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幼师在我园教师中所占比例已达到50%,其中年龄最小的教师才20岁出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年轻的幼儿教师其实还是一群大孩子。他们年轻、热情,思维敏捷,也渴望进步,期待被接受和认可,但因为实际的工作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承担起教学任务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整体综合素质并不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不爱主动思考问题,动手能力偏弱;工作责任心欠缺,带班老师的安全意识不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偏弱,其中大部分新教师不能主动地与家长交流,遇到问题习惯性地选择退缩,对老教师的依赖心理比较强;好高骛远,不能安于工作现状。
青年幼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是教师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地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反思,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型、学者型幼师的过程。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观察与思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师应“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青年幼师还需要努力。幼师善于观察幼儿,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幼儿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其次,实践与组织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多锻炼。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决定了教师能否有序地组织与开展日常教学、游戏等一日活动。
再次,学习与反思的意识要增强。青年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学习,这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
最后,提高心理素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园共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家长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顺利,将对家园共育的最终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
针对青年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及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可专门组织相关帮带活动。比如:“师带徒”,为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提供训练的平台,重点安排老教师带教;“结对子”,挑选园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带活动;“练马场”,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大练兵,帮助青年教师加强教学能力,更新教育理念。
针对部分青年教师责任心缺乏等问题,可采取相应的道德建设对策。比如:充分利用榜样效应,树立典范;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青年幼师的工作能动性等。而针对部分新入职的青年幼师缺乏实践锻炼的现状,可经常集中组织大型的教学活动,为青年幼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锻炼机会等。
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知识需结合实际情况
青年幼师工作案例剖析
案例一:一天中午,小班的孩子在吃午饭,其间有两名幼儿开始悄悄地说话。当天带班的老师是一名在园工作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她见状,选择了默许。而孩子们见老师不反对,声音便渐渐地大了起来,本来安静的教室最终变得乱哄哄的,最后发展到整个进餐秩序不受控制。
原来,这位青年教师很忠诚于书本知识。书上说,幼儿进餐时小声说话会起到愉悦情绪的作用,所以她对此一般都是默许的。她很疑惑,为什么照着理论来处理问题,结果反而背道而驰。
对策分析:青年幼师处理问题时,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小班幼儿进餐时说话,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带着教育目的展开教育,并且注重观察教育效果。比如,在进餐前就面向全体幼儿提出要求,发现孩子进餐时说话便及时加以适度制止或提醒,孩子会意识到不该在吃饭时说话,进而压低声音或马上停止;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幼儿,利用榜样效应;情况严重时,还可以就此类问题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必要时展开家园共育。
案例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性格腼腆内向的月月从来不敢积极地表现自己。带班老师是一位工作不满两年的青年幼师,其在缺乏相应的保教经验的情况下,对月月这类孩子常常无所适从,偶尔把月月叫上台来表演,但害羞的月月始终表现得很紧张,往往一言不发。见孩子如此“为难”,这位青年教师干脆就不再要求月月上台表演了,最终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对策分析:生性腼腆害羞的月月,其实内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引导月月。比如,带领月月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拉着她的手,引导她摆造型等,带着她慢慢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而该青年幼师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显然违背了师德标准。
案例三:小俊杰刚来幼儿园时,每天早上都会哭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妈妈见状很是心疼,常常“三步一回头”。于是,早上的分别变得分外艰难。但只要妈妈一走,小俊杰也能很快若无其事地玩耍,一天下来也不会有哭闹的情况。我们其实很清楚,孩子只是想用哭闹来“留住”妈妈。但是,每天入园都要经历这么一段“折磨人”的小插曲,也着实令人揪心。
对策分析: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初会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可实际收效甚微;如果直接告诉家长,要求其早上与孩子“果断分手”,这又很容易引起家长误会,造成工作被动。老教师会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日常表现,让其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哭闹仅仅是在与家长分离的那一小段时间;其次,与家长一起商量解决方法,提出冷处理的建议,并详细表述接下来想要采取的具体办法;最后,在得到家长支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青年幼师需主动学习,提高处理问题的水平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同时“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这也是纠正理论脱离实践现象的最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按照该理论,幼师只有“具体幼儿具体分析”,才能给予幼儿最适宜的指导,也只有及时反思,才能有效积累经验,最终改变经验缺乏的现状。
此外,青年教师大多不善于主动与家长交流。尤其是入职不久的新教师,遇到问题时普遍想到的是请教老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长此以往,他们就对老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因此,青年教师应积极提高家园沟通能力,将老教师授予的“经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办法”,老教师也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师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是对幼儿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青年教师在保教过程中,遇到幼儿因性格或心理等问题而出现的“特殊”行为时,正确的态度是一视同仁,必要时应给予其更多关注,而不是“不闻不问”。
青年幼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是教师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是教师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地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反思,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型、学者型幼师的过程。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观察与思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师应“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对于这一点,我们的青年幼师还需要努力。幼师善于观察幼儿,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幼儿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其次,实践与组织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更多锻炼。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决定了教师能否有序地组织与开展日常教学、游戏等一日活动。
再次,学习与反思的意识要增强。青年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学习,这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
最后,提高心理素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有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家园共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家长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顺利,将对家园共育的最终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
针对青年教师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及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可专门组织相关帮带活动。比如:“师带徒”,为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提供训练的平台,重点安排老教师带教;“结对子”,挑选园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带活动;“练马场”,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大练兵,帮助青年教师加强教学能力,更新教育理念。
针对部分青年教师责任心缺乏等问题,可采取相应的道德建设对策。比如:充分利用榜样效应,树立典范;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青年幼师的工作能动性等。而针对部分新入职的青年幼师缺乏实践锻炼的现状,可经常集中组织大型的教学活动,为青年幼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和锻炼机会等。
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知识需结合实际情况
青年幼师工作案例剖析
案例一:一天中午,小班的孩子在吃午饭,其间有两名幼儿开始悄悄地说话。当天带班的老师是一名在园工作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她见状,选择了默许。而孩子们见老师不反对,声音便渐渐地大了起来,本来安静的教室最终变得乱哄哄的,最后发展到整个进餐秩序不受控制。
原来,这位青年教师很忠诚于书本知识。书上说,幼儿进餐时小声说话会起到愉悦情绪的作用,所以她对此一般都是默许的。她很疑惑,为什么照着理论来处理问题,结果反而背道而驰。
对策分析:青年幼师处理问题时,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小班幼儿进餐时说话,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带着教育目的展开教育,并且注重观察教育效果。比如,在进餐前就面向全体幼儿提出要求,发现孩子进餐时说话便及时加以适度制止或提醒,孩子会意识到不该在吃饭时说话,进而压低声音或马上停止;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幼儿,利用榜样效应;情况严重时,还可以就此类问题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必要时展开家园共育。
案例二:音乐教学活动中,性格腼腆内向的月月从来不敢积极地表现自己。带班老师是一位工作不满两年的青年幼师,其在缺乏相应的保教经验的情况下,对月月这类孩子常常无所适从,偶尔把月月叫上台来表演,但害羞的月月始终表现得很紧张,往往一言不发。见孩子如此“为难”,这位青年教师干脆就不再要求月月上台表演了,最终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对策分析:生性腼腆害羞的月月,其实内心敏感,自尊心比较强。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引导月月。比如,带领月月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拉着她的手,引导她摆造型等,带着她慢慢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而该青年幼师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显然违背了师德标准。
案例三:小俊杰刚来幼儿园时,每天早上都会哭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妈妈见状很是心疼,常常“三步一回头”。于是,早上的分别变得分外艰难。但只要妈妈一走,小俊杰也能很快若无其事地玩耍,一天下来也不会有哭闹的情况。我们其实很清楚,孩子只是想用哭闹来“留住”妈妈。但是,每天入园都要经历这么一段“折磨人”的小插曲,也着实令人揪心。
对策分析: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初会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可实际收效甚微;如果直接告诉家长,要求其早上与孩子“果断分手”,这又很容易引起家长误会,造成工作被动。老教师会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日常表现,让其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哭闹仅仅是在与家长分离的那一小段时间;其次,与家长一起商量解决方法,提出冷处理的建议,并详细表述接下来想要采取的具体办法;最后,在得到家长支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青年幼师需主动学习,提高处理问题的水平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同时“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这也是纠正理论脱离实践现象的最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按照该理论,幼师只有“具体幼儿具体分析”,才能给予幼儿最适宜的指导,也只有及时反思,才能有效积累经验,最终改变经验缺乏的现状。
此外,青年教师大多不善于主动与家长交流。尤其是入职不久的新教师,遇到问题时普遍想到的是请教老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长此以往,他们就对老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因此,青年教师应积极提高家园沟通能力,将老教师授予的“经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办法”,老教师也应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师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是对幼儿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青年教师在保教过程中,遇到幼儿因性格或心理等问题而出现的“特殊”行为时,正确的态度是一视同仁,必要时应给予其更多关注,而不是“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