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性课程的开设,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对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老师发展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对学习活动抱有兴趣的人,会用功读书,不怕辛苦,在心里认为“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不那么辛苦,而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兴趣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利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并且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还能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未知的本来以为难懂深奥的问题充满兴趣,积极主动探究奥妙,完成本来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在准备《透镜》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大致分为几个问题,若干个小问题组成一组,提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教材和进行学习讨论的时间。课上教师按照顺序提问学生,被叫到的一组学生,由学生自己或者大家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时,再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解答。例如,《透镜》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大致分解为以下几组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可以分为几种?
(2)不同的透镜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在用透镜对物体进行观察时,你会发现什么?
第二组:鉴别透镜
(1)如何分辨一个透镜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你能想到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更好、更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三组:透镜焦距的检测
(1)透镜的焦距是什么?
(2)如何测出透镜的焦距?列举你所能想出的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为之付出努力进行思考研究。教师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前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预习教材,并且思考研究所有问题,学生在预习、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并且努力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此,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够信心十足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比较专心地听讲。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发展。常言道,熟能生巧。物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思考、动手、练习,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传统方式,从而开发潜力,发散思维,一步步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多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混合式探究性学习
混合式探究主要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机械运动”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回答这个大问号呢?”指出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在司机眼里乘客“没动”,而在路旁孩子的眼里却是动得“真快”?让学生提出猜想,通过设计有趣的小实验,学习知识点,明白“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亚茹.高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调查分析.学科教育,2003(9).
[2]朱贤贤.基于研究性学习物理课程模式的高效课堂.中学物理,2013(4).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老师发展的角度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对学习活动抱有兴趣的人,会用功读书,不怕辛苦,在心里认为“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不那么辛苦,而当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兴趣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研究,利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并且在思考研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还能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未知的本来以为难懂深奥的问题充满兴趣,积极主动探究奥妙,完成本来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在准备《透镜》的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大致分为几个问题,若干个小问题组成一组,提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教材和进行学习讨论的时间。课上教师按照顺序提问学生,被叫到的一组学生,由学生自己或者大家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时,再集体讨论。如果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解答。例如,《透镜》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大致分解为以下几组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可以分为几种?
(2)不同的透镜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在用透镜对物体进行观察时,你会发现什么?
第二组:鉴别透镜
(1)如何分辨一个透镜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你能想到的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更好、更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三组:透镜焦距的检测
(1)透镜的焦距是什么?
(2)如何测出透镜的焦距?列举你所能想出的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为之付出努力进行思考研究。教师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前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预习教材,并且思考研究所有问题,学生在预习、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并且努力积极地解决问题,如此,正式上课时,学生就能够信心十足地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比较专心地听讲。
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发展。常言道,熟能生巧。物理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思考、动手、练习,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传统方式,从而开发潜力,发散思维,一步步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多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混合式探究性学习
混合式探究主要是指在某些环节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环节是发现式探究。如“机械运动”一节,用接受式探究学习“运动的普遍性”,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问题:“怎样才能回答这个大问号呢?”指出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进行讨论、归纳,自主解决问题;用发现式探究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什么在司机眼里乘客“没动”,而在路旁孩子的眼里却是动得“真快”?让学生提出猜想,通过设计有趣的小实验,学习知识点,明白“相对不同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不同,研究性学习将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亚茹.高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调查分析.学科教育,2003(9).
[2]朱贤贤.基于研究性学习物理课程模式的高效课堂.中学物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