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学校品牌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似乎展示了中国教育与英国教育的巨大差异,不少人在看过纪录片之后,认为中国教育的品牌特点就是:板书与无止境的抄写。参加了纪录片拍摄的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纪录片在展示纪律混乱的情况时,是“从最乱状况里挑了最乱的”。
  先不论参加拍摄的中国教师基本都是来自我国发达地区的国际化学校,很多采取的本就是小班化教学,愣是为了展现BBC所认为的“中式教育”,在拍摄中被改成了五十人的大班教学,且上课的时间也被延长以激发更多矛盾,本就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单看目前国内的教学形式,经历了数代“课堂改革”,从“有效”到“高效”再到“信息化”,早已不再是“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更何况“中国教育”如果只从教学去看,忽略课程、德育、学校文化,甚至师生的课外生活,是否会太片面?
  显然,在中国教育人眼中并不真实的中国教育品牌形象被BBC以自己的认识、某些拍摄目的进行剪辑整理,为中国定位并在世界范围内广而告之。不认可BBC的同时,这也在提醒着我们从侧面去反思和认识,品牌形象是可以通过剪辑呈现的。
  在这次事件背后,我们需要思考、借鉴的是:“剪辑”,不失为进行学校品牌元素梳理的一种实用技巧。
  1. 学校品牌建设的目的是形成统一的风格。找到学校或区域教育各个模块工作中的关键元素,在这些丰富的元素中找到他们一致的内核,再把这个内核转化为一条品牌主线,把所有模块串联起来,使它们呈现出一种特定、统一的风格。
  2. 学校品牌建设可以借鉴流程管理。就如同电影剪辑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学校品牌建设也要经过多次调研、校内研讨、外部专家研讨等环节,将所有素材进行标记,在品牌形象框架下对相关的素材进行提取、分类、排序等,使所有素材都能相融。各个模块的呈现必须整体流畅,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个品牌形象的一部分,再好的元素如果与品牌形象不符甚至相悖,都必须舍去或进行处理,不至于产生错乱、跳跃的观感。
  3. 学校品牌也需要进行后期“包装”。如同影视后期会加入旁白、音乐、光处理等各种元素,学校品牌形象不能只是口号、思想的堆砌,要有故事、有案例等多种元素来支持品牌形象的描述。
  学校品牌建设方案与影视作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校品牌建设也与“影视剪辑”有很大区别:学校品牌建设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播,更重要的是为使品牌形象植入所有观者心中,驱动组织内部的成员根据品牌形象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制度、行为,使之与品牌形象匹配。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其他文献
校长应该知人善用,打造“木匠式学校”。  曾读到一段文字:每一块木料都有它的用处,哪怕材料再劣;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哪怕成绩再差。此语意味深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皆道出了当前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学生需要“木匠式老师”,教师其实也需要“木匠式学校”。  但关于教师,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今的学校,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其学识、家庭背景、性格、年龄、阅历等不尽相同,甚至
期刊
下半年的那些世界性节日,学校应该如何策划活动?  2016年下半年有很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国际节日,学校可以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其办的有趣儿又“接地气”。  国际和平日  珍爱和平 远离暴力  2015年9月21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举行了题为“百年成志教育画卷,圆梦世界和平家园”的新闻发布会,迎接清华附小百年华诞和国际和平日。活动当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的50多位书画名家和附小50多个学生共同挥
期刊
这次突破不是多么惊人的巨变,而是不得不有的变化之开始。  不知不觉,我从教已有25个年头了,负责区域教育发展中心工作业已6年。在10年的校长工作中,经历了两所示范性高中、两所薄弱学校。曾经最不能理解的是一所办学五十几年的学校,竟然没有一两次像样的校庆活动。而这次,纪录再被打破——在颜乐天纪念中学有史可查的25年办学历程里,一届又一届学子,不曾遇见过一次毕业典礼。  因祸得福的校园  2014年12
期刊
一所农村学校在改革之路上的成功,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曾在中国知网键入“杜郎口中学”,搜到了近7000个条目的研究文章。十几年间到这所学校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据粗略统计已有120万人次。作为在基层工作21年之久的“草根老师”,我深深地知道一所农村学校走在改革之路上的巨大困难。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曾看到不少教育改革者满怀一腔热情,却很难走出属于自己的改革道路。从很多方面来看,杜郎口中学是成
期刊
以中医养生中的循经点穴之法,疏学校关键“穴位”,保管理经络畅顺。  《黄帝内经》采用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疏通经络等方法来拯救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其生命科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对于从事组织管理的人员都有着巨大的适用性和融合性。中医用药因人而异,几乎没有一个通方可以大家一起使用,学校管理中,几乎没有一种管理模式可以在任何一个学校里完整的复制。学校如同我们的人体也有“五
期刊
一定程度上,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面貌将有赖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观念与行为破局。  2016年7月16—17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我有幸听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原主任卢干奇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思考》让我为之一振。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和部署政府
期刊
由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官方名字《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一经播出,便成为微博、朋友圈的热门话题,其中呈现出的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之间的“矛盾”及中国教育品牌特征引起了热烈讨论,而这当中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期刊
这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中国教育品牌输出案例,也极大地贬损了中国教育品牌。如果这个活动是教育业内人士在组织,简直就是缺少教育基本常识的一场闹剧。事实证明,中西教育(包括美国、欧洲在内)差异是明显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中规中矩,强调知识记忆与练习的多多益善,训练过程比较严苛与强力控制,而西方教育强调自由与个性,这是中国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策划者试图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纸笔考试就要比较中英教育的质量差异,而
期刊
优秀教师务必“出仕”?  将优秀教师提拔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优秀教师被委以重任,安排到教干岗位,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优”即“仕”,将“优”与“仕”捆绑,将“仕”作为对“优”的肯定与安抚,而且“仕”就要少上课或不上课,将大部分优秀教师从讲台拉向干部岗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当“仕”成为优秀教师重要甚至唯一的发展通道时,这种现象不仅是对优秀教师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教育
期刊
当看到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的中国教育“分数胜利”后,很多网友欢呼雀跃,为中国教育“扬眉吐气”而兴奋不已。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分数绝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看看中国教育现状,多少高分低能的“人才”,多少高考状元进入社会后一事无成。当前,中国的教育因过度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相对缺失。我认为,要打造品牌教育首先要有前沿的思想理念,聚焦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对未来,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