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金、规模、产能,已经成为华晨汽车抢占时机的瓶颈。
骏捷一炮打响后,本土汽车品牌华晨正跃跃欲飞——大本营沈阳的工厂扩产,“南下战略”布局中四川绵阳的华瑞汽车项目已动工,就连合资项目华晨宝马的扩产计划最晚明年初也要实施。
与之相关的背景是:产能不足让骏捷有价无市,15.8万辆中华轿车出口德国,8万辆金杯海狮出口俄罗斯。这样的机遇对苦苦挣扎的自主品牌来说,抓住了或许企业就脱胎换骨,出现质的飞跃,否则会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骏捷成功的基础上,华晨汽车早就雄心勃勃。在华晨的“两步走、翻两番”的“十一五”战略发展纲要中,华晨汽车明确提出2007年要实现整车年销量30万辆,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一番目标;到2010年,实现整车销量50万辆,销售收入800亿元,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目标。
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两个字——“规模”,迅速扩展生产规模以满足需求包括海外订单,华晨正在为抓住这个机遇而上演“生死时速”。
华晨的形势现在已经开始好转。在前年亏损6.49亿、去年亏损3.98亿的背景下,华晨今年上半年销量增长58%达14.6万辆,销售收入达185亿,半年报显示华晨终于扭亏为盈。
不过,现在看来,刚实现扭亏的华晨,其雄心和机遇都受到资金短板的考验。
对于新开张的华瑞汽车新厂,华晨的规划是未来形成一个年产15万辆汽车整车、50万台汽车发动机的汽车集团,而2010年计划完工的二期工程投资是10亿。另一方面,华晨宝马的产能要由4.1万辆扩充到8-10万辆,按照华晨和宝马双方各持股50%,华晨需要出一半的钱。显然,在2010年之前,华晨需要拿出不少真金白银。据报道,华晨方面准备融资20亿人民币,换句话说,华晨的资金缺口达20亿。
7月5日,由于买卖萎缩,而为适应美国报告与注册制度、审计等费用开支却在增加,华晨决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此时的华晨相比以前虽然是风头正劲,可惜吸引不了美国的投资者,失去了一条融资渠道。
虽然华晨在香港上市,但其去年在香港发行的15亿元可换股债券会影响其盈利计算,再通过华晨中国(1114.HK)来融资补足资金缺口亦非易事。至于华晨金杯,其走的是低端路线,在股市上仍然冠着“ST”的帽,要摘帽仍有待时日。
在骏捷走红之后,华晨还能拿出什么产品业绩来吸引投资者信心?
宝马的外形、保时捷的底盘、高级轿车才配置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售价比同级别低2-4万元,骏捷以这样的高性价比来撬动市场。骏捷上市的首要使命就是要给华晨带来人气,而非利润,结果如了华晨的愿。不幸的是,尊驰作为华晨的高档车型承载了利润的使命,却被骏捷的光芒遮盖,消费者往往盯上骏捷而忽略了尊驰。而在欧洲的碰撞测试结果,也影响了尊驰的销售,尊驰在国内市场的降价(降幅达一万)被认为与此有关。
斯柯达和卡罗拉两款车的上市,给中级车市带来冲击,中级车型纷纷降价,或改款,或增加配置。作为新品牌的骏捷,为保持其突出的性价比只有随之降价,虽然骏捷的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部分消除降价冲击,但骏捷也难以得到喘息之机。
为避免骏捷单兵作战,除了骏捷车型自身的丰富外,华晨也进一步完善了三厢、两厢、MPV、轿跑四个版本的经济型家轿产品体系,这些新车型能像骏捷一样受到市场的欢迎吗?还得拭目以待。至少,华晨给予消费者高性价比这个购买理由来选择骏捷,消费者同样会以高性价比这个标准来判断华晨的车。
相信有政府背景的华晨,不难解决资金问题。明星产品带动生产规模扩张,生产规模扩张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步入良性循环。华晨似乎已经把握住自主品牌突围的方向,但产品作为企业战略实现的载体,在骏捷之后,华晨必须多找个承重轮子。
骏捷一炮打响后,本土汽车品牌华晨正跃跃欲飞——大本营沈阳的工厂扩产,“南下战略”布局中四川绵阳的华瑞汽车项目已动工,就连合资项目华晨宝马的扩产计划最晚明年初也要实施。
与之相关的背景是:产能不足让骏捷有价无市,15.8万辆中华轿车出口德国,8万辆金杯海狮出口俄罗斯。这样的机遇对苦苦挣扎的自主品牌来说,抓住了或许企业就脱胎换骨,出现质的飞跃,否则会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骏捷成功的基础上,华晨汽车早就雄心勃勃。在华晨的“两步走、翻两番”的“十一五”战略发展纲要中,华晨汽车明确提出2007年要实现整车年销量30万辆,年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实现第一个翻一番目标;到2010年,实现整车销量50万辆,销售收入800亿元,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目标。
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两个字——“规模”,迅速扩展生产规模以满足需求包括海外订单,华晨正在为抓住这个机遇而上演“生死时速”。
华晨的形势现在已经开始好转。在前年亏损6.49亿、去年亏损3.98亿的背景下,华晨今年上半年销量增长58%达14.6万辆,销售收入达185亿,半年报显示华晨终于扭亏为盈。
不过,现在看来,刚实现扭亏的华晨,其雄心和机遇都受到资金短板的考验。
对于新开张的华瑞汽车新厂,华晨的规划是未来形成一个年产15万辆汽车整车、50万台汽车发动机的汽车集团,而2010年计划完工的二期工程投资是10亿。另一方面,华晨宝马的产能要由4.1万辆扩充到8-10万辆,按照华晨和宝马双方各持股50%,华晨需要出一半的钱。显然,在2010年之前,华晨需要拿出不少真金白银。据报道,华晨方面准备融资20亿人民币,换句话说,华晨的资金缺口达20亿。
7月5日,由于买卖萎缩,而为适应美国报告与注册制度、审计等费用开支却在增加,华晨决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此时的华晨相比以前虽然是风头正劲,可惜吸引不了美国的投资者,失去了一条融资渠道。
虽然华晨在香港上市,但其去年在香港发行的15亿元可换股债券会影响其盈利计算,再通过华晨中国(1114.HK)来融资补足资金缺口亦非易事。至于华晨金杯,其走的是低端路线,在股市上仍然冠着“ST”的帽,要摘帽仍有待时日。
在骏捷走红之后,华晨还能拿出什么产品业绩来吸引投资者信心?
宝马的外形、保时捷的底盘、高级轿车才配置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售价比同级别低2-4万元,骏捷以这样的高性价比来撬动市场。骏捷上市的首要使命就是要给华晨带来人气,而非利润,结果如了华晨的愿。不幸的是,尊驰作为华晨的高档车型承载了利润的使命,却被骏捷的光芒遮盖,消费者往往盯上骏捷而忽略了尊驰。而在欧洲的碰撞测试结果,也影响了尊驰的销售,尊驰在国内市场的降价(降幅达一万)被认为与此有关。
斯柯达和卡罗拉两款车的上市,给中级车市带来冲击,中级车型纷纷降价,或改款,或增加配置。作为新品牌的骏捷,为保持其突出的性价比只有随之降价,虽然骏捷的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部分消除降价冲击,但骏捷也难以得到喘息之机。
为避免骏捷单兵作战,除了骏捷车型自身的丰富外,华晨也进一步完善了三厢、两厢、MPV、轿跑四个版本的经济型家轿产品体系,这些新车型能像骏捷一样受到市场的欢迎吗?还得拭目以待。至少,华晨给予消费者高性价比这个购买理由来选择骏捷,消费者同样会以高性价比这个标准来判断华晨的车。
相信有政府背景的华晨,不难解决资金问题。明星产品带动生产规模扩张,生产规模扩张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由此步入良性循环。华晨似乎已经把握住自主品牌突围的方向,但产品作为企业战略实现的载体,在骏捷之后,华晨必须多找个承重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