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如新课改明确提出的,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言文学知识,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爱情题材篇目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爱情观 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回避爱情观教育来阻止早恋是适得其反的选择
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因害怕学生早恋耽误学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回避爱情话题。殊不知,高中学生的早恋不是由于婚恋教育所致,相反,缺乏合适的教育恰恰是问题形成的一大原因。要让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康高尚的爱情理念,教育者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对学生爱情观念的引导作用。
高中生身心日趋成熟,对爱情充满好奇与渴望。殊不知,高中语文教学一味回避爱情教育,使他们对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文字一律采取“拿来主义”错误的爱情观不可避免影响到简单纯洁的心灵。“疏导”胜过“堵截”,针对高中学生特点,语文课教师通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引导他们在课内外学习中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科学爱情观,使学生愈发成熟起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道德品质高洁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不违“语文课”主题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并非喧宾夺主,不是追求爱情主题,取代语文课的本质功用。恰恰是基于爱情在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地位,基于文学自身形象生动的叙事抒情风格,基于其塑造的丰满而动人的爱情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升华而出的符合时代与世情的本质性爱情价值理念。
有人认为如果将高中语文课题教学变为讲授爱情的课堂,难免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是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并拿出叶圣陶、魏书生等大家予以支持自己观点。魏书生曾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能力。”以上观点,鲜明准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的语文属性或者说工具性,然而他们也承认语文课的人文性,且并没有明确反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中学语文课程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认字写字、词汇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养成等。”然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并最终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借助爱情题材作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属于人文内容。应该把这些人文内容与爱情观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即在语文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渗透、熏陶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倡爱情教育,并非要削弱工具性,是要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况且,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与篇目只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有篇目中的一小部分,那种认为因实施爱情教育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教学走向虚无的认识,实属小题大做。
三、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观教育
1.高中学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科学爱情观启蒙正当其时
就我国而言,高中生大多处于 15—18 岁范围内。他们生理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进入发育成熟和定型阶段,性生理成熟,进入两性接近期(性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两性疏远期,两性接近期与两性恋爱期);心理上高中生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初步完成有具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性思索问题,但是需要直观与感性经验支撑。他们思维活跃,希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但是易失偏颇与极端。高中学生以上身心特征使得他们对“爱情"话题甚为敏感,对异性的好感、倾慕之情比较明显,然而对“爱情”的认知却处于懵懂无知的朦胧期。
可见需要对高中学生进行科学爱情观教育。为什么需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呢?这些篇目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需要归纳逻辑,需要借助直观经验,爱情题材作品恰恰具备这一优势而迎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2.高中生早恋现象普遍存在,急需要使高中生树立起科学的爱情观
实际上,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爱情方面的课题,并不会误导学生,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辨识能力,再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坦然谈论爱情的态度恰恰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识爱情,明白爱情的真谛。如此以来,既帮助学生成功解决青春期的情感悸动,又使学生拥有了年长后追寻幸福爱情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在高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爱情教育,可以使学生向往真善美,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多次强调:要想使人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就必须在其青少年时期,在其心灵的土壤上,悉心培育出高尚的爱情花种,方能在其成年后的心田上,开出最美丽的爱情之花。苏霍姆斯基口中的爱情花种,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完整的人格,使其树立起人道主义观念。所以,作为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注意揣度高中生的心理活动,充分凭借课堂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其成长中的点滴,而不会简单粗暴地禁止学生涉足爱情话题,相反,他会鼓励学生与之一道探寻爱情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早日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目前,有关爱情与地位金钱的关系问题,是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金钱是度量爱情的唯一标准。古今中外,关于爱情与金钱的关系话题,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所提及。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人们讲述了杜十娘为心上人辜负的悲惨结局。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杜十娘先前积攒百宝箱的目的何在?究其原因,杜十娘是为了最终脱离苦海,想靠着这笔财产,最终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从这篇文章可见,金钱虽然不是爱情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是金钱地位可以对爱情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在面对爱情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经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人是靠这些物质才能生存下去。离开金钱换取的物质,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谈何爱情?教师在循序渐进地讲解中,使学生明白:早恋也是恋爱,恋爱就得负起应有的责任,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必须的。因而走上社会才可以谈情说爱。
【参考文献】
[1]黄剑芳.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J].教育艺术在线.2008(7).
[2]莫培玲.对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爱情观 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回避爱情观教育来阻止早恋是适得其反的选择
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因害怕学生早恋耽误学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回避爱情话题。殊不知,高中学生的早恋不是由于婚恋教育所致,相反,缺乏合适的教育恰恰是问题形成的一大原因。要让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康高尚的爱情理念,教育者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爱情题材对学生爱情观念的引导作用。
高中生身心日趋成熟,对爱情充满好奇与渴望。殊不知,高中语文教学一味回避爱情教育,使他们对所有与爱情有关的文字一律采取“拿来主义”错误的爱情观不可避免影响到简单纯洁的心灵。“疏导”胜过“堵截”,针对高中学生特点,语文课教师通过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引导他们在课内外学习中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科学爱情观,使学生愈发成熟起来,成为一个感情丰富、道德品质高洁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不违“语文课”主题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并非喧宾夺主,不是追求爱情主题,取代语文课的本质功用。恰恰是基于爱情在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地位,基于文学自身形象生动的叙事抒情风格,基于其塑造的丰满而动人的爱情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升华而出的符合时代与世情的本质性爱情价值理念。
有人认为如果将高中语文课题教学变为讲授爱情的课堂,难免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是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并拿出叶圣陶、魏书生等大家予以支持自己观点。魏书生曾提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能力。”以上观点,鲜明准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的语文属性或者说工具性,然而他们也承认语文课的人文性,且并没有明确反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爱情观,中学语文课程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认字写字、词汇量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养成等。”然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并最终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主要内容。”借助爱情题材作品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属于人文内容。应该把这些人文内容与爱情观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即在语文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渗透、熏陶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倡爱情教育,并非要削弱工具性,是要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况且,高中语文爱情题材作品与篇目只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有篇目中的一小部分,那种认为因实施爱情教育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教学走向虚无的认识,实属小题大做。
三、高中生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观教育
1.高中学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科学爱情观启蒙正当其时
就我国而言,高中生大多处于 15—18 岁范围内。他们生理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进入发育成熟和定型阶段,性生理成熟,进入两性接近期(性意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两性疏远期,两性接近期与两性恋爱期);心理上高中生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初步完成有具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性思索问题,但是需要直观与感性经验支撑。他们思维活跃,希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但是易失偏颇与极端。高中学生以上身心特征使得他们对“爱情"话题甚为敏感,对异性的好感、倾慕之情比较明显,然而对“爱情”的认知却处于懵懂无知的朦胧期。
可见需要对高中学生进行科学爱情观教育。为什么需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爱情题材作品呢?这些篇目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需要归纳逻辑,需要借助直观经验,爱情题材作品恰恰具备这一优势而迎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2.高中生早恋现象普遍存在,急需要使高中生树立起科学的爱情观
实际上,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爱情方面的课题,并不会误导学生,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辨识能力,再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坦然谈论爱情的态度恰恰可以使学生全方位认识爱情,明白爱情的真谛。如此以来,既帮助学生成功解决青春期的情感悸动,又使学生拥有了年长后追寻幸福爱情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在高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爱情教育,可以使学生向往真善美,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多次强调:要想使人们拥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就必须在其青少年时期,在其心灵的土壤上,悉心培育出高尚的爱情花种,方能在其成年后的心田上,开出最美丽的爱情之花。苏霍姆斯基口中的爱情花种,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完整的人格,使其树立起人道主义观念。所以,作为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注意揣度高中生的心理活动,充分凭借课堂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其成长中的点滴,而不会简单粗暴地禁止学生涉足爱情话题,相反,他会鼓励学生与之一道探寻爱情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早日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
目前,有关爱情与地位金钱的关系问题,是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金钱是度量爱情的唯一标准。古今中外,关于爱情与金钱的关系话题,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所提及。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人们讲述了杜十娘为心上人辜负的悲惨结局。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杜十娘先前积攒百宝箱的目的何在?究其原因,杜十娘是为了最终脱离苦海,想靠着这笔财产,最终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从这篇文章可见,金钱虽然不是爱情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是金钱地位可以对爱情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在面对爱情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经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人是靠这些物质才能生存下去。离开金钱换取的物质,人的生命就不能延续,谈何爱情?教师在循序渐进地讲解中,使学生明白:早恋也是恋爱,恋爱就得负起应有的责任,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必须的。因而走上社会才可以谈情说爱。
【参考文献】
[1]黄剑芳.当“爱情”撞进语文课堂[J].教育艺术在线.2008(7).
[2]莫培玲.对高中语文爱情题材教学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