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山水画,自两晋时期成为独立画科以来,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山水诗之影响,即已开始关注平川村野景色的描绘,出现了若干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画作。作为山水画的一个题材分支,田园山水画既有山水精神的共性,也有特定的主题内容和审美趣味。田园精神、隐逸理想是它的表现主题,体现出积极的人文关怀,当然也是画家的人格追求。从文化渊源、题材特征来看,田园山水画较一般的山水画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田园山水画从产生、发展直至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目,是人类审美趣味演变的结果,是对传统山水画有意义的拓展。
尽管如此,以往的绘画史研究者从未专门述及田园山水画,直至近年,海门画院院长张正忠先生正式提出“田园山水画”之称谓,并笔耕不断,一而再、再而三地撰文立说,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图像史料中搜索探寻,辨析考证,逐渐耙梳出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位长期进行创作实践的画家,张正忠对田园山水画史的研究和梳理,并不仅限于从文献史料、文字著述出发,而是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并将实践作为理论依据的利器。张正忠长期孜孜不倦地从事田园山水画的创作,始终追求自我内在的完善与超越,形成了清新醇厚的绘画风格,在当今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正因为他从事田园山水画创作,所以要探求其来龙去脉,研究其历史发展轨迹,从而深化他自己的绘画创作。应该说,“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梳理与研究是他田园山水画创作之余的理论思考,是为丰富自身的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有益的文化锤炼。
众所周知,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一代前贤在绘画之余皆善治史,对绘画史都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研究、精通美术史是他们绘画创作的基石。其绘画的成功,彰显了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互促进之作用,诚如陈传席先生所言:“美术史是学术而不属于技术,以学术启发技术,即以精神掌握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当即可以进入艺术宫殿。”“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显然,美术史论研究能使画家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所以说,画家在创作实践之余从事必要的美术史研究和理论著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1996年3月,张正忠曾撰文《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首次提出“田园山水画”的概念,并对其范畴、内涵、外延、审美特征、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思考。此后的数年间,张正忠在专心创作之时,不废思考,先后出版了《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田园山水技法》,展示了他田园山水画的技巧与方法,同时也阐述了他对田园山水画的理论认识,显现出难得的人文情怀。其用力之勤,令人叹为观止。2012年9月,他历数年寒暑完成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人们奉献了一部领略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内涵的有趣读本。
这里,张正忠尽最大可能地收集传世图像资料,每有新资料、新感想,则手自笔录,以至于集腋成裘。而后,他通过对史料的严格梳理和仔细辨正,以及对作品的图式解读,反复推敲,或钩沉于古籍,或考证于文物,解疑释义,将田园山水画形成的过程予以重建,揭示田园山水画在艺术语言、创作理念、艺术精神等层面的诸多内容,从而勾勒出田园山水画的源起与演进之路。
首先,张正忠在绪论中对田园山水画的理论范畴、学科定位、创作主旨等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描绘出他的田园山水画史学理论架构。张正忠认为,中国山水画有四大分支:峰岭山水、田园山水、海景山水与城市山水。田园山水画多表现村野之景和田园之乐,其产生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离不开农业文明的发达,而其发展则与文人隐逸情怀有关,表达了中国人的田园理想。在他看来,田园山水画大约孕育于隋唐,诞生于五代,成熟于两宋,继承强壮于元明清,经过近现代的探索转型,于当代兴盛,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
其次,他通过独特视角进行系统的考察,微观地考证了田园山水画的源起与演进,从人类审美能力的成熟方面入手探究出田园山水画传统在不同时代所产生变化的原因。在论述中,张正忠利用了示意图表的形式,说明各种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明了,具有纲举目张之效。
又次,在写作时,张正忠采取文献、图像互证的叙述模式,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揭示促使田园山水画产生、发展的复杂因素,力求有的放矢、有案可稽。在我看来,张正忠的画家身份为其叙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他的写作加分不少。正因为他从事创作,对绘画技巧有着切身体会,以画家的优势研究绘画理论问题,当然显得游刃有余。所以,他的论证往往能切中要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由此可见,《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本史论并重、图文并茂、学术性与资料性并重的著作。
总的说来,《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追本溯源,层层推进,系统科学地写出了田园山水画发展史,其考据和论述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第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学论著,并在思路和规模上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无疑是张正忠对中国山水画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作者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
尽管如此,以往的绘画史研究者从未专门述及田园山水画,直至近年,海门画院院长张正忠先生正式提出“田园山水画”之称谓,并笔耕不断,一而再、再而三地撰文立说,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图像史料中搜索探寻,辨析考证,逐渐耙梳出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位长期进行创作实践的画家,张正忠对田园山水画史的研究和梳理,并不仅限于从文献史料、文字著述出发,而是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并将实践作为理论依据的利器。张正忠长期孜孜不倦地从事田园山水画的创作,始终追求自我内在的完善与超越,形成了清新醇厚的绘画风格,在当今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正因为他从事田园山水画创作,所以要探求其来龙去脉,研究其历史发展轨迹,从而深化他自己的绘画创作。应该说,“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的梳理与研究是他田园山水画创作之余的理论思考,是为丰富自身的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有益的文化锤炼。
众所周知,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一代前贤在绘画之余皆善治史,对绘画史都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研究、精通美术史是他们绘画创作的基石。其绘画的成功,彰显了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互促进之作用,诚如陈传席先生所言:“美术史是学术而不属于技术,以学术启发技术,即以精神掌握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当即可以进入艺术宫殿。”“美术史作为学术能丰富人的精神,充实人的心胸,提高人的品质,增益人的学问。”显然,美术史论研究能使画家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所以说,画家在创作实践之余从事必要的美术史研究和理论著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1996年3月,张正忠曾撰文《从故乡情结到田园山水画》,首次提出“田园山水画”的概念,并对其范畴、内涵、外延、审美特征、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思考。此后的数年间,张正忠在专心创作之时,不废思考,先后出版了《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田园山水技法》,展示了他田园山水画的技巧与方法,同时也阐述了他对田园山水画的理论认识,显现出难得的人文情怀。其用力之勤,令人叹为观止。2012年9月,他历数年寒暑完成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人们奉献了一部领略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内涵的有趣读本。
这里,张正忠尽最大可能地收集传世图像资料,每有新资料、新感想,则手自笔录,以至于集腋成裘。而后,他通过对史料的严格梳理和仔细辨正,以及对作品的图式解读,反复推敲,或钩沉于古籍,或考证于文物,解疑释义,将田园山水画形成的过程予以重建,揭示田园山水画在艺术语言、创作理念、艺术精神等层面的诸多内容,从而勾勒出田园山水画的源起与演进之路。
首先,张正忠在绪论中对田园山水画的理论范畴、学科定位、创作主旨等内容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描绘出他的田园山水画史学理论架构。张正忠认为,中国山水画有四大分支:峰岭山水、田园山水、海景山水与城市山水。田园山水画多表现村野之景和田园之乐,其产生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离不开农业文明的发达,而其发展则与文人隐逸情怀有关,表达了中国人的田园理想。在他看来,田园山水画大约孕育于隋唐,诞生于五代,成熟于两宋,继承强壮于元明清,经过近现代的探索转型,于当代兴盛,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
其次,他通过独特视角进行系统的考察,微观地考证了田园山水画的源起与演进,从人类审美能力的成熟方面入手探究出田园山水画传统在不同时代所产生变化的原因。在论述中,张正忠利用了示意图表的形式,说明各种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明了,具有纲举目张之效。
又次,在写作时,张正忠采取文献、图像互证的叙述模式,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揭示促使田园山水画产生、发展的复杂因素,力求有的放矢、有案可稽。在我看来,张正忠的画家身份为其叙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他的写作加分不少。正因为他从事创作,对绘画技巧有着切身体会,以画家的优势研究绘画理论问题,当然显得游刃有余。所以,他的论证往往能切中要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由此可见,《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是一本史论并重、图文并茂、学术性与资料性并重的著作。
总的说来,《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追本溯源,层层推进,系统科学地写出了田园山水画发展史,其考据和论述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第一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学论著,并在思路和规模上都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无疑是张正忠对中国山水画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作者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