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目前,教育界已经针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高校为视角,试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探求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0-01
高校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的素质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我国高校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保证素质教育良好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遗传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在先天素质与后天内化的有机结合过程中,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素質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之人。素质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应该注重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里素质、身体素质等个人发展所需的全部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造就适应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基础素质,也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所有大学生都应具有的共同素质。基础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政治观,也可称为政治态度,是对国家和民族热爱与否的具体体现;文化素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大学生应必备的基础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生存与生活的能力也是最基础能力之一,主要包括自我生活能力、一般社会能力、信息的选择与吸收能力、以及面临生存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2.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理应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上。大学生应以本学科专业为基础,掌握广博而精深的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根据各自需求,提高跨学科专业知识、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对科学、文化、自然、历史、地理等文化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和吸收,发展和完善专业素质。
3.心理素质,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条件发育成熟,又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敏捷同时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高校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认真开展、积极落实。良好心里素质的养成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变化的特点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己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在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基础素质较高,尤其是政治素质觉悟有较高水平,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热爱祖国和人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民族意识比较强烈,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立、竟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只崇尚自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国家大事不甚关心,对社会的认识仍然是片面的、模糊的,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尚未成熟的一面。
2.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但人文知识相对贫乏,知识结构单一。大学生普遍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首位,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知识结构趋于单一,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够开阔,遇到困难挫折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大学生的身心状况总体健康,但心理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大部分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情绪,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但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主要心里问题包括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等,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压抑、孤独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和心理疾病。
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这一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在更深层次上不断总结和挖掘高校教育的特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1.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不再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而是注重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兼有良好的品德、过硬的心理、强烈的责任心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这不仅应该是一种认识的转变,更应该是实践上的变革。
2.切实促进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对学生的培养局限于课堂,而应把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相关实践性强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考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施汉生.浅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
[2]付卓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0-01
高校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的素质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我国高校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保证素质教育良好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遗传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在先天素质与后天内化的有机结合过程中,教育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素質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之人。素质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应试教育完全不同。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应该注重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里素质、身体素质等个人发展所需的全部素质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造就适应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基础素质,也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所有大学生都应具有的共同素质。基础素质中最重要的是政治观,也可称为政治态度,是对国家和民族热爱与否的具体体现;文化素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大学生应必备的基础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生存与生活的能力也是最基础能力之一,主要包括自我生活能力、一般社会能力、信息的选择与吸收能力、以及面临生存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2.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理应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上。大学生应以本学科专业为基础,掌握广博而精深的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根据各自需求,提高跨学科专业知识、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对科学、文化、自然、历史、地理等文化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和吸收,发展和完善专业素质。
3.心理素质,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学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条件发育成熟,又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敏捷同时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高校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认真开展、积极落实。良好心里素质的养成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形成大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的历史条件变化的特点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己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在进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基础素质较高,尤其是政治素质觉悟有较高水平,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热爱祖国和人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民族意识比较强烈,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立、竟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只崇尚自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对国家大事不甚关心,对社会的认识仍然是片面的、模糊的,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尚未成熟的一面。
2.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但人文知识相对贫乏,知识结构单一。大学生普遍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了首位,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知识结构趋于单一,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够开阔,遇到困难挫折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3.大学生的身心状况总体健康,但心理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大部分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情绪,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但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主要心里问题包括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等,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压抑、孤独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和心理疾病。
四、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这一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在更深层次上不断总结和挖掘高校教育的特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1.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不再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而是注重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兼有良好的品德、过硬的心理、强烈的责任心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这不仅应该是一种认识的转变,更应该是实践上的变革。
2.切实促进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对学生的培养局限于课堂,而应把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在课余时间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相关实践性强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思考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行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施汉生.浅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
[2]付卓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