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蓝田瑶乡 听已成传说的风情故事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彩瑶乡


  走在桥上,自觉不自觉的,两侧的景色都会满溢眼眸,“浪涌波涛碎,桥动人心醉”的浪漫画意诗情刚刚萌动,一座由两只巨型的仿真牛角和一桩青石垒砌的巨柱构架的山寨门便投来诱惑的亮彩,让熟知瑶家牛角传说的人浮想联翩。牛角寨门对着酷似一匹骏马的石灰岩的石马山,道路两侧,茸茸绿草坪上,伫立着各色瑶家建筑:草亭、木亭、连廊、环形与方形木屋,屋内外、草坪上分别陈设着瑶家娱乐文化系列、鼓系列、生产生活系列。主景区在石马山,游完石马山,梳理对瑶族的建筑系列、服装服饰系列、民俗风情系列的印象,瑶族文化大观园、瑶族文化博物馆的感慨油然而生。如果,连同石马山周围的瑶村一并游览过了的话,还会对风情园瑶族文化的珍贵性产生深深的感慨。

  風情园99%的员工都是瑶族,他们会告诉你好多好多你所不知道的有趣的瑶族知识、瑶族趣闻。白裤瑶、八排瑶、山仔瑶、过山瑶、尖头瑶、平头瑶、土瑶、红瑶、苗瑶这些称谓带给你的既有抑制不住的好奇,也有先人而得而获的满足。这些名称有趣的各类瑶族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四川五省,国外也有。国内的瑶族,白裤瑶是因穿的裤子为白色的而得名;八排瑶是依岭南以前的建筑形式命名的;山仔瑶是依山而居的瑶族;尖头瑶是女孩子的帽子都尖尖的;平头瑶,头上的包帕既平且高;土瑶,是指最偏远、最单纯、最少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瑶族;苗瑶是指贵州与苗族很近的那些瑶族。其实,瑶族和苗族、畲族是同宗的,从狗崇拜和始祖的传说里可以得到线索。
  我喜欢七彩瑶山里的鼓文化系列:有2600多年历史的铜鼓,是瑶族冶炼、铸造、雕刻、装饰艺术的结晶,还是权力、荣誉、智慧与财富的象征,在每一面铜鼓上,都可以找到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四面鼓,支在高高的架子上,可用锤击,也可用拳擂,可一人打四面,也可两人各打两面,或四人各打一面,边擂边舞。擂鼓舞四人擂舞时最是好听好看,鼓舞的舞蹈语汇,身姿变化也最丰富、最多变,梳头鼓、插花鼓、猴子鼓、花手鼓、飞鸟鼓、猛虎下山鼓、打粑粑鼓一套套看下来,荡气回肠,优美绝伦的感觉油然而生。四面鼓用羊皮蒙鼓面,据说是羊对瑶始祖很不够意思,用角将其顶下过山崖,因此才世世代代千锤万擂;挎在身上的长鼓更是边跳边打的,看到鼓就像看到瑶族民俗活动中那喜庆热闹的盛大场面。巨大的长鼓则只能是在重大的活动仪式中才用的吧?那是鼓中的巨无霸,横着放它都过腰,戳起来是束腰的巨硕象腿。
  瑶族建筑系列别有洞天,从岩洞到草棚草屋,到三级连廊到吊脚楼到人情房到手工作坊到茶坊,一一看过去,瑶族居住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就像书卷一样打开在眼前。瑶族大多是山居民族,也是移耕民族,直到解放前有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社会,房子的简陋是可想而知的。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建筑的多样化也是历史必然。
  瑶家的粮仓有意思,四根脚柱上面用四个溜光的坛子把柱与仓体隔开,粮仓不怕有老鼠,因为老鼠根本爬不进粮仓,学问就在那坛子上。猜猜看,能悟透其中的看似原始古朴却很科学的道理吗?
  神秘文化也是七彩瑶山的一绝。在主寨院里,有个小小的特技表演,表演的小伙子被称为师公。他从炭火旺旺的铁炉上把烧得滚开的铝合金水壶用赤裸的手掌托起来,四周立即掌声雷动。这是个参与性项目,师公鼓动游人像他一样托壶,说他一念咒,保你安然无恙。没人敢上手,因为那熊熊炉火、滚开滚开腾腾冒着热气的水壶都不是假的。水壶底最少100℃的高温吧!我犹豫了一会儿,决定冒一次险,手托到壶底时,一点烫的感觉也没有,它竟然是温的,度数恐怕连20℃都不到,而壶里的水倒出来就能冲开茶,奇了!说是师公的咒语在起作用我绝不相信,但机关在哪里呢?师公指这吃饭,自然不会告诉人的,你只能愕愣着猜想。

千年舞火狗


  蓝田瑶因蓝而得名。蓝是挤出的汁儿能染布的植物。过去,蓝田瑶乡广种蓝,蓝田成为蓝田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蓝和用蓝染出的布成了过去的风景,蓝田瑶族有一道传承千年的靓丽风景也曾消失过,好在老人们都记得,改革开放后恢复了,使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舞火狗。
  蓝田瑶族民俗风情园打出的招牌是千年火狗,七彩瑶乡,舞火狗在瑶族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只属于蓝田瑶。
  舞火狗活动是为少女的成人而举行的,是少女的成人礼。少女长到16岁,就要给少女举行成人礼了。共举行3次,举办到18岁,3年,一年一次。少女的成人礼,母亲都是要给少女盛装打扮的,头上要戴斗笠,斗笠上插满了香;身上、手、腰、脚三个部位包满了黄姜叶。拜祠堂、拜菜地,到各家各户拜灶神,之后来到已架起篝火的开阔地上,举行仪式,做代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动作,然后举着火把,围着篝火跳起舞,唱起歌。围着火跳舞,叫舞火狗,舞中唱的歌叫火狗歌。研究者说,少女的成人礼里反映了蓝田瑶族人的狗崇拜、火崇拜、月崇拜、处女崇拜。舞火狗的日子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载歌载舞、热热闹闹的舞火狗仪式结束了,大家会簇拥着这位少女来到河边,把她手、腰、脚上的黄姜叶取下来,丢到河里。黄姜叶丢到河里的那一刻,就表示少女已经成人了。黄姜叶是驱邪辟邪的。需要說明的是,送少女来河边的时候是没有少男、没有帅哥的,小伙子在哪儿呢?在河边候着。舞火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容,但这项内容只有在第三年也就是18岁的舞火狗仪式结束后才能进行,那就是对山歌,找人情,进而结束处女时代。
  人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情人,少女成人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可以找人情了。找人情和相对象是不同的概念,相对象,目的很明确,就是结婚,成家,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人情有区别,人情不一定就谈婚论嫁的,两情相悦就好。人情有可能是未来的丈夫,但即便举行了婚礼,人情还不能说已升格为丈夫,能不能成为丈夫是要看的,看什么?看有没有孩子,有了孩子、结了婚的人情才能成为丈夫。这就有了相应的另一个习俗:不落夫家。不落夫家,在瑶族中,带有普遍性,独属于蓝田瑶的,只是舞火狗。
  成人的少女,什么时候才会回夫家呢?有了孩子。不落夫家的女子是可以继续找人情的,第一个生下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丈夫的,成人礼举行后,父母会给少女建人情房,供成人的少女独住,任何瑶族的小伙子都有追求少女的权力,情投意合,就有相好的权力,丈夫只有一个,人情却可能几个。在夫家定居后,其他的人情怎么办?只有人情节上见了,有定期会人情的日子,会人情,丈夫不会干预的,人情可能会和女子好上一辈子。这种习俗,在年轻一代、中年一代中已经摒弃消失为传说。
  我去村里拜访一位78岁的老人,火狗舞的传承人。老太太家的房子,人的衣饰打扮,全是汉族式的,包括老太太的衣装,她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有点江南妇女的味道。

  对舞火狗,老人说,“文革破四旧”时破掉了。她说她十二三岁就舞火狗了。好奇心使得拜访者很难管住自己的嘴,向老人问了舞火狗的时候有没有找人情。老人很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地笑,羞涩地笑,笑出了一种老人才有的灿烂。但她断然否认找过人情,只说是舞火狗时唱舞火狗的山歌,说她那天还没有梳头,没有洗脸,火狗仔就要来了。火狗仔要一个个请出来,烧香。火狗仔像神灵一样。她说,舞火狗的情形,70岁以上的人知道,50岁以上的人就不知道了。以前,是每个村都搞的,参加舞火狗的是9到12个人,这是有规定的。最少9个,最多不能超过12个。以前舞火狗的衣服,“文革”都要烧掉的,村里有人偷偷留下来。改革开放后,耳环、服饰、腰带,政府来收集,送博物馆。八月十五舞火狗的时候,满山都是唱山歌的,男孩子看上了哪个女孩子就对哪个女孩子唱山歌,女孩子也唱。开始唱山歌是在河边,在河塘,山上有打歌堂,从河边、河塘边唱到山上,都是现编现唱。唱山歌不一定能对上。这对上应该理解为不是词儿对上,而是心对上。老人避讳往深里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瑶村人现在的观念已和过去的观念完全不同了,连老人都已接受了主流文化,过去的事还是装在脑壳里好。在一再请求下,老人说了一些歌词,譬如:“祖宗站在风流地,唱歌好相哥;打起鼓来舞相随……”“养鱼不论塘深浅,念郎不论郎家财”“好花引得蜜来采,好塘养得大头网。”“我想识你难开口,不知你从哪里来”……   这些词透露出男女双方唱的山歌都是人情歌。人情歌和舞火狗,一定是触发了老人的深度记忆,她的表情已告诉我们她已回到了少女时代,她说这些词时,脸膛晕起一抹红霞,混沌的眼睛也变亮。
  20世纪80年代,恢复了舞火狗,政府在推动恢复,但恢复只是舞火狗的形式,八月十五有一种特别的热闹,内核则留给了历史。自发自愿地唱山歌,对山歌,找恋人,而很多年轻人会以为那是发神经,不正常。

女人至尊


  和村里的老人不同,在石马山上摆茶摊的中年大姐,因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缘故吧,说起瑶族的人情习俗来无遮无拦,快人快语。她姓盘,叫盘城兰,是瑶族著名的女歌手。说起唱山歌,她说瑶家人的歌是唱不完的,这里的天,这里的地,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即景生情生歌。她的汉语普通话,说得不错,与之交谈,就和北京人聊天一样。山歌,你求她唱,她也不拿捏,唱的是过山音,过山调,哦咿呀的感叹词之后才进入正调,有了歌词。歌词翻译成汉语,她说不容易,很难找到既押韵又对应的词儿。
  瑶族过去是以歌传情,以歌达意的。歌,人人会唱,人人也必须唱,不唱山歌,就不是瑶族人。与人相遇,唱《相遇歌》;迎接客人,唱《迎宾歌》;敬酒,唱《敬酒歌》;红白喜事,那更得唱。生活已经歌剧化,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风情万种的民族。“人情歌”更是丰富多彩。舞火狗是给青年男女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山歌,对上了,就双双找一个地方,幽会去了。对不上的,有耐心地持续对就是了。成人礼后女孩子有了人情房,人情房是单独的,与父母的房有点距离,异性朋友可以到人情房来访,开不开门,得先听歌。唱歌是互动的,你有来歌我有去曲,用歌讲话,交流。同意了,人情房里的女孩子就会给你开门,留你住下来,不同意,就不让进。男孩子不会死皮赖脸的,不让进就走人。到人情房是打着火把去,有相互认识的有相互不认识的,也有刚刚在山上结识的。男孩子歌唱得好,女孩子又不同意,怎么办?女孩子递支火把出来,意思是你回家,火把照着你一路走好。诗意的残忍。看到女孩子递来火把,别伤心,别处自有光明。有的男孩求人情,是要爬楼竿的,爬到楼前的竹竿上唱,女孩子中意,会走出来。不过,现在这些习俗,都不存在了。问在人情节上找人情只是用山歌吗?歌手说,用脚碰碰,使眼神,向左望,同意的,对方就心领神会地向左走;向右望,则相随着向右走。女子出去会人情,只要跟家里打个招呼就成。

  瑶族中,女人的地位比男人高,女尊男卑,这也反映在其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歌手在石马山上卖茶的地方是山寨房,吊脚楼,有木梯上去。堂屋的东侧那间屋子是厨房,有火塘,日常用的锅、吊篮、竹筐、水甕什么的。在石马山交结的瑶家朋友看见厨房里的一个大水桶就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个文化局的文化人到瑶家采风,主人招待他洗澡,女子给蓄水,水加烫了,他既不敢言声也不敢起来出逃,光着身子呢。主人家的女人和男人一起在屋坐着聊,他难受尴尬得不行又没有办法,而主人一家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受,人家只是按常俗给了他最高接待礼仪和待遇。女主人是一家之主,哪有客人在时不管不顾地出去忙活别的事情的道理?
  家里来贵宾,安排在人情房住,也是女性至尊的一种反映。

当代瑶村


  对瑶族人的历史,对瑶族人的生活起居情况了解得多了,再看石马山和石马山的周边环境,就会强烈地感觉到,石马山是瑶族人世世代代生息发展的典型环境。
  瑶族人的生活习俗是依山傍水。石马山的水环境特别好,山前的那条被叫做蓝田河的小河环山而流,冬季水都显得比较满。山后是片湖,水是清澈的,碧绿的湖中,湖岸的修竹、高苇,把湖切割成多层次的水面,不乘舟在水上游湖,根本不知道湖究竟多长,白云蓝天倒映在湖中,仿佛湖有天那么深。更有趣的是湖滨有沙地,那沙地很像河滩地,把生长在沙滩地上的秀树一并观察,恍惚间它还有了海滩沙地的感觉。那沙给人的联想是,这湖的水,在水位高时,会涌在石马山的后山脚,沙是水长久地打磨山岩打磨出来的,打磨了至少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当然,山水泻洪,也是造成沙滩地的原因之一。石马山是定然住过人的,山上有层层的、小块的平地,如今的山寨、盘王庙就建在那些平地上。盘王庙前,靠近崖壁,有一块头生茅草、青叶的巨石,这巨石让盘王庙前的空旷山坪有了盆景的意趣。石被称为火狗姑娘石,这名字绝非建瑶族风情园的人突发奇想而起的,它有文化根脉,这根脉注定了与曾在山上住的瑶族人有联系。石马山上还有打歌台。盘王庙西的山腰路上,茂密的灌木丛和树林中,有一棵高达29米,干围达5.6米的椎树,如今被称为盘王树,它的树龄该在三四百年以上吧,世世代代被呵护着,体现了瑶家人敬树崇树的传统。更有意思的是,石马山东部后山腰的毛竹岗亭与毛竹林相连的地方有孔很适合人居住的岩洞。确定蓝田为自古以来的瑶乡,是在这样的岩洞里。岩洞里出土过瑶族人的史前文物,贫穷的蓝田古瑶人是不会舍弃这样的岩洞不用的,它取水用水太方便了。   一座瑶家人的村庄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村名杨梅堂,村子隔湖对着石马山一峰的后脑勺。村口有水塘,水塘对着宗祠,对着围屋,这种布局明显地标示着建村人的风水观念,也告诉我们,蓝田瑶人已被客家人同化了,同化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
  居高看围屋,那围屋是很气派的,半圆形,有两层的门楼,门楼内的拱券墙壁上有深深的安插广式保险门的门插洞。竖向排列,两壁各有一排,门洞内青石板铺路,成街。青石板已碎裂,标示着时间不可小视的长度。门楼外的墙上,贴着或新或旧的对联,时间长的,红纸已成白纸了,新的则像刚刚贴上去不久,内容都是有关婚嫁的喜联,窄街上的宗祠门扉,也贴的是喜联,“林门遇淑女 郑氏配才郎”“吉日小鬼成婚礼 良辰鸳鸯结姻缘”“祖祠继留添贵子 传宗接代家流芳”“诗题红叶 玉种蓝田;琴瑟在御 凤凰于飞”之类。还有横批:“林黄联姻”“白头偕老”……
  围屋很容易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不少房子已经很旧了。围屋在里圈断了,空旷的地坪上,一眼古井砌了井圈。这眼古井很传奇,据说是几百年未掉过一个人在井里淹死,旱涝水都是不枯的,水位能自行调节。围屋的第二层楼阁有石砌的台阶通上去。阁,像枪眼,楼里向外的一面没有窗,只有孔洞,它们的存在强调了围屋的防御性。

  勃勃生機在围屋外的民居里显示出来。院套院的青砖瓦房,还有碉楼式的多层小楼,让人强烈地感觉到现代瑶村的档次。登楼梯上到顶层,眼前一片鳞次栉比的黑瓦错落有致。若不是特意介绍这是瑶族人的村庄,外界人根本不会知道。
  蓝田瑶人已走出了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只有从他们的米酒、油茶和瑶式炒花生里才能找到他们往日的踪迹。
  石马山蓝田瑶族风情园,只有在转悠过,探访过周围的瑶家村落之后,才能真正懂得它的存在价值,认识到它的珍贵。那是独属于瑶族,属于瑶族历史的文化收藏园,那里的文化已经或者正在现实生活中淡出舞台,若不重视,几十年后,连记忆都不再有它们的位置。
  TIPS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
  交通:从广州或惠州自驾车或打的前往。惠州市区到蓝田瑶族风情园约16公里
  门票:78元
  开放时间:9:00-18:00
  特色小吃:炒糕饭、盐焗鸡
其他文献
中年画家马胜利的写意花鸟画近年来在很多美展大赛中屡屡斩获奖项。马胜利画风脱俗,笔墨之间洋溢着情趣,构图之中蕴含的诗意,一花一草总关情,一鱼一鸟都生意。有人分析他的画作,从不僵化于模式之间,变化之妙存乎于心;有人说他的作品中有黑白的韵律,好似一篇水墨构成的音乐。但当你真正接触到马胜利和他的画作时你会体会到一份静静的温情。  走近位于通州宋庄小堡南街马胜利的工作室,他画作中的那份温情一下就让人明白了一
1 古榕树。2 中山公园平面图。3 墨迹“天下为公”。4 墨迹“世界潮流”。  全国以“中山”命名的公园有很多,我也观瞻过不少,可谓风格迥异,各有千秋,都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来到泉州,闻听这里也有一座中山公园,便迫不及待地前往。中山像:瞻仰伟人忆古今  泉州的中山公园位于鲤城区中山北路。这里清代为督署,民国时期辟建为公园,上个世纪50年代园内广场辟为足球场,现在变为集休闲、健身、文化于一体
冬笋为毛竹嫩笋,冬藏于土中,较难发现。把挖回来的冬笋,连壳埋放到火堆煨熟后取出,放到阴凉潮湿的地方竖排放好,食用时去其外壳,切成薄片,用水漂除苦味即可。用此法保存冬笋,可贮藏保鲜一个多月。质量好的冬笋呈枣核形,即两头小中间大,驼背鳞片,略带茸毛,皮黄白色,肉淡白色。冬笋味比春笋更鲜嫩,清脆可口,人们称之为“笋中皇后”“竹笋之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之美誉。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将冬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赞誉“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一定会火起来”。  阿尔山就是兴安盟内最为著名的5A级风景名胜区。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科尔沁草原和松嫩平原过渡带上,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层次分明。境内1/3的面积是草原,1/4的面积是森林,将近1/5的面积是以湿地类型为主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广袤的草原森林,清澈的湿地湖泊,巍峨的丘陵火山,奇秀
悬崖上的燕子堡。费奥伦特海角  “把车开到海角上去吧。”通向普希金纪念碑的道路封闭施工,尘土飞扬,我们绕了几圈,在金黄色的草地里沿着悬崖行走,也无法找到一条能走通的小路。自从2014年俄罗斯重新控制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各处的道路和景点都在大兴土木,重振疗养和旅游业的意图十分明显。作为诗人钟爱的海岸,这里自然也不例外。  我有些不甘心。那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普希金纪念碑了,坐落在海边的悬崖上,眺望着费奥
遇见无锡的东林书院,纯属偶然。此中惊喜,却如山野间遇见一朵百合花开。  仲春江南,烟雨蒙蒙,空气中都是细碎的花香。一弯小河,碧水微漾;拂堤垂柳,千丝飘摇。隔河相望,一个雅致的江南园林,安静地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就是东林书院。凝神而立,忽觉微微细雨中,似有淡淡书香熏鼻。  我国宋朝时期的书院非常著名: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其实,与之相比,无锡东林书
石狮子。院门内的院子。我想做回蒲松龄  大巴车在距襄汾5千米的路口为我们停下来,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公路对面丁村博物馆的牌坊。好大气的一座牌坊,新建的,横跨东西向的公路,上面有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题匾。同伴兴冲冲地朝牌坊里走。我多了个心眼,问路。牌坊下是条一直向西延伸的极为宽展的柏油公路,宽到感觉上不逊于北京的长安大道。这条道一看就是专为丁村修的,短不了,向前看,它在和地平线接吻。果不其然,打问之下,
1客人定制的已完成的暖碗。  临岐暖碗,它的外型酷似一个火锅,也被称为暖锅。临岐“暖碗”的发音接近“难忘”,是一种有着民俗文化传承的炊具。暖碗是千岛湖淳安县一直必不可少的本地味道,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如今更成为千岛湖的美食名片。临岐暖锅器皿制作与美食烹制技艺在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淳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銅制的其他器皿,除了暖碗还有铜制水壶等。  临岐暖碗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火锅,具有地域性较
初来北京的人一定会被地图上那一串某市口所吸引:灯市口、珠市口、吉市口、闹市口,且其中最为醒目的还要算是菜市口,它北接老北京内城的宣武门,西连老北京外城的广安门,也是连接金中都与元大都最重要的交通节点。历史上它是北京南城中最火爆的交通、商贸、文化中心,如今这里依然是南城的热点地区,地铁4号线与7号线在地下交会;菜市口北、菜市口西、果子巷、南横街路口北等公交站分别位于菜市口十字路口四方,十余条地面公交
孙婉容,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孙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承袭了前辈的武学精神与技艺,在数十年传播孙式太极拳的过程中成果显著。创始人孙禄堂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1860-1933年),河北完县东任家疃村人。自幼酷爱武术,且禀赋聪慧、勤奋好学。13岁时,孙禄堂拜形意名家李奎垣为师,开始读书兼习形意拳,并从此展开了长达60年对武与道的孜孜求索。3年后,武功已经出类拔萃,李奎垣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