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议题热度的提升,气候传播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将试图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雾霾信息的传播过程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拉斯韦尔;气候变化;气候传播
气候传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10年的论文中,由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提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气候传播的过程纷繁复杂,若要借助气候传播机制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就要不断从气候传播过程中寻找规律,并利用规律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过程是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气候传播也分为传播者、讯息、传播渠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
1.气候传播的主体各有优劣
传播者分为政府、科研机构、媒体,他们是气候传播者中最为活跃的三个传播主体。他们各有优劣:
(1)政府:优点:权威性强,作为上层建筑拥有最高的权威性。执行力好,政府作为气候传播的主要传播者同时也是气候环境政策的有力执行者。民众认可性好,政府的公信力是民众认可其气候环境政策的有力保证。缺点:专业性弱: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本身需要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谋。
(2)科研机构:优点:专业性强:科研机构作为专门的研究性组织,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最专一的研究方向、最前沿的科研人才。在进行气候环境调查、分析、统计方面拥有最高的数据可信度、客观性。缺点:传播性弱:科研人员往往潜心科研,对于调查报告的传播工作和科普工作经常无暇顾及,导致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没能为大众所熟知,不利于气候环境的正面改变。
(3)媒体:优点:传播力度强:体现在多个方面1.传播渠道多,不仅有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气候信息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2.扩散性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气候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大量的“意见领袖”出现,气候信息传播广泛。反馈性好:根据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媒体向受众传播气候信息,受众在各自所属的社会群体进行二次传播,这其中有可能形成反馈,传播者也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反馈。缺点:专业性弱:媒体不是学校,更不是科研机构,为了迎合受众,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工信息,这样容易降低学术的严谨性,媒体无法替代专业性研究组织进行科普,这需要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如科研机构可以充当气候信息报道的“把关人”。信息真实性弱:信息失真在媒体领域早已不是新鲜事,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根据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7.51亿,大量虚假信息横行网络,给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造成极大的困扰,这需要政府加强网络监管,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媒体自身要秉承行业规范,遵守行业道德,正确引导受众。2雾霾信息受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
气候传播是一种将气候变化及相关议题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理解的知识,并通过种种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传播活动。一方面,气候信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客观、严谨的气候信息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环境,反之,一些“伪科学”的垃圾信息将对公众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气候信息对公众的影响也不同,如广受关注的雾霾,由于其能对公众的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关于雾霾的信息一直占据着公众的视野,无论是新闻报道、政策制定,雾霾信息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3.雾霾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
如果说传播者通过收集信息完成对信息的加工,那么信息的传播就必须通过一些渠道来传递信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报纸刊号、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微信公众号、微博帐号等等,尤其是微信微博,作为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在互动性、参与性方面拥有对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当气候变化开始出现时,比如某地又迎来新的一轮雾霾天气,首先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当形成一定的热度后,传统媒体开始跟进报道,进行现状描述,原因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介入,如车牌限号、关停污染企业等。雾霾信息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渠道的传播效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效率极高,拥有“4A”特点,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传播任何事(anything)。
4.雾霾信息受众的群体多样性
根据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气候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首先会在每一个受众身上产生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通过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同时,个体系统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继而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传播者将加工过的气候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达到分属于不同群體的受众那里,不同群体的受众会根据自身所属的社会群体对相应的气候信息做出符合群体利益的判断、选择和行动。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在同一种社会议题之下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不同群体对于雾霾信息有着不同的观点。如何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气候信息传播者创新新闻框架,合理设置议题,力图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形成大众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目标。
5.气候信息的传播产生的是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气候环境的变化不是一日形成的,气候传播工作同样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气候传播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长时间的努力。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手穿着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然而,不同的传播者,传播不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的效果自然难以预料,这些因素不完全属于可控因素,因此这项长期的传播工作很难达到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普通百姓,政府机关,企业无不与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企业产品也大打“节能牌”,近年来流行的共享单车更是以其绿色节能的优点受到公众的欢迎,这些都反映出气候变化早已深入人心,公众欠缺的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行动准则和权威意见。
要使得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得到实现,正确的传播策略是关键,要加深大众对于气候环境的现状认知,正确转变大众对气候环境的态度,从而引导大众朝着正确的方向为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紧完善气候传播相关机制,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意见环境,让客观、真实的气候信息成为舆论场里的优势意见,政府要扶持相关专业性研究机构,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保证优质的气候信息,政府自身要认真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多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避免出现政策指挥失误,从而正确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建立环境问责机制,借鉴“河长制”,将具体的环境污染责任细分,从而倒逼政府部门加强气候信息科普工作,树立政府信息权威,消除大众的随机不确定性,为公众减少焦虑和恐慌,增强政府应对雾霾天气的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拉斯韦尔;气候变化;气候传播
气候传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10年的论文中,由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提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气候传播的过程纷繁复杂,若要借助气候传播机制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就要不断从气候传播过程中寻找规律,并利用规律为可持续发展服务,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过程是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气候传播也分为传播者、讯息、传播渠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
1.气候传播的主体各有优劣
传播者分为政府、科研机构、媒体,他们是气候传播者中最为活跃的三个传播主体。他们各有优劣:
(1)政府:优点:权威性强,作为上层建筑拥有最高的权威性。执行力好,政府作为气候传播的主要传播者同时也是气候环境政策的有力执行者。民众认可性好,政府的公信力是民众认可其气候环境政策的有力保证。缺点:专业性弱: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本身需要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谋。
(2)科研机构:优点:专业性强:科研机构作为专门的研究性组织,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最专一的研究方向、最前沿的科研人才。在进行气候环境调查、分析、统计方面拥有最高的数据可信度、客观性。缺点:传播性弱:科研人员往往潜心科研,对于调查报告的传播工作和科普工作经常无暇顾及,导致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没能为大众所熟知,不利于气候环境的正面改变。
(3)媒体:优点:传播力度强:体现在多个方面1.传播渠道多,不仅有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气候信息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2.扩散性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气候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大量的“意见领袖”出现,气候信息传播广泛。反馈性好:根据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媒体向受众传播气候信息,受众在各自所属的社会群体进行二次传播,这其中有可能形成反馈,传播者也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反馈。缺点:专业性弱:媒体不是学校,更不是科研机构,为了迎合受众,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工信息,这样容易降低学术的严谨性,媒体无法替代专业性研究组织进行科普,这需要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如科研机构可以充当气候信息报道的“把关人”。信息真实性弱:信息失真在媒体领域早已不是新鲜事,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根据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7.51亿,大量虚假信息横行网络,给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造成极大的困扰,这需要政府加强网络监管,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媒体自身要秉承行业规范,遵守行业道德,正确引导受众。2雾霾信息受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关注
气候传播是一种将气候变化及相关议题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理解的知识,并通过种种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传播活动。一方面,气候信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客观、严谨的气候信息有助于公众正确认识环境,反之,一些“伪科学”的垃圾信息将对公众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环境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气候信息对公众的影响也不同,如广受关注的雾霾,由于其能对公众的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关于雾霾的信息一直占据着公众的视野,无论是新闻报道、政策制定,雾霾信息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3.雾霾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
如果说传播者通过收集信息完成对信息的加工,那么信息的传播就必须通过一些渠道来传递信息,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报纸刊号、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微信公众号、微博帐号等等,尤其是微信微博,作为大众化的社交媒体在互动性、参与性方面拥有对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当气候变化开始出现时,比如某地又迎来新的一轮雾霾天气,首先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当形成一定的热度后,传统媒体开始跟进报道,进行现状描述,原因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介入,如车牌限号、关停污染企业等。雾霾信息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渠道的传播效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传播效率极高,拥有“4A”特点,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传播任何事(anything)。
4.雾霾信息受众的群体多样性
根据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气候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首先会在每一个受众身上产生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通过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同时,个体系统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继而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传播者将加工过的气候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达到分属于不同群體的受众那里,不同群体的受众会根据自身所属的社会群体对相应的气候信息做出符合群体利益的判断、选择和行动。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在同一种社会议题之下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不同群体对于雾霾信息有着不同的观点。如何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需要气候信息传播者创新新闻框架,合理设置议题,力图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共通的意义空间,形成大众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目标。
5.气候信息的传播产生的是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气候环境的变化不是一日形成的,气候传播工作同样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气候传播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长时间的努力。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手穿着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然而,不同的传播者,传播不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的效果自然难以预料,这些因素不完全属于可控因素,因此这项长期的传播工作很难达到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普通百姓,政府机关,企业无不与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企业产品也大打“节能牌”,近年来流行的共享单车更是以其绿色节能的优点受到公众的欢迎,这些都反映出气候变化早已深入人心,公众欠缺的是应对环境变化的行动准则和权威意见。
要使得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得到实现,正确的传播策略是关键,要加深大众对于气候环境的现状认知,正确转变大众对气候环境的态度,从而引导大众朝着正确的方向为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紧完善气候传播相关机制,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意见环境,让客观、真实的气候信息成为舆论场里的优势意见,政府要扶持相关专业性研究机构,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保证优质的气候信息,政府自身要认真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多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避免出现政策指挥失误,从而正确执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要建立环境问责机制,借鉴“河长制”,将具体的环境污染责任细分,从而倒逼政府部门加强气候信息科普工作,树立政府信息权威,消除大众的随机不确定性,为公众减少焦虑和恐慌,增强政府应对雾霾天气的危机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