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青少年知人论事感性多于理性,所以阅读小说能融情于中,不忍释手,却又知之不深。小说教学既要促使学生产生二次激情,又要引导学生能了悟作品的深意,因此,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对鲁四老爷“三皱一咒”(即对祥林嫂守寡——出走——再次守寡的悲惨身世的“三次皱眉”,及对其死于祝福之际,“可见是一个谬种”的诅咒)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笔笔传神,把握住它,小说研读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本文欲借此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艺术。
一、角度要新,要能出其不意
小说以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使其沉湎于情节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喜或忧或悲;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反复阅读,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的熟悉程度并不逊于老师。教学小说,如果切入点选不好,非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反感。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如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以从环境入手,如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也可以从“我”的见闻或从倒叙的情节入手……但这些内容在阅读时已进入学生的视觉,还可能已经通过经验的参与在头脑中转换成一组连续的活动的图像。教师如果从图像的某个熟悉点切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反应:即自动组接前后情节,以保持知觉的恒常性。只有避开其心中所有,从小说中出现而在阅读中没有被感觉的情节入手,形成新的刺激,学生才会产生动机驱力,驱使二次感知课文。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打破知觉的恒常性,让理解更进一步。《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因为具有细节性、分散性特点,学生在阅读时一般不会加以关注,而当教学中被提起时,便立即会觉察到阅读的空白,从而产生“习得”的需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顺利进入课文教学。
二、统摄要广,要能覆盖全篇
小说具有人物形象社会性、生活环境典型性、社会生活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教师如何处理,才能有步骤地进入学生大脑,被其认知?关键在于选择方向正确、效率最高的那一个切入点。
“三皱一咒”作为《祝福》教学的切入点,至少可以统摄以下四组关系:①阶级关系。“三皱一咒”关乎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用阶级观点分析,一为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一为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阶下囚”,属于两个对立阶级。②矛盾关系。“三皱一咒”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迫害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压迫者由厌恶至痛恨,被压迫者不断抗争不断失败,双方不可调和的关系。③情节与性格关系。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基础,而性格又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三皱一咒”贯穿了整个情节,情节发展过程就是祥林嫂不断与命运抗争,想做稳奴隶而不能的性格发展过程。④环境与性格关系。环境是左右人物言行举止的客观因素。从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禁锢森严的鲁镇,她不可能超越这个环境,所以她所作的一切抗争,诸如逃出做工,反抗改嫁,捐门槛等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揭示了她思想中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面,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
切入点覆盖面大,可以顺利地从一点辐射到全文的各个层面,便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字面深入到文章内层去认识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技巧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三、挖掘要深,直入主题
小说所描绘的生活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作家描写它们时渗进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生活现象复杂多样,作家个性、情感及表现生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学生要从色彩纷呈的描写中剖析出作品的思想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不光要考虑到“新”和“广”,还要注意“深”,即能剪除一切枝蔓,直入主题。
《祝福》一文,鲁迅意在通过祥林嫂的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唤醒国人的反封建意识。但祥林嫂的死,从浅层次上看,是由婆家的虐待、抢卖、失子,柳妈的恐吓,四婶的限制防范所造成,但这恰恰忽视了鲁四老爷这个重要因素。而抓住了“三皱一咒”,即把主要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他的“三皱一咒”本身就是砍向祥林嫂的“软刀子”,他或支持或怂恿或暗示或明告别人代为宰割祥林嫂已经滴血的心灵。因此,抓住了“三皱一咒”,就揪出了这个幕后罪魁、元凶,反封建思想便不言而喻了。
四、起合要活,撒得开收得拢
小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操作技能。教师选择切入点,应该把错综复杂的内容理出头绪、拎出纲,让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情境,获得语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切入点起合要活,具体表现为:起承转合。起,要求能从切入点辐射到课文内容的每个层面;承,即对层面内容简要分析;转,指从一个层面转入另一个层面,层面之间内容有内在联系,有次第感或层次感;合是对层面内容的综合、归纳。从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可以辐射到小说中“荒原式”环境、“病态式”人物、“倒叙式”情节,最后归结到“吃人式”主题上。
综上所述,新、广、深、活构成了小说教学的切入艺术。它源于作者构思的暗示,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独特感受和巧妙处理。教材的切入点是因人而异、因材而变的,但引导学生更快掌握小说内涵,更快掌握学习技能这一基点是不变的。
(作者单位:新沂市高级中学)
一、角度要新,要能出其不意
小说以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染学生,使其沉湎于情节之中,为主人公的命运或喜或忧或悲;有的学生甚至情不自禁地反复阅读,对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的熟悉程度并不逊于老师。教学小说,如果切入点选不好,非但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反感。以《祝福》为例,这篇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如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以从环境入手,如鲁镇年底祝福景象;也可以从“我”的见闻或从倒叙的情节入手……但这些内容在阅读时已进入学生的视觉,还可能已经通过经验的参与在头脑中转换成一组连续的活动的图像。教师如果从图像的某个熟悉点切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反应:即自动组接前后情节,以保持知觉的恒常性。只有避开其心中所有,从小说中出现而在阅读中没有被感觉的情节入手,形成新的刺激,学生才会产生动机驱力,驱使二次感知课文。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打破知觉的恒常性,让理解更进一步。《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因为具有细节性、分散性特点,学生在阅读时一般不会加以关注,而当教学中被提起时,便立即会觉察到阅读的空白,从而产生“习得”的需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顺利进入课文教学。
二、统摄要广,要能覆盖全篇
小说具有人物形象社会性、生活环境典型性、社会生活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教师如何处理,才能有步骤地进入学生大脑,被其认知?关键在于选择方向正确、效率最高的那一个切入点。
“三皱一咒”作为《祝福》教学的切入点,至少可以统摄以下四组关系:①阶级关系。“三皱一咒”关乎鲁四老爷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用阶级观点分析,一为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一为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阶下囚”,属于两个对立阶级。②矛盾关系。“三皱一咒”是封建势力的代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迫害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压迫者由厌恶至痛恨,被压迫者不断抗争不断失败,双方不可调和的关系。③情节与性格关系。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生活基础,而性格又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三皱一咒”贯穿了整个情节,情节发展过程就是祥林嫂不断与命运抗争,想做稳奴隶而不能的性格发展过程。④环境与性格关系。环境是左右人物言行举止的客观因素。从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可以看出,祥林嫂生活在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禁锢森严的鲁镇,她不可能超越这个环境,所以她所作的一切抗争,诸如逃出做工,反抗改嫁,捐门槛等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揭示了她思想中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面,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
切入点覆盖面大,可以顺利地从一点辐射到全文的各个层面,便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字面深入到文章内层去认识作品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技巧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三、挖掘要深,直入主题
小说所描绘的生活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作家描写它们时渗进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生活现象复杂多样,作家个性、情感及表现生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学生要从色彩纷呈的描写中剖析出作品的思想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不光要考虑到“新”和“广”,还要注意“深”,即能剪除一切枝蔓,直入主题。
《祝福》一文,鲁迅意在通过祥林嫂的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唤醒国人的反封建意识。但祥林嫂的死,从浅层次上看,是由婆家的虐待、抢卖、失子,柳妈的恐吓,四婶的限制防范所造成,但这恰恰忽视了鲁四老爷这个重要因素。而抓住了“三皱一咒”,即把主要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他的“三皱一咒”本身就是砍向祥林嫂的“软刀子”,他或支持或怂恿或暗示或明告别人代为宰割祥林嫂已经滴血的心灵。因此,抓住了“三皱一咒”,就揪出了这个幕后罪魁、元凶,反封建思想便不言而喻了。
四、起合要活,撒得开收得拢
小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操作技能。教师选择切入点,应该把错综复杂的内容理出头绪、拎出纲,让学生能更快进入学习情境,获得语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切入点起合要活,具体表现为:起承转合。起,要求能从切入点辐射到课文内容的每个层面;承,即对层面内容简要分析;转,指从一个层面转入另一个层面,层面之间内容有内在联系,有次第感或层次感;合是对层面内容的综合、归纳。从鲁四老爷的“三皱一咒”,可以辐射到小说中“荒原式”环境、“病态式”人物、“倒叙式”情节,最后归结到“吃人式”主题上。
综上所述,新、广、深、活构成了小说教学的切入艺术。它源于作者构思的暗示,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独特感受和巧妙处理。教材的切入点是因人而异、因材而变的,但引导学生更快掌握小说内涵,更快掌握学习技能这一基点是不变的。
(作者单位:新沂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