”,把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和技能以思考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现在,不同年级每一章节的教案都可以从网络资源中下载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参照上述写教案的格式对电子教案进行修改。由于教案写得太多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我主张教案要简写,把重心放在制作课件上。
5.梳理学生问题,重建课堂教学
这是教学的“瓶颈”,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基础等差异,同样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形形色色、层次不一的问题。学生问题很杂,教师的工作是梳理问题,特别关注其中的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教学角度重点和难易角度考虑,教师要设计出既突出重点又有示范性的问题,作为主体探究内容,其他内容可通过分工合作形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