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似乎回到了10年前。徐州市永清小学落成庆典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教学楼错落典雅,塑胶操场平整开阔,楼前行山上,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永清老人的铜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温暖在胸间微微荡漾。
酸:破烂不堪的部长母校
2004年,当我踏进邓楼小学时放眼望去,“景色”一览无余:坑坑洼洼的校园小道,校墙上模糊不清的标语,两排破旧房子,几排烂桌子凳子,一群泥娃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墙壁斑斑驳驳,不时从房顶飘落尘土……“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比乡土更孤独!”
在与当地的教师和村民座谈之后,我却了解到这所学校“背后的故事”。
邓楼小学始建于1936年,英才辈出。原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邓永清,镇江市工商局局长邓世安,赴美留学的范仁勇博士,中国矿大教授张兴勇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
特别是邓永清部长,他戎马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先生精鉴赏,富收藏,以一己之力收藏明清书画名家、明末“遗民画家”、清代“扬州画派”和“冷名头”书画家的书画珍品数百幅,市场评估价过亿元。1993年10月,永清先生将毕生之收藏全部捐赠家乡。徐州市人民政府为此特建“邓永清收藏书画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国务院发来贺信。徐州市人民政府以100万元人民币褒奖先生。先生再次将钱捐给铜山县人民政府,设立了“铜山县老战士教育基金”。现今声名显赫的部长母校竟如此破烂不堪,而且面临撤并,让我们如何面对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一生的九泉之下的邓老?阵阵酸楚堵在心头。
当我提出建学校,很多人劝我算了吧!学校已经决定撤并了,你又何必呢?
不能撤!我决定追逐千里,借邓老之名气,重振邓楼小学雄风。
甜:鼓舞人心的拍板会
2004年8月19日,我和校长周拥军、村支书邓传军、社会名贤邓世芹“出使”北京。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于当晚8点到达北京。
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邓老遗孀江恒珍老人及她女儿的住址,便找了一个私人旅馆,四人加铺,安顿下来。
好不容易打听到邓老女婿甘司长的工作单位,却被告知人出差在外。这时的我们还真有点犯难了。怎么办?等!两天的时间,就猫在小旅馆里焦急地等。第三天下午4点,甘司长带我们来到江老的住所。我迫不及待地把此行的目的、创建的愿望、设计的效果一一向老人道出。最后我说:“新建学校决定取名永清小学,‘永清’取邓老之名,使邓老爱国爱民精神永垂青史,世代长存;‘永’是传承、追求,沧桑厚重,邃远精凝,启于混沌,融入文明,止于久远;‘清’是清廉品质,雪洁水净、玉莹冰鲜、源于天然,浸入人性,长于人间。‘永清’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是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可品可读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永不言悔的至高追求。”江老听了非常高兴,当场表示让她女儿邓冰兵协助我们,必要时她老人家亲来铜山,促成此事。
2004年8月29日下午5点钟左右,邓冰兵大姐、教育局王慕启局长、镇分管教育的朱从勇副书记等一行人来到邓楼小学,视察了校园,然后在办公室和村民代表、教师代表座谈建校的可行性。
第二天,8月30日,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县委书记刘兆勤同志10点钟在县委常委会议室,亲自参加关于创建永清小学的座谈会。刘书记当场表态,把邓楼作为铜山教育的优质资源保留。刘书记对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不求大求精”、“不求洋求雅”“五十年不落后”的指示;对师资调配、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建校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机会难得,我当场拿出申建报告,县长即刻签字批示。
多么鼓舞人心的会议啊!甜!
苦:飘荡夜空的歌
教学楼主体完工,其间停停干干多次,我最深刻的体会——没有钱,真苦,真难!
为了省钱,老师们每天除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外,便是在工地上忙碌。白天忙些倒也罢了,要命的是晚上常常加班。所有原本应该是建筑工人干的活,全被我们这些“书生”给包了。而晚上用来充饥的往往只是馒头和咸菜。刘书梅老师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吵着要帮刘老师刷墙,但终究耐不住时间的渐行渐晚,小手还涂抹着,身子就倾倒在刘老师身上。刘老师怜爱地将他放在办公桌上,脱下自己的外衣轻轻为他盖上,眼泪潸然而下。
加班结束,已是深夜。刘老师唤醒熟睡的儿子,和同事一起踩着单车,带着儿子踏入茫茫的夜色中。同事说我们唱歌吧,让来往的车辆听到歌声而不至于碰到我们。寂寥的马路上一群黑色的身影在前行,歌声在夜空飘荡。
曾经被自己认为“苦不堪言”的岁月,其实早被老师们演绎成快乐的音符。我开始读懂了这所学校,它的外在建筑,它的内蕴文化,它的生命张力,从而也有了自己生命行走的状态……
辣:“辣手”骗行山
邓楼小学前面有一座山,名曰“行山”。山上有古树、溶洞等自然景观,如果把行山圈进学校,形成“山中有校,校中有山”的人文景观,那么学校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我们向村委会申请,却遭到村民的反对。怎么办呢?我想到了邓冰兵大姐,何不来个“瞒天过海”之计?
我给邓大姐打电话说:“如果你投入足够的启动资金,村里就会把行山无偿送给学校,将来准备在行山东坡建‘邓永清先生纪念馆’。”邓大姐满口答应,并表示抽空过来看看。
第二天,我对邓传军书记说:“昨天,邓大姐刚刚和我通过电话,她说如果村里不把行山给学校,她就不愿意投入启动资金。我们不能因为一座小山而使我们的邓楼村失去学校。”邓书记犹豫片刻,答应回去再做村民工作。邓书记几天的苦苦相劝,村民终于同意了。
行山虽然“骗”到了手,但一想到邓书记一直对我的支持,脸上顿时感到火辣辣的。不久,邓书记得知“骗”行山的事,开始有些生气,但看着家乡孩子脸上的微笑,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也一笑泯“恩仇”。 在乡村当校长有许多无奈,为了学校的发展,有时非常规出牌,也能起到“无招胜有招”的奇效。
喜:演到中央台
一个豪华气派的演播大厅,一个美轮美奂的场景。一支动感激昂的曲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张张灿若桃花的笑脸,一个个完美无瑕的动作……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师生表演的《汉娃闹春》以其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全国的观众!
“真没想到,一个偏远的村小竟能给我们呈现这么精彩的演出!”
观看演出的人们由衷地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赞叹!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说是舞蹈队,其实就是一个音乐老师和十几个孩子组成的一个小团体。没有舞蹈房,没有红地毯,没有落地镜,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舞蹈鞋。门前一个小院子就是她们的训练场。下雨天就在教室里把桌子拉开。潘召娣老师的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就是她们排练的全部道具。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些孩子们就在潘老师的带领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反反复复地练习,开始她们的舞蹈“梦之旅”。
2004年刚放暑假,接到电话通知,让孩子们准备参加江苏省第20个教师节文艺汇演,届时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全程直播,地点就在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
7月的徐州,酷暑难耐,师生们就在春晖中学的排球馆内开始了挥汗如雨的排练。每天8点到,下午5点结束,中午就在排练场吃盒饭。没有任何的降温措施,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衣服一天都要湿几遍!从早到晚,一遍一遍地练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
9月10日,终于来到了五台山体育馆表演!
不久,江苏省教育台把《汉娃闹春》推荐给了《曲苑杂坛》。
我们这帮农村的老师和学生就这样登上了中国最大的舞台——中央电视台!
一所农村小学,就这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突破了客观条件的禁锢,破茧而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蜕变!
怒:一双耀眼的白鞋
李莉,学校的教导主任,这是一位负责敬业的女教师。她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无论多少活,无论多重的工作,都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干完!干好!
学校验收的日子转眼即到,晚上十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李莉走进我的办公室:“曹校长,我想明天请假。”
“哦?有什么事么?”我很吃惊,明天可是关键的时刻啊,按她的个性,她的工作态度,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的呢?
瞬间,她的眼圈红了:“我母亲明天出殡!”
当时,我懵了,说震动,不如说是愤怒!这么大的事,她竟然还待在学校!作为一名校长,我反对教师带病坚持工作,也反对教师尽心工作而不能尽孝父母!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的老师那种执著的工作精神常常令我感动,感慨,感叹,感恩。
当我把花圈和李莉老师送到家,已是深夜。
第二天,我来到校园,还没进校门,就看见一个人影在扫地。透过晨曦,定睛一看,一双耀眼的白鞋,是李莉!今天是她母亲出殡的日子!
我轻轻走到她跟前,低声而有力地说:“李老师,走!快回家!”
说完,我们两人的眼泪都夺眶而出……
李莉说:“曹校长,不是我的风格高,验收浸透了我的汗水,我期盼这一天……”
无语,心随着李莉的啜泣在震颤……
乐:九元早点换机房
贫乏的教学设备、紧张羞涩的办公经费,让人忧愁头痛。我们继续穷折腾。先是号召“家庭电脑进学校”,后来又动员要结婚的女老师买电脑当嫁妆,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啊,七拼八凑也只有八台电脑。
这时,有人给我支招说,县工会李主席为人正直,乐于施善。只要感情到位,“捞”个万儿八千的应该不成问题。
我打听到李主席住处,得知他经常在家门口包子铺吃早点,这是个好时机,我要去“凑凑热闹”。终于等到了李主席。哎呀,当时心情真是激动。我立刻迎上前去:“李主席,您也来这儿吃早点!”
“哦,你是?”
“我是永清小学的小曹,偶尔也来这吃早点。”
一阵寒暄过后,我立刻掏钱买了两份早点,李主席执意不肯,但拗不过我的一再坚持,只好作罢。
小饭桌前我们拉起家常,对于赞助的事情,我只字未提。
第二天我们再次“偶遇”,又一次送出了3元的早点。
当第三天我们又“相遇”时,李主席纳闷了:“这几天怎么会天天来这儿?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
李主席终于发觉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连忙将学校的困难情况和打算买电脑、建机房的想法一一告诉了他。听完后,他眉头微皱,说:“这得需要不少的资金哪!不过,教孩子们学电脑是件好事,我来想办法……”在他的热心协调下,棠张镇陶园书记、茅村镇董胜奇镇长慷慨解囊。
乐啊!三顿早点,9元钱,换回了一个机房。穷不怕,怕不思变。当你一心执着于自己目标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会成为垫脚石,所有的困难都会主动让步。
谁都知道农村小学难办,农村小学校长难当,然而也就在这“难”中,你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看到人的精神轨迹的追索和改变,看到由“难”而生出的酸甜苦辣,看到潜伏着的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孕育着的教育的希望和追求。
多少年来,也正是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百般滋味支撑着我走过艰难,走过困苦,始终坚持在教育底层,坚持着对教育的渴望与改变现状的决心。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酸:破烂不堪的部长母校
2004年,当我踏进邓楼小学时放眼望去,“景色”一览无余:坑坑洼洼的校园小道,校墙上模糊不清的标语,两排破旧房子,几排烂桌子凳子,一群泥娃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墙壁斑斑驳驳,不时从房顶飘落尘土……“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比乡土更孤独!”
在与当地的教师和村民座谈之后,我却了解到这所学校“背后的故事”。
邓楼小学始建于1936年,英才辈出。原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邓永清,镇江市工商局局长邓世安,赴美留学的范仁勇博士,中国矿大教授张兴勇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
特别是邓永清部长,他戎马一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先生精鉴赏,富收藏,以一己之力收藏明清书画名家、明末“遗民画家”、清代“扬州画派”和“冷名头”书画家的书画珍品数百幅,市场评估价过亿元。1993年10月,永清先生将毕生之收藏全部捐赠家乡。徐州市人民政府为此特建“邓永清收藏书画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代表国务院发来贺信。徐州市人民政府以100万元人民币褒奖先生。先生再次将钱捐给铜山县人民政府,设立了“铜山县老战士教育基金”。现今声名显赫的部长母校竟如此破烂不堪,而且面临撤并,让我们如何面对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一生的九泉之下的邓老?阵阵酸楚堵在心头。
当我提出建学校,很多人劝我算了吧!学校已经决定撤并了,你又何必呢?
不能撤!我决定追逐千里,借邓老之名气,重振邓楼小学雄风。
甜:鼓舞人心的拍板会
2004年8月19日,我和校长周拥军、村支书邓传军、社会名贤邓世芹“出使”北京。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于当晚8点到达北京。
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邓老遗孀江恒珍老人及她女儿的住址,便找了一个私人旅馆,四人加铺,安顿下来。
好不容易打听到邓老女婿甘司长的工作单位,却被告知人出差在外。这时的我们还真有点犯难了。怎么办?等!两天的时间,就猫在小旅馆里焦急地等。第三天下午4点,甘司长带我们来到江老的住所。我迫不及待地把此行的目的、创建的愿望、设计的效果一一向老人道出。最后我说:“新建学校决定取名永清小学,‘永清’取邓老之名,使邓老爱国爱民精神永垂青史,世代长存;‘永’是传承、追求,沧桑厚重,邃远精凝,启于混沌,融入文明,止于久远;‘清’是清廉品质,雪洁水净、玉莹冰鲜、源于天然,浸入人性,长于人间。‘永清’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是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是一种可品可读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永不言悔的至高追求。”江老听了非常高兴,当场表示让她女儿邓冰兵协助我们,必要时她老人家亲来铜山,促成此事。
2004年8月29日下午5点钟左右,邓冰兵大姐、教育局王慕启局长、镇分管教育的朱从勇副书记等一行人来到邓楼小学,视察了校园,然后在办公室和村民代表、教师代表座谈建校的可行性。
第二天,8月30日,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县委书记刘兆勤同志10点钟在县委常委会议室,亲自参加关于创建永清小学的座谈会。刘书记当场表态,把邓楼作为铜山教育的优质资源保留。刘书记对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不求大求精”、“不求洋求雅”“五十年不落后”的指示;对师资调配、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建校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机会难得,我当场拿出申建报告,县长即刻签字批示。
多么鼓舞人心的会议啊!甜!
苦:飘荡夜空的歌
教学楼主体完工,其间停停干干多次,我最深刻的体会——没有钱,真苦,真难!
为了省钱,老师们每天除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外,便是在工地上忙碌。白天忙些倒也罢了,要命的是晚上常常加班。所有原本应该是建筑工人干的活,全被我们这些“书生”给包了。而晚上用来充饥的往往只是馒头和咸菜。刘书梅老师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吵着要帮刘老师刷墙,但终究耐不住时间的渐行渐晚,小手还涂抹着,身子就倾倒在刘老师身上。刘老师怜爱地将他放在办公桌上,脱下自己的外衣轻轻为他盖上,眼泪潸然而下。
加班结束,已是深夜。刘老师唤醒熟睡的儿子,和同事一起踩着单车,带着儿子踏入茫茫的夜色中。同事说我们唱歌吧,让来往的车辆听到歌声而不至于碰到我们。寂寥的马路上一群黑色的身影在前行,歌声在夜空飘荡。
曾经被自己认为“苦不堪言”的岁月,其实早被老师们演绎成快乐的音符。我开始读懂了这所学校,它的外在建筑,它的内蕴文化,它的生命张力,从而也有了自己生命行走的状态……
辣:“辣手”骗行山
邓楼小学前面有一座山,名曰“行山”。山上有古树、溶洞等自然景观,如果把行山圈进学校,形成“山中有校,校中有山”的人文景观,那么学校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我们向村委会申请,却遭到村民的反对。怎么办呢?我想到了邓冰兵大姐,何不来个“瞒天过海”之计?
我给邓大姐打电话说:“如果你投入足够的启动资金,村里就会把行山无偿送给学校,将来准备在行山东坡建‘邓永清先生纪念馆’。”邓大姐满口答应,并表示抽空过来看看。
第二天,我对邓传军书记说:“昨天,邓大姐刚刚和我通过电话,她说如果村里不把行山给学校,她就不愿意投入启动资金。我们不能因为一座小山而使我们的邓楼村失去学校。”邓书记犹豫片刻,答应回去再做村民工作。邓书记几天的苦苦相劝,村民终于同意了。
行山虽然“骗”到了手,但一想到邓书记一直对我的支持,脸上顿时感到火辣辣的。不久,邓书记得知“骗”行山的事,开始有些生气,但看着家乡孩子脸上的微笑,听着他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也一笑泯“恩仇”。 在乡村当校长有许多无奈,为了学校的发展,有时非常规出牌,也能起到“无招胜有招”的奇效。
喜:演到中央台
一个豪华气派的演播大厅,一个美轮美奂的场景。一支动感激昂的曲子,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张张灿若桃花的笑脸,一个个完美无瑕的动作……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师生表演的《汉娃闹春》以其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征服了全国的观众!
“真没想到,一个偏远的村小竟能给我们呈现这么精彩的演出!”
观看演出的人们由衷地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赞叹!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说是舞蹈队,其实就是一个音乐老师和十几个孩子组成的一个小团体。没有舞蹈房,没有红地毯,没有落地镜,甚至没有一双像样的舞蹈鞋。门前一个小院子就是她们的训练场。下雨天就在教室里把桌子拉开。潘召娣老师的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就是她们排练的全部道具。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些孩子们就在潘老师的带领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反反复复地练习,开始她们的舞蹈“梦之旅”。
2004年刚放暑假,接到电话通知,让孩子们准备参加江苏省第20个教师节文艺汇演,届时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全程直播,地点就在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
7月的徐州,酷暑难耐,师生们就在春晖中学的排球馆内开始了挥汗如雨的排练。每天8点到,下午5点结束,中午就在排练场吃盒饭。没有任何的降温措施,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衣服一天都要湿几遍!从早到晚,一遍一遍地练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
9月10日,终于来到了五台山体育馆表演!
不久,江苏省教育台把《汉娃闹春》推荐给了《曲苑杂坛》。
我们这帮农村的老师和学生就这样登上了中国最大的舞台——中央电视台!
一所农村小学,就这样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突破了客观条件的禁锢,破茧而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蜕变!
怒:一双耀眼的白鞋
李莉,学校的教导主任,这是一位负责敬业的女教师。她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无论多少活,无论多重的工作,都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干完!干好!
学校验收的日子转眼即到,晚上十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李莉走进我的办公室:“曹校长,我想明天请假。”
“哦?有什么事么?”我很吃惊,明天可是关键的时刻啊,按她的个性,她的工作态度,还有什么事比这更重要的呢?
瞬间,她的眼圈红了:“我母亲明天出殡!”
当时,我懵了,说震动,不如说是愤怒!这么大的事,她竟然还待在学校!作为一名校长,我反对教师带病坚持工作,也反对教师尽心工作而不能尽孝父母!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的老师那种执著的工作精神常常令我感动,感慨,感叹,感恩。
当我把花圈和李莉老师送到家,已是深夜。
第二天,我来到校园,还没进校门,就看见一个人影在扫地。透过晨曦,定睛一看,一双耀眼的白鞋,是李莉!今天是她母亲出殡的日子!
我轻轻走到她跟前,低声而有力地说:“李老师,走!快回家!”
说完,我们两人的眼泪都夺眶而出……
李莉说:“曹校长,不是我的风格高,验收浸透了我的汗水,我期盼这一天……”
无语,心随着李莉的啜泣在震颤……
乐:九元早点换机房
贫乏的教学设备、紧张羞涩的办公经费,让人忧愁头痛。我们继续穷折腾。先是号召“家庭电脑进学校”,后来又动员要结婚的女老师买电脑当嫁妆,但毕竟是杯水车薪啊,七拼八凑也只有八台电脑。
这时,有人给我支招说,县工会李主席为人正直,乐于施善。只要感情到位,“捞”个万儿八千的应该不成问题。
我打听到李主席住处,得知他经常在家门口包子铺吃早点,这是个好时机,我要去“凑凑热闹”。终于等到了李主席。哎呀,当时心情真是激动。我立刻迎上前去:“李主席,您也来这儿吃早点!”
“哦,你是?”
“我是永清小学的小曹,偶尔也来这吃早点。”
一阵寒暄过后,我立刻掏钱买了两份早点,李主席执意不肯,但拗不过我的一再坚持,只好作罢。
小饭桌前我们拉起家常,对于赞助的事情,我只字未提。
第二天我们再次“偶遇”,又一次送出了3元的早点。
当第三天我们又“相遇”时,李主席纳闷了:“这几天怎么会天天来这儿?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
李主席终于发觉了我的“良苦用心”,我连忙将学校的困难情况和打算买电脑、建机房的想法一一告诉了他。听完后,他眉头微皱,说:“这得需要不少的资金哪!不过,教孩子们学电脑是件好事,我来想办法……”在他的热心协调下,棠张镇陶园书记、茅村镇董胜奇镇长慷慨解囊。
乐啊!三顿早点,9元钱,换回了一个机房。穷不怕,怕不思变。当你一心执着于自己目标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会成为垫脚石,所有的困难都会主动让步。
谁都知道农村小学难办,农村小学校长难当,然而也就在这“难”中,你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人生,看到人的精神轨迹的追索和改变,看到由“难”而生出的酸甜苦辣,看到潜伏着的我们的情感和理智,孕育着的教育的希望和追求。
多少年来,也正是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百般滋味支撑着我走过艰难,走过困苦,始终坚持在教育底层,坚持着对教育的渴望与改变现状的决心。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