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接受心理改革教学方法,走出以音乐学科为中心的误区,实施全面的、综合性的大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三、音樂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3)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儿童音乐接受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审美力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地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比较枯燥、单调。儿童的音乐学习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只重技能,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从音乐审美入手,通过音乐的情感作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从感性向理性发展。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技能性的学习方法,只能使儿童望而生畏,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必须改技能性教学为审美性教学。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特征。
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一般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四个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也是小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阶段。因此,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获得音乐的感性认识。音乐审美是离不开想象的,但它必须建立在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最后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这四个阶段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呈螺旋式的发展并不断深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思维的特征。
艺术的审美是通过艺术的思维来完成的,同样,音乐的审美是通过音乐思维来完成的。音乐思维是以乐音的运动形式进行的形象思维。它以独特的听觉思维方式,运用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基本要素来表达作者对美的本质的领悟和情感体验。音乐思维具有时间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音乐审美的全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音乐思维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不需要任何媒介就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的教育,这是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倾注了他们全部的情感,正如莫扎特所说:我的音乐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他们通过高超的演奏(唱)技巧表达着音乐的丰富情感。在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的情感投入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
(1)感受与鉴赏。包括各种音乐表现要素、音乐的情绪、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
(2)音乐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表演等。
(3)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音乐创造等。
(4)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姐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等。
三、音樂审美教育的方法。
(1)感受、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音乐的学习主要是对音响的感受,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学习音乐的主要方法就是感受、体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或体验也是不同的,为了能表达对音乐的内心感受,还要有外化的表现手段。
(2)通过音响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非听觉的手段都不能正确反映对音乐的审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放在首位,要通过音乐的音响进行音乐学习。
(3)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是音乐的主要实践活动,音乐的美感也是通过这三项活动体现的,如作曲家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表现音乐美,音乐演奏(唱)是通过音色来表现音乐,欣赏者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美,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绝不能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欣赏、表演、创作的实践活动进行。
(4)通过学科综合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要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误区,通过学科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音乐与诗歌就有着相似的意境。有学者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所描绘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正如张悦《山夜间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他的《大调钢琴三重奏》所带来的浓郁的田园气息也可以使人联想起英国水彩画画家温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来的收割场面》,感受到古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的那份宁静的境界。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加深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