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往日的人流涌动,戴上口罩的行人匆匆而过,只留下一群“大白”学雷锋志愿者坚守岗位、维护秩序,参与上海市黄浦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39年前,南京东路推出第一辆“学雷锋为民服务”小推车,拉开了每月20日南京东路民兵团员学雷锋活动的序幕。从此,黄浦军民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持续给这座城市带来感动和温暖,成为黄浦江畔的金色“文明名片”。2018年3月2日,南京路学雷锋志愿服务点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四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这个药可不能多吃,疫情期间少外出,要在家中多锻炼。”陶依嘉叮嘱着打来电话进行药物咨询的患者。谈起为民服务,全国劳动模范陶依嘉有说不完的故事。自从退役后,她便成为一名医药公司的民兵干部,随后就投入为民服务的行列中,她的队伍就是“民兵团员为民服务队”。
不曾想,这一服务就是39年。从 “依嘉医药热线”到全上海社会人员的“加盟”,陶依嘉牵头的“民兵团员为民服务队”成了南京路上一个特殊的服务品牌。从此,一茬茬黄浦民兵接续传承,打造出南京东路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随着老一辈民兵逐渐退休,民兵为民服务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80后’‘90后’民兵手中。”黄浦区人武部部长薛军介绍,2018年3月,黄浦区人武部整合全区民兵力量,组建了由60名“80后”“90后”民兵组成的“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队员都是各行各业精心遴选出的骨干力量。
民兵陈晓嫣告诉记者,为民服务队的队员不少人家庭条件优越,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自从加入这支队伍,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大家早已将传承雷锋精神化为自觉行动,为学雷锋活动烙上年轻的印记。”她还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坚持为民服务,群众视为民服务队队员为亲人,除夕夜里,她收到“亲戚”的祝福短信数十条。这样的“亲戚”,民兵服务队队员每人都有好几家。这是信赖,更是对这支年轻队伍的褒奖。
“之前我们的为民服务都是单打独斗,缝缝补补,现在已经形成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团队地搞服务。”据黄浦区人武部部长薛军介绍,南京东路为民服务的成员在各单位都是行家里手,在这里组成团队发挥出“1+1>2”的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路和豫园地区民兵参加为民服务62万人次,服务对象330万人次,为群众做好事15万余件,涌现出一批像“磨刀书记”“修伞大王”“织补状元”等服务能手和服务明星。在这样一群民兵志愿者的感召下,如今的南京路步行街,已成为上海市社会各界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的聚集地,南京路上好八连、武警一支队十中队、黄浦区法律援助服务队……疫情前的服务摊位从街头摆到巷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雷锋活动面临人民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志愿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等新特点。”上海警备区政委凌希说,为民服务活动不断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实现了由过去的定点服务向点阵服务转变,由一般的便民服务向智慧服务延伸,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向网上键对键服务拓展。
百家文明单位学雷锋行动、淮海公园便民服务、蓝莓城市志愿站志愿服务、窗口行業共青团号学雷锋活动、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行动、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创意大赛、文明游览志愿服务、“邻里守望”系列活动……
如今,百余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在黄浦开展,很多志愿者在“上海黄浦”“豫园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公布服务“资源清单”,征求群众“需求清单”,实现服务内容“私人订制”,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
在关爱老人服务项目中,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与驻地部分社区的高龄独居老人结对,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指导和生活物资代购等服务。
在法律咨询服务项目上,作为民营经济协会志愿者服务大队成员的裴蓁调解工作室,无偿向公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
此外,上海的士雷锋车队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的服务理念中,带动上海出租行业学雷锋志愿服务热潮不断。
……
南京东路、豫园商城、淮海公园等一个个学雷锋地标树立起来;窗口行业共青团号学雷锋活动、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学雷锋便民利民志愿行动等一个个品牌项目运转开来;学雷锋劳模工作室、咏年楼健康大使团队等一个个特色团队成长起来……如今,雷锋精神已深深融入黄浦百姓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目前,黄浦全区204家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将组织志愿者值守,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365天常态化和“15分钟服务圈”,成为志愿服务的新地标。如今,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从干部到群众,从外来务工人员到企业外籍员工,学雷锋志愿服务成为更多群众实现自我、感受幸福的朴实行动和生活方式,不断给上海市民带来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