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中,万有引力与航天虽然不是学习的重点,但却是高考的考查内容之一。本文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的引出,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规律进行精辟描述。并从创设学习情境、创新学习模式、建立物理模型三个方面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给出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和求解方式。
【关键词】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学习;应用
引言
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中,公式比较多,变式也繁杂,计算量又很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相关习题大多以天体运动为核心,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背景,侧面反映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卫星在回收的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为使用黄金代换公式和向心力的公式。
一、万有引力定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1687年,万有引力定律被牛顿发表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其概念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这一发现,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成果这一,牛顿成功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向人们揭示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时至今日,太空中数千颗人造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着。
(二)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行
当卫星在发射的过程中具有一定速度时,可以围绕地球转动,在这一过程中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公式中m 表示地球质量,m 表示卫星质量,可以得出F= = 进一步推出v= ,由于环绕天体的运行的线速度不同,运行角速度、运行周期与天体间的距离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第一,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线速度越小;第二,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角速度越小;第三,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周期越长。
二、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
天体在太空的运行状态非常复杂,受到许多引力和引力场的作用,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主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突破思维瓶颈。例如,上课之前,我们可以上网查找卡文迪许实验的相关视频,从视觉上深刻感受假如没有万有引力,那么地球上的物体会漂浮在空中这一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四个画面”来获知万有引力对天体运行的主导作用:第一幅,宇宙中八大行星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幅,月球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幅,人造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运行关系;第四幅,在地球上向上空抛掷任何物品都能落回地面。通过四个画面,可以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一定的了解。这种自主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探索的能力,进而在探知的过程中掌握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二)创新学习模式
我们从小就听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结合这一故事,创新学习模式。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可以查找一些有关牛顿的资料,例如,牛顿日记中“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在发现比寻常更加美丽的卵石时沾沾自喜,却没有发现展现在我面前浩瀚的海洋”。进而在抱着探寻的心态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自主推导一遍公式内容,由纷繁的数据到定律内容,再到推导出一个具体的公式,形式简洁但是意义深刻,使我们在重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程时,培养了探究复杂运动中隐藏着简洁科学规律的核心素养。
(三)建立物理模型
理想模型的构建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涉及物理学和天体学,知识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想象,需要我们加强对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如,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状况十分复杂,如何把这种实际状况转化成容易接受的简单的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结合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在各种作用力对卫星运行状态的影响中,地球引力场的影响为主,其它作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将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进而得知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中,万有引力为该运动提供向心力。通过这样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简化次要因素,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也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而提升了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一)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及同步卫星运行参数的比较问题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知识后,我们知道:同步卫星的半径>近地卫星的半径>赤道上物体的半径,其中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满足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是由万有引力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例如,在地球周围,有a,b,c,d,四个卫星,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a,b,c,d,其中a还未发射,在赤道上随着地球一起转动,b为近地轨道卫星,c为地球同步卫星,d为高空探测卫星,所有卫星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h,那么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是否最长?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根据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推导出V=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离地球越近线速度越大,因为b的线速度最大,所以在相同时间转过的弧长就最长。再如,近地轨道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的比较问题,同步卫星在对近地卫星的半径进行比较后,分别带入T=2π 这一公式,解决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运行周期的比较问题。可以得出: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及同步卫星运行参数的比较问题,可以通过对卫星运行轨道半径的比较来解决。
(二)衛星变轨道问题
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叫轨道。在变质量天体运动中的卫星变轨道问题的学习中,首先需要了解到卫星的变轨道往往是由于对接或空气阻力引起的,当卫星的速率突然增加时,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就会做离心运动,促使卫星变轨道,并且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并且稳定运行时,根据公式V= 可得出,运行速率小于原轨道。当卫星在阻力的作用下,运行速率小于原轨道运行速率时,万有引力将大于向心力,卫星会做近心运动。例如,嫦娥三号在卫星变轨道的过程中,就利用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嫦娥三号”运行的过程中,其第一次通过近月制动,使其在距离月球高度为100KM的高度运动,第二次对其近月制动后,使其距离月球高度为15KM,第三次对其近月制动,使其高度变为100KM。问:“嫦娥一号”在第一次变轨道之后的运动周期,是否大于第二次变轨道之后的运动周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根据上述公式V= 进行带入,可以得出在卫星做离心运动的过程中,轨道半径变大。在进行向心运动的过程中,轨道半径变小,“嫦娥一号”在进行第一次变轨道的运动周期大于第二次变轨道的运动周期。
(三)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天体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其中自然天体有地球、月亮,人造天体有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研究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天体看作一个点,并将研究对象看作质点,建立一质点绕着另一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天体表面的万有引力近似为重力,可以得出:G =mg 当对卫星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若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时,可以得出:GM=g R 这一代换式,又叫做黄金代换式,适用于万有引力完全提供重力的天体的计算。
(四)计算天体的质量与密度
在使用万有引力对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中心天体自转的影响,其所受的重力等于所受的万有引力,可得出mg=G ,并对其进行推断,可得出M= ,若将天体看作为均匀球体,其体积可以通过公式V= πR 计算出球体的体积,为了能够计算出天体的密度,将其设为ρ,将上述公式带入,可得天体密度的表达公式为ρ= ,在之后对天体密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公式进行带入,继而对题目中所求的密度进行计算。例如:已知地球半径,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地球的质量?在对这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可将上述公式进行带入,进而得出:M=6.4×10 ,ρ=5.56×10 Kg/m 。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章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学习方法,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熟悉万有引力定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变质量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中“疑难问题”,进而激发我们探究天体运动奥秘的动力,形成坚定的科学信念。
【参考文献】
[1]周宏建.巧用万有引力定律,越过天体运动鸿沟[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4):61
[2]魏廷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归类探析[J].中学物理,2017.35(01):51-54
[3]罗炼.高中物理中天体运动类题型的解题技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1):65
[4]王席文.解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隐含[J].科技传播,2014(16)
[5]辛瑜亮.万有引力定律的推论及其应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关键词】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学习;应用
引言
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中,公式比较多,变式也繁杂,计算量又很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相关习题大多以天体运动为核心,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背景,侧面反映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天体的密度、天体的重力加速度、卫星在回收的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为使用黄金代换公式和向心力的公式。
一、万有引力定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1687年,万有引力定律被牛顿发表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其概念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这一发现,成为17世纪自然科学中最伟大的成果这一,牛顿成功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向人们揭示了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时至今日,太空中数千颗人造卫星正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为它们“设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着。
(二)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行
当卫星在发射的过程中具有一定速度时,可以围绕地球转动,在这一过程中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公式中m 表示地球质量,m 表示卫星质量,可以得出F= = 进一步推出v= ,由于环绕天体的运行的线速度不同,运行角速度、运行周期与天体间的距离之间具有如下的关系:第一,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线速度越小;第二,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角速度越小;第三,天体间距离越远,运行周期越长。
二、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
天体在太空的运行状态非常复杂,受到许多引力和引力场的作用,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主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突破思维瓶颈。例如,上课之前,我们可以上网查找卡文迪许实验的相关视频,从视觉上深刻感受假如没有万有引力,那么地球上的物体会漂浮在空中这一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四个画面”来获知万有引力对天体运行的主导作用:第一幅,宇宙中八大行星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幅,月球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幅,人造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运行关系;第四幅,在地球上向上空抛掷任何物品都能落回地面。通过四个画面,可以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一定的了解。这种自主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能够培养我们独立探索的能力,进而在探知的过程中掌握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二)创新学习模式
我们从小就听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结合这一故事,创新学习模式。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可以查找一些有关牛顿的资料,例如,牛顿日记中“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在发现比寻常更加美丽的卵石时沾沾自喜,却没有发现展现在我面前浩瀚的海洋”。进而在抱着探寻的心态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自主推导一遍公式内容,由纷繁的数据到定律内容,再到推导出一个具体的公式,形式简洁但是意义深刻,使我们在重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程时,培养了探究复杂运动中隐藏着简洁科学规律的核心素养。
(三)建立物理模型
理想模型的构建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涉及物理学和天体学,知识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想象,需要我们加强对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如,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状况十分复杂,如何把这种实际状况转化成容易接受的简单的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结合天体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在各种作用力对卫星运行状态的影响中,地球引力场的影响为主,其它作用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将卫星绕地球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进而得知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中,万有引力为该运动提供向心力。通过这样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简化次要因素,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情境,也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而提升了灵活思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一)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及同步卫星运行参数的比较问题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知识后,我们知道:同步卫星的半径>近地卫星的半径>赤道上物体的半径,其中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满足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而赤道上的物体是由万有引力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例如,在地球周围,有a,b,c,d,四个卫星,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a,b,c,d,其中a还未发射,在赤道上随着地球一起转动,b为近地轨道卫星,c为地球同步卫星,d为高空探测卫星,所有卫星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h,那么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是否最长?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根据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推导出V=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离地球越近线速度越大,因为b的线速度最大,所以在相同时间转过的弧长就最长。再如,近地轨道卫星与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的比较问题,同步卫星在对近地卫星的半径进行比较后,分别带入T=2π 这一公式,解决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运行周期的比较问题。可以得出: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及同步卫星运行参数的比较问题,可以通过对卫星运行轨道半径的比较来解决。
(二)衛星变轨道问题
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叫轨道。在变质量天体运动中的卫星变轨道问题的学习中,首先需要了解到卫星的变轨道往往是由于对接或空气阻力引起的,当卫星的速率突然增加时,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就会做离心运动,促使卫星变轨道,并且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并且稳定运行时,根据公式V= 可得出,运行速率小于原轨道。当卫星在阻力的作用下,运行速率小于原轨道运行速率时,万有引力将大于向心力,卫星会做近心运动。例如,嫦娥三号在卫星变轨道的过程中,就利用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嫦娥三号”运行的过程中,其第一次通过近月制动,使其在距离月球高度为100KM的高度运动,第二次对其近月制动后,使其距离月球高度为15KM,第三次对其近月制动,使其高度变为100KM。问:“嫦娥一号”在第一次变轨道之后的运动周期,是否大于第二次变轨道之后的运动周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根据上述公式V= 进行带入,可以得出在卫星做离心运动的过程中,轨道半径变大。在进行向心运动的过程中,轨道半径变小,“嫦娥一号”在进行第一次变轨道的运动周期大于第二次变轨道的运动周期。
(三)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天体有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其中自然天体有地球、月亮,人造天体有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在研究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过程中,需要将天体看作一个点,并将研究对象看作质点,建立一质点绕着另一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天体表面的万有引力近似为重力,可以得出:G =mg 当对卫星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若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时,可以得出:GM=g R 这一代换式,又叫做黄金代换式,适用于万有引力完全提供重力的天体的计算。
(四)计算天体的质量与密度
在使用万有引力对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中心天体自转的影响,其所受的重力等于所受的万有引力,可得出mg=G ,并对其进行推断,可得出M= ,若将天体看作为均匀球体,其体积可以通过公式V= πR 计算出球体的体积,为了能够计算出天体的密度,将其设为ρ,将上述公式带入,可得天体密度的表达公式为ρ= ,在之后对天体密度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一公式进行带入,继而对题目中所求的密度进行计算。例如:已知地球半径,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地球的质量?在对这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可将上述公式进行带入,进而得出:M=6.4×10 ,ρ=5.56×10 Kg/m 。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万有引力与航天章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学习方法,培养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熟悉万有引力定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变质量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中“疑难问题”,进而激发我们探究天体运动奥秘的动力,形成坚定的科学信念。
【参考文献】
[1]周宏建.巧用万有引力定律,越过天体运动鸿沟[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4):61
[2]魏廷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归类探析[J].中学物理,2017.35(01):51-54
[3]罗炼.高中物理中天体运动类题型的解题技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1):65
[4]王席文.解析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隐含[J].科技传播,2014(16)
[5]辛瑜亮.万有引力定律的推论及其应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