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在维持高校有效运行、参与高校战略制定、协助高校战略的执行以及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制度。在高校运作中,高校中层领导干部作为中坚力量主要承担战略参与者、组织沟通者、部门管理者、部门稳定者以及未来领导者等五个方面的角色。这五种角色定位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 高校 中层管理者 职业化
[作者简介]景亭(1962- ),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7)褚晓红(1965- ),女,江苏宜兴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SEM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SJB810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33-0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指导当前中国蓬勃开展各项事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作为和谐社会重要建设者之一的中国高校需要以科学发展、和谐高校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指导原则和最高目标。现阶段中国高校发展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内外部利益主体的影响,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高校战略决策中的难度增大,这对高校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应对挑战过程中,高校中层管理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化理念指导下,高校中层管理者应该能够在维持高校有效运行、参与高校战略制定、协助高校战略的执行以及高校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从而支持高校实现科学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校的运作面临全新的环境,高校利益相关群体日渐增多并复杂化。高校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是以高校管理为核心,涵盖以学生、院系、教职工、后勤辅助单位、业务科研合作单位为第二核心和以政府、主管部门、其他高校、金融界、银行债权人、企业公司、工会、媒体、环境保护等为第三核心的利益相关者。高校的存在除了历史性使命外,在市场化改革的今天同样面临效益和效率的拷问。高校运作的成功与否与高校的目标导向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科学发展与和谐高校导向的高校运作战略就是要求高校在运作中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均衡发展。由此,高校管理的复杂化,对高校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和亚太地区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环境的变化使教育目标变得复杂,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问责要求越来越迫切,全球范围开始兴起校本管理运动。与校本管理相对应的是高校的层块管理。高校是存在多个层面相关者的,这些相关者会涉及学校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存在多个层面、多个模块之间的互动。这种层块管理的特征对高校运作管理能力和运作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人员层块是确保层块间协调的推动力,对推动教师及学生层块具有关键作用,院系处等中层领导者属于行政层块,构成了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中的院、系、处等层块不但是学校领导在决策执行中进行指挥、协调和监督的左右手,直接、具体、实际问题的执行者,而且要依据领导决策的目标和分解后的子目标,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是子目标落实的决策者。因此,作为院系处核心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和领导能力成为院系处等部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院系处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把学校的决策、目标贯彻到自己的部门(院系处等);另一方面又要带领本部门教职工完成好工作任务,协调学校战略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具有五种角色定位。(1)战略参与者。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居于中间和枢纽位置,不但“在高层的愿景与日常业务的无序的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还“将宏观的战略性信息与微观的一般信息结合起来”,调节来自教师层块的新想法,促进部门内部新知识和观念的产生、传递和共享,形成新的能力。(2)组织沟通者。中层管理的工作通过机构网络,鼓励信息共享,促进交流和环境创新。学校的决策者做出决策后,要由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负责带领教师去实现决策目标。(3)部门管理者。院系处的领导者统筹所在部门的工作,保证院系处等的正常秩序和高效运转,促进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广泛地宣传动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全局工作上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分清院系处等部门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实施的程序,使整个过程井然有序。(4)部门稳定者。中层管理者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以适应变化的外部教育环境。在管理本部门职工工作的同时接收和支持高层领导下达的新任务、标准和命令。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与教师接触频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和态度,很多都来源于其直接的领导。(5)未来领导者。高校中层管理者多由业务优秀的教师提拔而成,因此真正具备高校管理能力素质的中层管理者较为缺乏,从中层管理工作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就成为培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非正式”的途径。中层管理者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以支持和巩固学校的实力。
二、职业化是对新时期高校中层管理者的必然要求
校本管理的兴起,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校中层的角色定位越来越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些岗位的要求。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职业化为中国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职业化者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化的中最根本的内容。
当前关于职业化的讨论已经开始进入公务员领域。借鉴公务员职业化的含义和变革,结合中国高校行政环境,可以把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职业化界定为,通过一定的制度建设打造高素质的高校中层管理者队伍,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一种职业,从而保证高校中层管理者具有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才能,以公共行政管理为职业,深谙公共管理之道,能熟练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娴熟的公共管理技巧,能促使高校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具有多层含义:(1)中层管理者不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是一种专门的职业。(2)“让管理者管理”,中层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管理,他们首要的任务是“管理”而不是“技术”。(3)具有严格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甚至职业准入资格,其职业标准被社会广泛认同。(4)职业资格的中层管理者,将公共服务管理活动视为职业生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标准与约束机制,在一定的选择机制的作用下,不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更体现一种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5)作为一种职业,其更新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入口”处通过竞争进行选择,“楼梯口”处通过竞争进行提拔,“出口”处通过竞争予以淘汰。(6)高校中层管理者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入口”只有一个显然不合理,各层次的职位都能从教师队伍中吸收优秀人员。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制度。面对校本管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中国高校中层管理者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和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靠拢的关键在于如何使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在于构建有效的职业化体系。
三、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与能力素质的提升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的关键是构建其能力素质模型,这是职业化体系的基石。成熟有效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成为高校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贯穿管理的流程。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属于能力研究的范畴,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的类化经验说认为,作为个体心理特征之一的能力是类化了的经验,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知识与技能。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应该由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构成。
职业素养是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也是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中最重要的内容。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九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化素养。学校无法对中层管理者职业化素养强制性地进行约束,职业化素养更多的是体现在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自律上,学校只能对其所有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中层管理者在适当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素养。
职业行为体现在遵守高校各个部门和院系的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是做事情的章法,而这些章法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在组织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来形成的。通常,高校组织可以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统一的高校中层管理者行为规范。
职业技能是高校中层管理者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资质和资格认证,职业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技能是高校中层管理者五种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在众多职业技能中,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管控能力、创新能力、智力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是构建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的关键。(1)管理能力。分为战略能力和执行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充分配置部门现有资源,制订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执行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2)沟通能力。在作为组织沟通者,高校中层管理者必须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突出能力。包括对上级、平级和下属的沟通能力。接受上级的任务并对执行情况向上级反馈,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3)管控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4)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不断地学习,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做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智力能力。可分为概念化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一些事物进行的符合常理的判断。(6)领导能力。一个中层管理者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身领导能力的过程,对上要提高执行力,对下要提升领导力。
[参考文献]
[1]Cheng.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M].Falmer Press,1996:42.
[2]高维仿.高校应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高等教育,2002(24):32.
[3]景亭,褚晓红.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管理技能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7(2):55-57.
[4]景亭.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以职业化为中心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92-97.
[关键词]科学发展 高校 中层管理者 职业化
[作者简介]景亭(1962- ),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7)褚晓红(1965- ),女,江苏宜兴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江苏 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SEM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模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SJB81000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33-0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指导当前中国蓬勃开展各项事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作为和谐社会重要建设者之一的中国高校需要以科学发展、和谐高校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指导原则和最高目标。现阶段中国高校发展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的内外部利益主体的影响,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由于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高校战略决策中的难度增大,这对高校科学发展提出了挑战。在应对挑战过程中,高校中层管理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职业化理念指导下,高校中层管理者应该能够在维持高校有效运行、参与高校战略制定、协助高校战略的执行以及高校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从而支持高校实现科学发展。
一、新时期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校的运作面临全新的环境,高校利益相关群体日渐增多并复杂化。高校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是以高校管理为核心,涵盖以学生、院系、教职工、后勤辅助单位、业务科研合作单位为第二核心和以政府、主管部门、其他高校、金融界、银行债权人、企业公司、工会、媒体、环境保护等为第三核心的利益相关者。高校的存在除了历史性使命外,在市场化改革的今天同样面临效益和效率的拷问。高校运作的成功与否与高校的目标导向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科学发展与和谐高校导向的高校运作战略就是要求高校在运作中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均衡发展。由此,高校管理的复杂化,对高校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和亚太地区社会发展迅速,教育环境的变化使教育目标变得复杂,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问责要求越来越迫切,全球范围开始兴起校本管理运动。与校本管理相对应的是高校的层块管理。高校是存在多个层面相关者的,这些相关者会涉及学校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存在多个层面、多个模块之间的互动。这种层块管理的特征对高校运作管理能力和运作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人员层块是确保层块间协调的推动力,对推动教师及学生层块具有关键作用,院系处等中层领导者属于行政层块,构成了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中的院、系、处等层块不但是学校领导在决策执行中进行指挥、协调和监督的左右手,直接、具体、实际问题的执行者,而且要依据领导决策的目标和分解后的子目标,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是子目标落实的决策者。因此,作为院系处核心领导者的能力素质和领导能力成为院系处等部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院系处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把学校的决策、目标贯彻到自己的部门(院系处等);另一方面又要带领本部门教职工完成好工作任务,协调学校战略和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具有五种角色定位。(1)战略参与者。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在学校组织中居于中间和枢纽位置,不但“在高层的愿景与日常业务的无序的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还“将宏观的战略性信息与微观的一般信息结合起来”,调节来自教师层块的新想法,促进部门内部新知识和观念的产生、传递和共享,形成新的能力。(2)组织沟通者。中层管理的工作通过机构网络,鼓励信息共享,促进交流和环境创新。学校的决策者做出决策后,要由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负责带领教师去实现决策目标。(3)部门管理者。院系处的领导者统筹所在部门的工作,保证院系处等的正常秩序和高效运转,促进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广泛地宣传动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全局工作上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分清院系处等部门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实施的程序,使整个过程井然有序。(4)部门稳定者。中层管理者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以适应变化的外部教育环境。在管理本部门职工工作的同时接收和支持高层领导下达的新任务、标准和命令。院系处等层块中的领导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与教师接触频繁,教师对学校的认识和态度,很多都来源于其直接的领导。(5)未来领导者。高校中层管理者多由业务优秀的教师提拔而成,因此真正具备高校管理能力素质的中层管理者较为缺乏,从中层管理工作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就成为培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非正式”的途径。中层管理者要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以支持和巩固学校的实力。
二、职业化是对新时期高校中层管理者的必然要求
校本管理的兴起,科学发展的要求,高校中层的角色定位越来越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这些岗位的要求。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职业化为中国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职业化者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部分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是职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化的中最根本的内容。
当前关于职业化的讨论已经开始进入公务员领域。借鉴公务员职业化的含义和变革,结合中国高校行政环境,可以把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职业化界定为,通过一定的制度建设打造高素质的高校中层管理者队伍,使中层管理者成为一种职业,从而保证高校中层管理者具有公共行政管理的知识和才能,以公共行政管理为职业,深谙公共管理之道,能熟练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娴熟的公共管理技巧,能促使高校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具有多层含义:(1)中层管理者不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是一种专门的职业。(2)“让管理者管理”,中层管理者从事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管理,他们首要的任务是“管理”而不是“技术”。(3)具有严格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甚至职业准入资格,其职业标准被社会广泛认同。(4)职业资格的中层管理者,将公共服务管理活动视为职业生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标准与约束机制,在一定的选择机制的作用下,不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更体现一种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5)作为一种职业,其更新机制的核心是竞争。“入口”处通过竞争进行选择,“楼梯口”处通过竞争进行提拔,“出口”处通过竞争予以淘汰。(6)高校中层管理者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的系统。“入口”只有一个显然不合理,各层次的职位都能从教师队伍中吸收优秀人员。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管理制度。面对校本管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中国高校中层管理者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和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靠拢的关键在于如何使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在于构建有效的职业化体系。
三、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与能力素质的提升
高校中层管理者职业化的关键是构建其能力素质模型,这是职业化体系的基石。成熟有效的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成为高校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贯穿管理的流程。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属于能力研究的范畴,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的类化经验说认为,作为个体心理特征之一的能力是类化了的经验,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知识与技能。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应该由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构成。
职业素养是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的基础,也是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中最重要的内容。美国《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九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职业化素养。学校无法对中层管理者职业化素养强制性地进行约束,职业化素养更多的是体现在高校中层管理者的自律上,学校只能对其所有员工的职业化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中层管理者在适当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化素养。
职业行为体现在遵守高校各个部门和院系的行为规范。职业化行为规范更多的是做事情的章法,而这些章法一是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的,二是在组织规章制度要求的,三是通过培训、学习来形成的。通常,高校组织可以通过监督、激励、培训、示范来形成统一的高校中层管理者行为规范。
职业技能是高校中层管理者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资质和资格认证,职业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技能是高校中层管理者五种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在众多职业技能中,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管控能力、创新能力、智力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是构建高校中层管理者能力素质模型的关键。(1)管理能力。分为战略能力和执行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充分配置部门现有资源,制订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执行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2)沟通能力。在作为组织沟通者,高校中层管理者必须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突出能力。包括对上级、平级和下属的沟通能力。接受上级的任务并对执行情况向上级反馈,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3)管控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4)创新能力。创新需要不断地学习,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做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智力能力。可分为概念化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一些事物进行的符合常理的判断。(6)领导能力。一个中层管理者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身领导能力的过程,对上要提高执行力,对下要提升领导力。
[参考文献]
[1]Cheng.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M].Falmer Press,1996:42.
[2]高维仿.高校应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J].中国高等教育,2002(24):32.
[3]景亭,褚晓红.论高校管理人员职业管理技能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7(2):55-57.
[4]景亭.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以职业化为中心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