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知社会的各个角度具有广泛地运用,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案例比比皆是。为提升社会信息化建设效果,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展开顺应时代潮流的信息系统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开展中还与社会发展步伐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要对其进行弥补,则就需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现阶段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弥补措施,旨在为日后相关人有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为更好地建设社会,提升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能掌握现代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并会高效运用计算机技术在各个方面合理运用的专业性人才。在此教育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但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因此应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完善和弥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拓展学生学习知识范围,丰富其知识学习的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其在日后发展中,能根据自身的學识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概述
  我国高校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最早为1998年,是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后,对高校的专业调整后,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融合在替他专业中,进而创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使其成为信息学专业管理范围内的科目[1]。这一专业中主要是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代性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开展有效培养,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比较高,能够在科研、企业等诸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的工作。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而言,此专业具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虽然具有跨专业的特征,但是却实用性强,与时代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现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首先,高校在建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应对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此种发展既是促进此专业发展的基础化建设,也是推动其他专业教学手段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但是,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认清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重要性,因此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2]。此种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发展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根本学习需要,而教师在教学工作完成后也无法与学生对课堂或是课后存在的问题有效交流。其次,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知识进行推广,因此网络技术的优化和基础设备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应加大投入资金,使得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网络技术发展与时代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如此方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潜能,使其在步入社会中具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现今部分高校的发展,严重受到资金的制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中,无法运用投入资金的方式提升网络的快捷性,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中无法得到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撑和推动。此外,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导致信息化平台建设受到限制,造成其建设不够完善,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阻碍,进而无法在课余时间开展知识的交流和传输。
  (二)传统将教学方式依然被沿用
  现如今,为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此过程中,发现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现今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人在沿用传统教学方式[3]。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仍旧无法进行高度契合,使得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优势无法充分发挥,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提升,并且教师承受的教学附带会逐渐加重,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造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其次,在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都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此外,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即全年级都在一起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有一人,学生的数量比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交流,并且教师的精力有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各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年纪较小,心思比较活络,在大班学习中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
  (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元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注意力[4]。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制作课件,运用精美的画面和有趣的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又能使得课堂具有灵活性,使得教师在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下,逐渐将自身压力不断减小,而学生也能在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下不断提升改革自身知识的储备量,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课件的制作具有制作简单的优势,并且其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运用生动的荧幕形象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地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技术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上的限制,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并且,微课教学中还具有反馈和评价的系统,师生都能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将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5]。不止如此,在运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运用微课平台进行互动,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被教师及时解决,使得学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得以不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二)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
  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教师应与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现状与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网络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能支撑良好教学的信息基础。首先,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提升熟数字化占比,进而实现网络全覆盖,最好实现WiFi的全面运用,并将MOOC硬件技术进行优化处理[7]。在教师进行网络运用过程中可以运用学校的网络基础,对学校在线平台进行建设和处理,以此提升学校的信息化运用成效,使得学校的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下载、查阅资料等都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在学校推进和维护慕课平台的过程中,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进而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减少网络不稳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完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模块化教学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能专业知识的教学该高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应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了解和明确,使得整体教学体系都能得到有效的优化,并且,推动本专业与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衔接程度,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穿心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8]。其次,高校在发展和改革管过程中调节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而人满足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入项目教育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运用水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全面推进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改革,对高校教学与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帮助,对优化高校教育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推进作用。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应将其中的专业性进行有效体现,只是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也无法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只有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有效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选人才,提升社会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婕,张仙,朱克西.基于SEM的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满意度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05):160-168.
  [2]李旅军.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6):220-222.
  [3]沈波,廖嘉莉.数字化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3):161-164.
  [4]王平,苗虹.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6):227-229.
  [5]宋艳辉,曹佳伊,余彩霞.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思考[J].评价与管理,2021,19(02):10-11.
  [6]周钟,熊焰,张金福.“双证融通”机制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探索——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5):22-28.
  [7]桂海霞,薛菁,王向前.大数据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能力评价及培养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5(01):116-119+128.
  [8]谷震离.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学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8):41-43.
  作者简介:姓名:杨长凤,出生年月:1982 09.04,性别:女,籍贯:四川遂宁,民族:汉,学历:研究生再读,职称:初级,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其他文献
总结了15例下咽癌侵犯食道,行管状胃代食道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通过术前心理护理、腹式呼吸训练、咳嗽训练、营养支持,以及术后生命体征、体位、引流、营养、胃肠道、呼吸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促进了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黑龙江曾经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同样需要龙江人强大的精神支撑。教育战线承担着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四个服务”重任,弘扬龙江优秀精神,汇聚教育发展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凝聚龙江智慧和力量具有重大意义。黑龙江省应围绕龙江优秀精神的深刻内涵、传
期刊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等.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1]。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住院患者意外拔(脱)管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科2008年老年住院患者2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安全教育与护理措施;2009年老年住院患者245例作为改进组,使用导管监控评分表进行导管种类与危险程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意外拔(脱)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拔(脱)管事件的发生率为0.7%.对照组的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
目的 探讨胃镜润滑胶浆在消化内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8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0例.治疗组采用胃镜润滑胶浆口服,对照组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溶液行局部喷雾麻醉,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插胃管时有无恶心、呛咳等不良反及两组间的麻醉润滑及祛泡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插胃管后心率、血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的作用时间、恶心、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之多。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茶已经逐渐由一种药品、一种饮料逐步沉淀为来一种现象,对于每一名中华儿女来说,茶文化更是深入骨髓当中。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平台,更是要将这种茶文化、茶思维进行深度融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茶思维;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总结了5例小儿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其主要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指导,完善各项检查,预防心力衰竭;术后严密观察循环功能,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护心功能,加强呼吸道护理.通过术后密切监测,及时调整强心药治疗,加强肺部护理,当出现无尿、应激性溃疡时及时采取了有效护理措施,除1例患儿因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其余4例患儿顺利出院。
摘要:在初中时期的英语教育活动中,写作教学是极其关键一部分内容,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影响,教师也在创新授课形式。这样的背景下,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也成为了一种创新手段,与以往的让同学们积累词汇与固定句式、背诵各种语法的写作教学形式相比,思维导图更加善于总结归纳,梳理出较为完整的知识脉络,并且用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初中生脑中建立一个写作知识框架。基于此,下文就围绕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
目的 了解沿海地区二级医院护士护理科研需求及相关因素,为护理科研培训提供第一手资料.方法 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对昆山市周边二级医院372名临床护士进行护理科研需求调查,了解其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培训的知识及培训的时间和方式方法等.结果 372名护士中有89.2%的护士缺乏科研设计能力;88.2%护士愿意接受培训;82.0%护士认为护理科研重要;80.6%护士缺乏论文撰写能力;51.1%护士希望科内一名
目的 了解可疑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一般状况调查表对6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可疑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呈较高水平,评分为(70.94±11.4)分.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影响疾病不确定感(P<0.05),疾病不确定感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论 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可疑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评估及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