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课堂上讲课的语言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精确性、情感性、激励性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谈谈看法。
[关键词]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教师要想讲好课,在教学过程中欲善其事,必先其言,注意自己讲课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同时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
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说话,说话是教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一定要能够精确地、流畅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化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说能得人心”。所谓“说能得人心”是指,说话一能抓住人心,二能打动人心,三能深入人心。抓住人心即有吸引力;打动人心,即有感染力;深入人心,即有说服力。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课堂上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出言谨慎”,反复推敲,不仅要准确、深刻,富有哲理,而且要亲切,自然,如述家常。教师语言艺术是奠基在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的高度负责和热爱之上的,而丰厚的知识积累则是语言艺术的“源头”,所以我们教师还应该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上下工夫。当然,也应当注意课堂上讲话的语言技巧。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说一下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
一、 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讲课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语文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有关。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用的妥当。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的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应在讲述中适当用一些学生学习过的新词,使其加深理解。同时,对学生未学过的新词还应配合板书大胆使用,只要用的自然恰当,富有表现力,就不要避难就易。这不仅能增加讲课语言的生动性,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话和诙谐话也能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与教学内容无关,节外生枝或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的笑话是应排除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善于启迪,观点鲜明,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要善于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 教师语言的精确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的表达内容。讲课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话讲得多少,而在与是否击中要害,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实践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愈带关键性的话,学生就愈认真听,生怕漏听一个字。反之,话的内容空洞,啰嗦反复,学生就觉得听不听都可以,思想就溜号了。所以讲课要句句有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处,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有的教师讲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时,好用“差不多”,“还行”,“大概是这样”之类的话,这不是讲课的语言。讲课的语言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这并非要求教师课后解答,随意肯定,不懂装懂,而是说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正确肯定的回答。如果教师还没弄清楚,那么就该搞清楚后再说,不要含糊其辞,似是而非,这是教师责任感的要求。
三、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性语言比单纯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以学生为对象,以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应用文明的语言和态度去改变现实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还不能以不文明对待不文明。有的教师认为,有些学生说话粗鲁,文明礼貌很差,因此对他们不需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态度和效果,这是不对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教师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以情感人。要讲究说话艺术,讲课中要多诱导少责难,多鼓励少贬斥。不要用言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 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自己心里。激励性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关切地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其他想法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课后我们再交流等等一些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反思和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语和工作语言,具有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我们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吸引学生跟着你走,以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努力提高语言艺术修养,创造如诗如画的语言风格。使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
[关键词]教师;语言艺术;课堂教学
教师语言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成正比的。教师要想讲好课,在教学过程中欲善其事,必先其言,注意自己讲课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它能使书本上死的语言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活的语言。同时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
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说话,说话是教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一定要能够精确地、流畅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化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说能得人心”。所谓“说能得人心”是指,说话一能抓住人心,二能打动人心,三能深入人心。抓住人心即有吸引力;打动人心,即有感染力;深入人心,即有说服力。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课堂上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出言谨慎”,反复推敲,不仅要准确、深刻,富有哲理,而且要亲切,自然,如述家常。教师语言艺术是奠基在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的高度负责和热爱之上的,而丰厚的知识积累则是语言艺术的“源头”,所以我们教师还应该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上下工夫。当然,也应当注意课堂上讲话的语言技巧。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说一下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
一、 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讲课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语文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有关。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趣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用的妥当。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的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应在讲述中适当用一些学生学习过的新词,使其加深理解。同时,对学生未学过的新词还应配合板书大胆使用,只要用的自然恰当,富有表现力,就不要避难就易。这不仅能增加讲课语言的生动性,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有时仅是一两句笑话和诙谐话也能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与教学内容无关,节外生枝或无思想内容的庸俗的笑话是应排除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善于启迪,观点鲜明,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要善于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 教师语言的精确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的表达内容。讲课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话讲得多少,而在与是否击中要害,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实践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愈带关键性的话,学生就愈认真听,生怕漏听一个字。反之,话的内容空洞,啰嗦反复,学生就觉得听不听都可以,思想就溜号了。所以讲课要句句有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深处,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有的教师讲课或回答学生问题时,好用“差不多”,“还行”,“大概是这样”之类的话,这不是讲课的语言。讲课的语言是板上钉钉,准确无误。这并非要求教师课后解答,随意肯定,不懂装懂,而是说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正确肯定的回答。如果教师还没弄清楚,那么就该搞清楚后再说,不要含糊其辞,似是而非,这是教师责任感的要求。
三、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性语言比单纯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自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以学生为对象,以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应用文明的语言和态度去改变现实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还不能以不文明对待不文明。有的教师认为,有些学生说话粗鲁,文明礼貌很差,因此对他们不需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态度和效果,这是不对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教师有特别重要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以情感人。要讲究说话艺术,讲课中要多诱导少责难,多鼓励少贬斥。不要用言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 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自己心里。激励性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如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关切地提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其他想法吗?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课后我们再交流等等一些激励性语言,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反思和小结。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语和工作语言,具有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我们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吸引学生跟着你走,以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努力提高语言艺术修养,创造如诗如画的语言风格。使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语言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