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具有特殊的作用,语文美育是中小学美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语文美育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语文美育与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发挥学科优势,注重语文美育。
关于美育的论述,古今中外均有之。“美育”一词最早是德国席勒在其《美育教育》中提出并运用的。我国古代孔子也曾把“乐”列为“六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美育还可以辅助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美育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让它发挥作用,让它有用武之地呢?我们知道在语文学科中美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1. 充分欣赏教材中的美
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文质皆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感知,欣赏艺术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可谓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荷花图。那精彩的开篇简直是神来之笔,“月亮升起采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长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和荷花香”。这几段文字,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具有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同时作者还将描写对象进行组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低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修辞的运用更加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片银白的世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战争的味道,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人一种纯美的境界。而沈从文的《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的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的契阔和会合无缘的感伤。如果说《荷花淀》里展示的是自然的美,宁静的美,那么《边城》所体现的就是人性的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在小说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信物是“虎耳草”,“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以前梦见摘虎耳草却不知道交给谁去,听歌后,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心里的爱情坚定起来,已经知道要交给谁了。傩送与大哥天宝与翠翠的感情纠葛,兄弟二人以对歌的方式解决。天宝大佬走“车路”不通,托人说媒不成,驾油船下辰州,掉到茨滩淹死了。凄美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人性美。
2. 正确表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美是表现美的前提,表现生活中的美才是终极目标。要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不是单靠简单说教,应当以审美实践为主。正如学习游泳,如果只有教练讲解、演示各种泳姿的要诀,面不让学习者下水操练,那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写作。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就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美。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笔、口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写下来,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参加审美创造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才能真正理解美。
关于美育的论述,古今中外均有之。“美育”一词最早是德国席勒在其《美育教育》中提出并运用的。我国古代孔子也曾把“乐”列为“六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见美育在现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美育还可以辅助智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美育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让它发挥作用,让它有用武之地呢?我们知道在语文学科中美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1. 充分欣赏教材中的美
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文质皆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帮助学生感知,欣赏艺术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可谓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荷花图。那精彩的开篇简直是神来之笔,“月亮升起采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长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的身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和荷花香”。这几段文字,作者选取的描写对象本身具有自然美感: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同时作者还将描写对象进行组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月亮低下,女人编席,远处一片飘着荷花荷叶香的白洋淀。修辞的运用更加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片银白的世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战争的味道,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人一种纯美的境界。而沈从文的《边城》则描绘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的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的契阔和会合无缘的感伤。如果说《荷花淀》里展示的是自然的美,宁静的美,那么《边城》所体现的就是人性的美,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在小说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信物是“虎耳草”,“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以前梦见摘虎耳草却不知道交给谁去,听歌后,真正明白爱情是什么,心里的爱情坚定起来,已经知道要交给谁了。傩送与大哥天宝与翠翠的感情纠葛,兄弟二人以对歌的方式解决。天宝大佬走“车路”不通,托人说媒不成,驾油船下辰州,掉到茨滩淹死了。凄美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人性美。
2. 正确表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美是表现美的前提,表现生活中的美才是终极目标。要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不是单靠简单说教,应当以审美实践为主。正如学习游泳,如果只有教练讲解、演示各种泳姿的要诀,面不让学习者下水操练,那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游泳。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写作。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就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达美。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笔、口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写下来,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参加审美创造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才能真正理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