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尽早养成成熟的综合性素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平台是课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 注重高效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基于小学数学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优化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质量教学;小学数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49
引言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统一,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教学方法地不断更新,还能够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情境
鉴于数学学科具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应尊重教材的特点,然后结合学生更喜欢和适应在直观的材料观看情况下进行学习的特征,将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普遍的学习需求,以达到保证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并通过现场情境创设的方法,为学生构建更为直观的情境。教师可让两位学生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情境创设活动,甲学生手拿 2 支粉笔,乙学生手拿 4 支粉笔,然后教师问学生:“乙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与甲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学生说:“相差 2 个。”而有的学生发现了倍数关系,说道:“乙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等于两个甲同学手中拿的粉笔数量。”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非常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倍数’的知识。”然后教师继续根据情境进行引导教学:“如果乙同学手中有6 支粉笔呢?”学生反应很快,答道:“就是 3 倍。”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既快又准确地学习了有关“倍数”概念的知识。
二、实施趣味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普遍具有贪玩的心态,喜欢在新鲜和有趣的环境中进行新鲜事物的接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基本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如学习趣味性教学方法,参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实施趣味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因素。首先,教师将课前准备的整分的卡片发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卡片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学生小开积极举手回答:“我发现它们都是等分的,合并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没错,非常对。”然后引入新课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每个小部分占整体的多少吗?”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在学生思考时继续深入引导:“6 个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小的部分就占整体的1/6。”教师通过趣味卡片的发放,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进行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唤醒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还以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只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探究兴趣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问题作为载体,使他们不断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能使他们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实现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以“小数除法”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笔者以复习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出示问题,即:21.3÷3;39.6÷9,由于学生对除数是整数时的小数除法具有一定的运算基础,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新知识的有意注意。随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这种小数除法在运算时应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回忆并提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需要对齐”。在此基础上,展示几个问题,如:2.05÷0.82,这就使得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也使得他们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此时,笔者再次引入除数是小数时的小数除法运算,则会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此外,也使得学生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借用信息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虽然小学数学知识较为基础,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在面对数学知识时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这样则会阻碍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而信息技术这一辅助工具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与直观化的特点,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降低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冲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法,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谜题,即: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这一谜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解开“手指”这一谜底后。笔者让学生观察手指,能够使他们发现5个手指中只有4个间隔,这时,使学生对间隔有了表象的认识。在此之后,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植树问题的两种类型例图,使得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两端都载、只有一端载”的情况,从而为教学顺利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完善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实践说明,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场,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与意识,此外,当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时,教学质量自然会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强,郝玉静.快乐在合作中产生智慧在交流中生成——浅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11).
[2]房学谦,王晓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关键词:高质量教学;小学数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49
引言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有机统一,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教学方法地不断更新,还能够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情境
鉴于数学学科具有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应尊重教材的特点,然后结合学生更喜欢和适应在直观的材料观看情况下进行学习的特征,将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普遍的学习需求,以达到保证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并通过现场情境创设的方法,为学生构建更为直观的情境。教师可让两位学生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情境创设活动,甲学生手拿 2 支粉笔,乙学生手拿 4 支粉笔,然后教师问学生:“乙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与甲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学生说:“相差 2 个。”而有的学生发现了倍数关系,说道:“乙同学手中的粉笔数量等于两个甲同学手中拿的粉笔数量。”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非常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倍数’的知识。”然后教师继续根据情境进行引导教学:“如果乙同学手中有6 支粉笔呢?”学生反应很快,答道:“就是 3 倍。”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既快又准确地学习了有关“倍数”概念的知识。
二、实施趣味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普遍具有贪玩的心态,喜欢在新鲜和有趣的环境中进行新鲜事物的接触,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基本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如学习趣味性教学方法,参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实施趣味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本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因素。首先,教师将课前准备的整分的卡片发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卡片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学生小开积极举手回答:“我发现它们都是等分的,合并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没错,非常对。”然后引入新课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每个小部分占整体的多少吗?”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教师在学生思考时继续深入引导:“6 个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小的部分就占整体的1/6。”教师通过趣味卡片的发放,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进行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设置课堂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唤醒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倾向。如果教师还以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只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探究兴趣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问题作为载体,使他们不断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能使他们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实现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以“小数除法”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笔者以复习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首先出示问题,即:21.3÷3;39.6÷9,由于学生对除数是整数时的小数除法具有一定的运算基础,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产生对新知识的有意注意。随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这种小数除法在运算时应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回忆并提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需要对齐”。在此基础上,展示几个问题,如:2.05÷0.82,这就使得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也使得他们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此时,笔者再次引入除数是小数时的小数除法运算,则会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突出,此外,也使得学生强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借用信息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虽然小学数学知识较为基础,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在面对数学知识时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这样则会阻碍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而信息技术这一辅助工具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与直观化的特点,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降低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给学生一定的感官冲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以“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法,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谜题,即: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这一谜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解开“手指”这一谜底后。笔者让学生观察手指,能够使他们发现5个手指中只有4个间隔,这时,使学生对间隔有了表象的认识。在此之后,笔者再次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植树问题的两种类型例图,使得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两端都载、只有一端载”的情况,从而为教学顺利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完善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实践说明,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课堂问题的设置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学习场,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与意识,此外,当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时,教学质量自然会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强,郝玉静.快乐在合作中产生智慧在交流中生成——浅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11).
[2]房学谦,王晓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