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网络盛行,人们热衷于网络娱乐,以满足一时的快感。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消极冷漠,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信仰缺失,理想破灭,权利和金钱成为人们唯一的追逐目标和兴奋点,官二代、富二代任性纵欲,无知蛮横。90后的非主流文化行为等等这一系列现象显得与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精神格格不入,体现中华民族灵魂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摧毁着,孩子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与传统文化相距渐远。尽管炎黄血脉还在延续,但是表达华夏文明的薪火传承逐渐被截断。面对这一道德与审美危机现象,作为一个教育者,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多做些思考。美术新课程标准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生应该参与文化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核心,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审美引导,把审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对传统文化极好的传承方式,又是充分地领悟美术课程价值的基础。
一、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攒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思维方式就是独特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为主导和基础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在美术教育上一方面可以表现为直观性道德审美,另一方面的表现为空间性审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强调勿我两忘,与自然和谐相处;畏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看重品德修养。美术课程本就是传递美、表现美的载体,在美术教材中所体现的都是自然的普遍生命,与道德紧密相连,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一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借助于直观性思维,以道德的审美观去理解比拟。如欣赏中国书画作品时,把松、梅、兰、竹、菊、莲花乃至普通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等皆可比拟成人的品格,从山水画的空灵雄浑到花鸟小品的竹影摇曳、兰草倚斜;从中国书法讲究气韵与骨力,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和和谐的布局到讲究三远的散点透视式的构图。这些既体现了古代人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人文教养,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人本主义,它将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强调天地之间人为万物之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伦道德,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等。当前社会人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自身的文化建设,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随处可见,缺少了人的教养那与一般动物有何区别?叶朗教授说:“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弊病,并不是因为办事的人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办事的人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太差”。从长远看,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的“瓶颈”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美术是人文学科,利用美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在美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的人文教育和德育因素。古代儒家文化讲究“礼乐相济”说的就是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在美术欣赏中可以添加人文背景,比如相关人文知识介绍,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佛教知识,道德要求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文思想,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美术作品本身就具人文性,体现的内容主要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历代画家的作品看,你可以为郑板桥的兰竹、徐悲鸿的马、范宽的山水、齐白石的虾所吸引,但更引导你思考的应该是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正直向上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正是人文精神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对加强学生深层次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是很有效的。
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种类繁多,但与美术有关的,不外乎:①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如“端午节”(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就是纪念诗人屈原的民族节日,该课除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让学生了解端午的传统习俗,了解节日中的美术元素。如香袋制作就体现了中华民间文化的喜庆、团圆、吉祥的审美倾向;包粽子的过程既体验了设计制作能力又感受到了传统美食文化带来的愉悦。类似这样的民族节日还有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很好的传承了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凝聚力,提高了审美能力。②乡土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乡土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丰富至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朴素的审美观。其内容丰富有趣,贴近我们的生活,包含了许多美术资源,如剪纸、皮影动画、花灯、风筝、地方戏剧……可以说这些民间乡土文化体现的就是传统的美术文化,它使我们的审美在不断的传承中丰富着。
总之,美术教育应作为文化学习、传承历史和继承美德的载体,只要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定能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独特的思维方式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攒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思维方式就是独特的非理性思维方式为主导和基础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在美术教育上一方面可以表现为直观性道德审美,另一方面的表现为空间性审美。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强调勿我两忘,与自然和谐相处;畏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看重品德修养。美术课程本就是传递美、表现美的载体,在美术教材中所体现的都是自然的普遍生命,与道德紧密相连,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一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借助于直观性思维,以道德的审美观去理解比拟。如欣赏中国书画作品时,把松、梅、兰、竹、菊、莲花乃至普通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等皆可比拟成人的品格,从山水画的空灵雄浑到花鸟小品的竹影摇曳、兰草倚斜;从中国书法讲究气韵与骨力,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和和谐的布局到讲究三远的散点透视式的构图。这些既体现了古代人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人文教养,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人本主义,它将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强调天地之间人为万物之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伦道德,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等等。当前社会人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自身的文化建设,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现象随处可见,缺少了人的教养那与一般动物有何区别?叶朗教授说:“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弊病,并不是因为办事的人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因为办事的人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太差”。从长远看,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的“瓶颈”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美术是人文学科,利用美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养是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在美术教育中包含了很多的人文教育和德育因素。古代儒家文化讲究“礼乐相济”说的就是德育和美育的关系。在美术欣赏中可以添加人文背景,比如相关人文知识介绍,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佛教知识,道德要求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挖掘作品中包含的人文思想,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美术作品本身就具人文性,体现的内容主要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历代画家的作品看,你可以为郑板桥的兰竹、徐悲鸿的马、范宽的山水、齐白石的虾所吸引,但更引导你思考的应该是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正直向上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正是人文精神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对加强学生深层次探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是很有效的。
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种类繁多,但与美术有关的,不外乎:①节日文化。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如“端午节”(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就是纪念诗人屈原的民族节日,该课除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让学生了解端午的传统习俗,了解节日中的美术元素。如香袋制作就体现了中华民间文化的喜庆、团圆、吉祥的审美倾向;包粽子的过程既体验了设计制作能力又感受到了传统美食文化带来的愉悦。类似这样的民族节日还有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很好的传承了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的凝聚力,提高了审美能力。②乡土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乡土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丰富至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朴素的审美观。其内容丰富有趣,贴近我们的生活,包含了许多美术资源,如剪纸、皮影动画、花灯、风筝、地方戏剧……可以说这些民间乡土文化体现的就是传统的美术文化,它使我们的审美在不断的传承中丰富着。
总之,美术教育应作为文化学习、传承历史和继承美德的载体,只要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就定能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