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本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设计,从多媒体信息下传统教学的结合,多学科整合的艺术性,以及课堂空白的设计与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性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关键词:教学设计;艺术性;地理课堂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教学艺术曾作过高度的评价:“唤起独特的表现与艺术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而且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洗涤,艺术的享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艺术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离不开板书、板图、板画,而有图有画、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能使地理课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但随着多种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一块黑板的教学常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时代气息,多媒体信息成了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而可以观察的、能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讲“青藏地区”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将“三江源”植被和草场遭到破坏和人们对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捕杀片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三江源头面临的严重问题。又如青藏高原的腹地,藏羚羊、藏野牛等多种雪地动物濒临绝境;雪线上升,水源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视频的观看,提高了学生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关注度,也会使学生学习时精力更加集中。
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艺术性设计
有人说 “史地不分家”。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实地理不仅仅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他学科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反映了天气多变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化学性质的联系;天体的相互绕转与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联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数学三角函数的联系等等。如在讲“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特征”时,可联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在当时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条件下,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并且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和红海沿岸。如果郑和等人不是巧用本地区季风在不同季节风向有显著的变化这一有利的条件,要完成如此壮举是不可现象的。这样设计的讲解方式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盎然,茅塞顿开,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课堂教学悬念的艺术性设计
引言是一堂课的“序曲”,过渡语是联系的“纽带”。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讲七年级上“板块的运动”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2008年的5月12号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知道这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吗?”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进行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教学过程中,有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和盘托出,把思维内容全部表现在语言上。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思维,心领神会。它又包括导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讲课中的悬念设置艺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悬念设置艺术、结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等;例如结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结课是一堂课的“终曲”。设置悬念,弹好“终曲”,会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讲完中国地形特征后留下“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三个阶梯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农业生产将有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知识得以深化。
四、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设计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优秀的教师会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地理教学中我常用文学的语言对地理的各种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形容赤道的周长;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入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来说明气候的垂直性特征。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引入,这其中的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形象地感知了地理知识。
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也陶冶了学生情操。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教学设计;艺术性;地理课堂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教学艺术曾作过高度的评价:“唤起独特的表现与艺术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而且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洗涤,艺术的享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艺术性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离不开板书、板图、板画,而有图有画、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能使地理课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趣。但随着多种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鞭、一块黑板的教学常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时代气息,多媒体信息成了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而可以观察的、能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讲“青藏地区”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将“三江源”植被和草场遭到破坏和人们对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捕杀片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三江源头面临的严重问题。又如青藏高原的腹地,藏羚羊、藏野牛等多种雪地动物濒临绝境;雪线上升,水源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视频的观看,提高了学生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关注度,也会使学生学习时精力更加集中。
二、多学科知识整合的艺术性设计
有人说 “史地不分家”。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实地理不仅仅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他学科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反映了天气多变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石灰岩化学性质的联系;天体的相互绕转与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联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数学三角函数的联系等等。如在讲“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特征”时,可联系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在当时没有现代机械动力的条件下,如此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并且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海岸和红海沿岸。如果郑和等人不是巧用本地区季风在不同季节风向有显著的变化这一有利的条件,要完成如此壮举是不可现象的。这样设计的讲解方式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盎然,茅塞顿开,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课堂教学悬念的艺术性设计
引言是一堂课的“序曲”,过渡语是联系的“纽带”。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讲七年级上“板块的运动”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知道2008年的5月12号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知道这次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吗?”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进行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教学过程中,有时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和盘托出,把思维内容全部表现在语言上。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己思维,心领神会。它又包括导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讲课中的悬念设置艺术、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悬念设置艺术、结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等;例如结课时的悬念设置艺术,结课是一堂课的“终曲”。设置悬念,弹好“终曲”,会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讲完中国地形特征后留下“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三个阶梯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农业生产将有哪些影响”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知识得以深化。
四、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设计
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优秀的教师会用绘声绘色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地理教学中我常用文学的语言对地理的各种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从而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形容赤道的周长;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入植被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来说明气候的垂直性特征。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引入,这其中的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通过对诗词的理解,形象地感知了地理知识。
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也陶冶了学生情操。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