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论证题型是近三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该题型能更好地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统一考核的目标,能考查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题型。
一、试题基本特点
1.材料情境多元化
近三年此题型中的史料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文字史料、图片表格、统计数据等方式呈现,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更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中的材料将14—17世纪中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实以表格方式呈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材料选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材料摘编自《世界史》(齐世荣总主编)。
2.问题立意现实化
近三年此题型命题的立意间接地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命题内容不回避现实热点及焦点问题,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关注国家和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考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出现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问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问题。
3.学科素养专业化
近三年此题型都以论证与开放型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对考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历史事实是中外相互关联的,然后以此确立论题,如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最后收集佐证问题的相关论据,在具体论证表述时要做到有逻辑、有层次,遵循论从史出原则。
4.考查效果层次化
此题型具有情境新颖、开放性强、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等特点,这样能够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理解题干要求。
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劳而无功。因此,做题的第一步要认真阅读、分析题干,领悟核心内涵。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的要求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的要求是“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第二步,理解与提炼材料主旨。
材料主旨是确立论题的根据,因此只有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刻分析,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准确提取材料的主旨,否则,不求甚解就会出现论题立意偏题或跑题。如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时要抓住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问题,理解西方各国实施代议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步,科学确立论题。
论题不仅要紧扣材料内容,而且要有史学理论做指导,如现代化史观理论、文明史观理论、全球史观理论、革命史观理论等,这样确立的论题才能科学精准。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时要以全球史观理论作为指导,可确立这样的论题:中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时要以现代化史观理论作为指导,可确立这样的论题:西方代议制的实施与效果。
第四步,收集相关论据。
论据的功能是佐证论点,因此要收集可靠的论据。通常论据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试题中的历史事实,另一部分是学习过的历史主干知识。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材料中的论据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第五步,答案要有逻辑。
文章表述紧扣论题,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很重要,如“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是……还是……”等。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表达要有逻辑,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一、试题基本特点
1.材料情境多元化
近三年此题型中的史料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文字史料、图片表格、统计数据等方式呈现,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更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中的材料将14—17世纪中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实以表格方式呈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材料选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中的材料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材料摘编自《世界史》(齐世荣总主编)。
2.问题立意现实化
近三年此题型命题的立意间接地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命题内容不回避现实热点及焦点问题,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关注国家和全人类的命运,有助于考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出现文明的交流与碰撞。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问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反映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问题。
3.学科素养专业化
近三年此题型都以论证与开放型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对考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历史事实是中外相互关联的,然后以此确立论题,如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最后收集佐证问题的相关论据,在具体论证表述时要做到有逻辑、有层次,遵循论从史出原则。
4.考查效果层次化
此题型具有情境新颖、开放性强、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等特点,这样能够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查,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理解题干要求。
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劳而无功。因此,做题的第一步要认真阅读、分析题干,领悟核心内涵。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的要求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的要求是“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第二步,理解与提炼材料主旨。
材料主旨是确立论题的根据,因此只有对材料内容进行深刻分析,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准确提取材料的主旨,否则,不求甚解就会出现论题立意偏题或跑题。如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时要抓住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问题,理解西方各国实施代议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步,科学确立论题。
论题不仅要紧扣材料内容,而且要有史学理论做指导,如现代化史观理论、文明史观理论、全球史观理论、革命史观理论等,这样确立的论题才能科学精准。如在解答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时要以全球史观理论作为指导,可确立这样的论题:中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在解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时要以现代化史观理论作为指导,可确立这样的论题:西方代议制的实施与效果。
第四步,收集相关论据。
论据的功能是佐证论点,因此要收集可靠的论据。通常论据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试题中的历史事实,另一部分是学习过的历史主干知识。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2题材料中的论据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茶叶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第五步,答案要有逻辑。
文章表述紧扣论题,选择正确的关联词很重要,如“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是……还是……”等。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表达要有逻辑,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