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学了即兴后,会觉得自己就是贝多芬!”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an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维权教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即兴演奏与教学研究及和声风格分析专业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席教授。先生的代表著作有《键盘即兴弹奏指南》《钢琴即兴伴奏入门教程》《和声的魅力》以及VCD音像教材《跟我学即兴伴奏》等。他创作改编了《雪绒花》《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二十余部钢琴作品,此外,还先后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受邀在全国各地讲学。面对莘莘学子,他倾囊相授,润育桃李,堪称著作等身、德高望重。
  2016年6月7日,先生病逝于上海,“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是2002年10月在南京举办的珠江钢琴全国高校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上。先生是评委,比赛间隙我便上前自我介绍一番,犹记得先生始终面带笑容、和蔼可亲,至今令人难忘。时隔两载,我得知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招收即兴演奏方向的硕士生,便冒昧致电先生,表达希望继续深造的殷切愿望,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并告诉我他家的地址。第一次登门求教,我非常紧张,先生随意拿了本乐谱,让我即兴弹奏起来,之后又让我弹了键盘和声、移调等内容。课上,先生为我讲述了关于音色、触键、层次、和声多样性以及低音声部的设计等问题,大致提及了考试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课后,先生执意分文不取,临走还送我一本教材和一些学习资料,令我非常感动。
  直到读研期间,我才逐渐理解了先生的很多教学思想和理念,如他提出的“系统调性”(见孙维权《调性、单一调性、系统调性》一文,即以开放式的思路把二十四个大小调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在系统内部,以一个调性为主,借助与其他调性的内在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借用、互为补充、整体丰富)思维。先生曾说:“我每节课都会给你们一些书本上看不到的内容”,只有自己系统分析过每个风格的乐谱,才能“讲出书本上看不到的内容”,特别是即兴演奏中充满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从主题(动机)开始幾小节逐渐发展到乐段再至多段体的结构。上先生的课总有种徜徉肆意之感,很多优美的音乐都是在先生的启发下灵感迸发而不自觉地流淌。
  先生的教学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鼓励我们不断拓展视野。他常对学生讲,你的和声感觉还不错,配弹也挺好,但是不要完全按照书上的规则去弹,更多地要遵照艺术的规律,让它有美的感觉,切勿过分注重手指的跑动而对音乐内涵理解不够,这样效果将大为逊色。同时,他认为个人的审美标准与生俱来,即兴演奏的过程便是通过聆听去鉴别美与不美。犹记得先生课堂总是挤满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人尽皆知的是他对所有来听课的同学都会免费赠送教材资料。图书馆里先生编著的教材及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大批乐谱就放在阅览室一角供读者免费赠阅,获得这些书的人都爱不释手。2016年3月,他还给我们发信息说:“我写的两部书稿《键盘和声与即兴演奏(修订本)》和《和声风格分析教程》均已出版。按照老规矩,凡是我的研究生每人送一套,自行来取,外地的可托同学代领代寄。现有二十五套,送完为止。”
  先生无论对我们的学业还是生活,无一不体现出慈父般的关爱。记得一个冬天的夜晚,下课后先生问我们想不想去品尝一下上海特色小吃,我们开心地表示乐意,于是他带我们去了一家有名的生煎店,因为生意很好排队老长,我正要去排队,先生却说,你们去找位置,我来买。我说这冷风瑟瑟的,还是我来吧。他说没事,你们不懂怎么弄。推来推去,实在拗不过他,只好作罢。远远望着他站在人群中排队的身影,那镜头仿佛朱自清的《背影》,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在研究生的最后阶段,先生安排我们学习爵士乐风格即兴演奏。虽然先生在多本著作中已对爵士有系统论述,但他仍自谦地表示在爵士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因而专门请来了富有实践经验的爵士乐专家安得利老师给我们开了一次讲座,之后又安排我们去老师家上了几次课。由于老师家距学校较远,每次打车过去,先生都坚持自己付车费。因为这属于私下授课学习,大家表示安老师的课费由学生们分摊,但先生执意由他来付,还谦虚地说:“是我没有本事教你们,只好请其他老师来指导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读书时,先生是恩师,工作中,先生仍继续给予我关怀和指导,譬如对我及学生参加比赛的关注。虽然先生经常担任各种赛事的评委,但我知道他的脾性,所以都不会提前告知参赛信息,直到比赛结束方才见面,每次他都中肯地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法。他还经常把研究生音乐会录像和论文寄给我让我提意见,只有如实提出问题他才满意。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睿智豁达、风趣幽默的人,虽耿直而不狂妄,在音乐面前如信徒般虔诚。这一性格也反映在他的治学中。他自嘲道:“我不是专家,我是‘杂家’,从小就喜欢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不欢喜拘束在一个小圈子里。我欢喜搞成‘杂家’,用新型词汇就是‘复合型人才’。日后惊喜地发现,在这个领域,像我这样的杂家还是有特殊的用处。”
  先生撰写的《音乐日日谈》颇似音乐界的《一千零一夜》,全书凡三百六十七篇古今中外音乐杂谈,许多音乐故事妙趣横生,饶有趣味,国人多有记忆;《中外名曲旋律辞典》中选编了大量中外歌曲歌剧旋律、器乐主题以及中国民歌、传统器乐曲旋律等三百余首,大致包括了中国声乐、器乐旋律创作的主要成果。这两本书曾被全国广大读者经过无记名投票,评为年度“读者最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之一。先生的学术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发展,又关注当下的艺术实践,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放弃了能给他带来更多名利的科研,一心钻到教学上,穷尽心智把学生教好,而做课题、跑经费这些对于一般科研工作者来说的重要工作他则完全不放在心上。
  先生还是一个自律隐忍、异常低调的人。他怀着一颗慈悲心,不重名利,本着对音乐的虔诚,坚守自己的信仰,恪尽职守,从不妥协,把自己毕生所学以各种方式传授给学子。每位受教于他的学生都能得到真才实学,因此他培养的研究生均有不凡建树。先生还长期义务为上海中学培养和发掘了不少天资聪颖的钢琴即兴演奏人才,很多社会各界热爱即兴演奏的人慕名前来,边远地区的人会通过信件来求教,先生都能做到有教无类、不遗余力地解答、回复并免费赠送书籍资料。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寒假,先生还在“2016第八届全国钢琴师资培训班”上做了精彩讲座,真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在2013年10月的上海,时值我在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比赛获奖后,先生在表示祝贺之余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临走又送了些近期研究生演奏会DVD等资料,没想那竟是最后一别。后来得知先生身体每况愈下,我们都很焦急,多次问候先生,他总说“蛮好”,让大家不必担心和打扰。没能最后探望先生,不禁让人追悔莫及。但先生的教诲始终不离不弃,那阳光般的笑容和求真务实之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每听到纪录片中先生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充满趣味的课堂……“音乐其实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即兴性,如果你没有学过即兴,那么你弹贝多芬就是一音不差地弹下来,而你学了即兴以后会感觉我就是贝多芬!音乐就是从手下流出的感觉。从我的理想要求来讲,我希望每一个学钢琴的同学都应该学一点即兴,不需要学得很好,但他必须要懂,这样他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层。为了做好这件事情,上海音乐学院已决定把即兴演奏纳入全国业余考级体系的一个重要项目,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朝阳行业。”
  先生平凡朴素,用一生追求即兴音乐的美,把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音乐教育事业,献给了学生和钢琴。其才高行洁,冰壶玉衡,如苍松翠柏,秉节持重。抚今追昔,我想唯将其严谨、专注、奉献等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迎着朝阳,沿着先生的足迹,带着他未竟的事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其他文献
当人们提及歌剧《纳布科》选段《借着先知们的嘴》、《唐·卡洛》选段《她从未爱过我》、《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选段《诽谤》等经典唱段时,也许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是尼古拉·扎卡利亚(Nicola Zaccari)、尼科莱·吉奥洛夫(Nicolai Ghiaurov)等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的身影。而备受世界歌剧界瞩目的中国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则能带来不一样的演绎与诠释。威尔第  田浩江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家庭,197
期刊
他从五岁便开始作曲,在十三岁被钢琴家阿尔弗莱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破例收为学生。他是一位钢琴家、作曲家、未来的指挥家,同时还是一位数学硕士。他对于演奏有着深层次的思考,他让每一个音符在他的双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传说中的天才少年  开始准备周善祥(Kit Armstrong)的这篇文章时,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国家旅行,每次停下来的时候就看看关于他的演出、采访、评论和纪录片。
期刊
多米尼科·葛塔诺·玛利亚·多尼采蒂(1797年11月29日-1948年4月8日),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乐派的重要人物,罗西尼与威尔第两大时代间歌剧转变与发展的代表人物。多尼采蒂一生作有歌剧七十五部,代表作有《爱的甘醇》《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军中女郎》《唐·帕斯夸莱》。  多尼采蒂的歌剧富于戏剧性,他善于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与情感内容在他的正歌剧中得到极大开拓,而他的喜歌剧则充满欢快的
期刊
当你步入伦敦南肯辛顿(South Kensington)的科学博物馆,一定会惊讶得张大嘴巴。绵延七层的建筑和一万五千件展品,从“太空探险”(Exploring Space)展厅里巨大的火箭和卫星,到“我是谁”展厅里安东尼·格姆雷(Antony Gormley)雕刻的铁质的婴儿雕塑,都显示了这是一个能激发出伟大灵感的博物馆。  拿这个巨大的能源展厅来说,参观者一进去就有一种巨大的冲击感。硕大的蒸汽机
期刊
2017年5月20日,我在湖北荆楚理工学院听了一场旅美钢琴家武晓锋的独奏会。  正值春天,万木竞秀。“520”这个日子很诗意浪漫,又恰逢周末,自是吸引了很多爱乐者。而音乐会主题就叫作“爱释琴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晚上七点,音乐厅琴声响起,温婉悠扬。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D.899似一幅中国山水画卷,徐徐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  c小调似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的第一步“勾线”。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
期刊
2017年,上海乐队学院进入了第三个学年,前两届的学生均成功考入全球各地的交响乐团,或者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音乐圈输送新鲜血液。两年前,上海交响乐团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原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针对音乐演奏人才的培养,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跨国合作协议:自2016年起至2020年,易北爱乐乐团每年安排多名首席演奏员来沪教学,并与上海乐队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演出室内乐音乐会。上海乐队学院的三位学生与北德广
期刊
古典乐迷们或许对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不会陌生。他多才多艺,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音乐优美如歌,旋律悦耳,和声柔雅,贵族与大众皆适宜。对于那些仅听过泰勒曼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将他的创作生活聚焦于埃森纳赫和汉堡。诚然,作为巴赫的前任作曲家,泰勒曼在埃森纳赫时的名气比巴赫响亮得多,在汉堡的风光就更不用提了。对于泰勒曼的“铁粉”来说,他在法兰克福度过的短短(短吗?依照十八世纪人的平均寿命看)九年就很
期刊
琵琶,中国传统乐器,有着丰厚的历史和大量经典作品,山水画般的《春江花月夜》,重现了垓下之古代战争场景的《十面埋伏》,记叙了龙梅、玉荣保护羊群故事的《草原小姐妹》等等,都是广为流传且受到听众喜爱的经典独奏作品。“独白”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表达,是一位演奏者通过手中这把琵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出来,和听众进行交流的形式。  重奏起源于西方,是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二十世纪
期刊
中提琴手安东·吉瓦耶夫告诉我们,格万特豪斯乐团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指挥家的棒尖。“有时候指挥一棒下去,乐团里是没有声音的。过了一会儿,声音才一点一点地从地下升起。”即使是拨弦作品,他们也有着这样的默契,在短暂的静默后同时开始演奏。这便是格万特豪斯区别于其他乐团的“声音文化”,无论是在管弦乐团还是弦乐四重奏中,他们都保留了这种独属于自己的特色。  贝多芬一生共写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其数量虽然不能和海顿
期刊
英国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1945-1987)因患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简称MS),在四十二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而她毕生钟爱的大提琴也只和她相处了不到二十五年。因此,与二十世纪其他已离世的大提琴大师,如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等相比,杜普蕾留下的演奏曲目是不算多的。2012年,为纪念杜普蕾逝世二十五周年,华纳兄弟唱片公司(Warner C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