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以“德学兼修,立人致远”的办学理念为先导,引领学科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实施自主教育,激活成长内力”自主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激活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内驱力;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拓宽“自主乐学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科多模”“一模多法”教改渠道;以科研为引领,构建“五个一”校本研修体系;以自主教育主题活动为办学特色,诠释自主教育的内涵;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深度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以“自主教育”为出发点,激活学科课程建设的内驱力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课程建设,成立学科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明确统一领导、明确分工、专题部署、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科课程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校本研修制度、领导听评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学科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领导培训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和校本教材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的侧重点,并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广泛动员全体教师,要求“人人心系学科课程建设、人人参与学科课程建设”。在学校领导的示范引领下,各学科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创新热情,使学科课程建设稳妥推进。
二、以“两线联动”为着力点,提升学科课程建设的空间
1.线上建设:学程建设一定要从学校实际需要出发。主要采取以下“线上建设”的联动方式:一是依托两个交流群:学科专任教师QQ群、一五三中学教师工作微信群。二是依托三个资源平台: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吉林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三是依托四个层次培训(网络):国培、上级教研部门培训、校内教师业务培训、各级班主任培训。
2.线下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主要应用以下“线下建设”的联动方式:一是依托两个主题培训:上级培训、校内培训。学校利用每月教职工大会时间开展主题培训活动,做到有主讲人、有讲座主题、有讲座课件、有听讲座心得体会文章。二是依托两个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每周集体备课、学校教学层面的“3 1”校本教研活动。三是依托两个节点培训:正常工作日,依托大学区联盟(二)的区位优势,依托名校长建设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引领工程,开展名校长名教师“送课下乡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提炼了骨干教师的教学主张,引领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利用寒暑假,给专任教师列出读书目录,鼓励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开学后,召开全校读书报告会,以此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2018年,我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和“国培”坊主培训活动的名校长名教师共计13人。
三、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促进学科课程改革
学科课程建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了让学科课程建设达到学校所需、教学所用、学生所爱的目的,学校着力从活动入手,在活动中开发,在开发中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精心打造学科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每学期初,学校召开一次综合学科教师会议,校长、副校长和三位教学主任全程参与,教学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听取学科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学校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先后为生命安全学科购置索降绳、防毒面具等器材。学校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先后购买电子钢琴、古筝、篮球、跑步机、轮滑鞋、乒乓球案等相关器材,做到了开足开齐课程,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按照区教育局、区进修学校综合部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着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做到“三有”,即课前有歌声、课下有活动、墙上有作品。三是注重校本教研。体育学科集体备课时间为每周三,其他综合学科集体备课时间是每周一,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综合学科教研活动。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创设高效课堂,综合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用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组牵头举办了美术作品展,体育组牵头举办了全校师生运动会、两操比赛,音乐组牵头举办了第三届校园艺术节活动。
(二)挖掘学科课程资源,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一是依托“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丰富体育学科课程资源。我们知道学生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为了挖掘体育层面的学科课程资源,学校领导和体育组教师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体育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跳绳等体育兴趣小组,选取有体育技能优秀的组员为校队储备人才。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在体育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序、有趣、充实地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们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快乐驿站。二是依托其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内容。学校召开了领导班会和教研组长会,最后决定根据学校的现有教师资源增加室内兴趣小组,开设书法、文学、演讲、剪纸、京剧、花卉养殖、器乐(电子琴、电子钢琴、古筝、二胡)、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七年级各班学生单周到室外参加体育大课间的兴趣小组活动,八年级各班学生双周在室内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三是依托学生社团活动,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为了把学生的兴趣小组逐渐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学校先后开展了“八大讲堂”“十大社团”“千人轮滑”等特色办学活动。“八大讲堂”,即经典国学大讲堂、品德修养大讲堂、名师风采大讲堂、心理健康大讲堂、时政要闻大讲堂、法制教育大讲堂、校园安全大讲堂、感恩励志大讲堂,由校长亲自部署八大版块的校本教材开发,以此为依托,开展学校特色办学活动,每周一和周二第八节为必选课程,八大讲堂单双周依次交替进行。“十大社团”,即篮球社团、排球社团、乒乓球社团、花样跳绳、诗词社团、二胡古筝社团、合唱社团、剪纸社团、硬笔书法社团、软笔书法社团,每周三至周四第八节为自选课程。“千人轮滑”:每周五第八节为“千人轮滑”训练时间,轮滑社团选修模块。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调整、拓展和优化选修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拓宽学科课程资源渠道,编写校本教材
在社团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师生交流碰撞出教师们的灵感,把每次社团活动的预设和生成逐步提炼成学科校本教材的素材。在学生剪纸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师生多年的剪纸经验和反馈情况,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剪纸》,并由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学生做广播体操时,音乐教师团队意识到如果加上校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意识和想法的引领下,音乐团队开始编制校操。在校操中加入阳光进取的元素,让学生体味到体育锻炼与美的快乐,并刻录光碟,成为学校综合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年新生入学,先通过光碟进行培训,最后由音乐教师验收,学校还举行新生“广播体操”和“校操”比赛会演。根据排球如何投篮和防守,体育教师制作微课,供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学生回家练习,做到了综合学科课程资源的校内开发与校外延伸。
通过学科课程建设,激活了学校实施自主教育的内驱力。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多年一直保持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每年中考艺术特长生的录取率位居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历年全区中考状元、中考学科最高分、绝大多数出自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历年中考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均居全区前列,历届毕业生在高中毕业后有400多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2018年中考,在籍学生458人,升入高中368人,其中,升入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省实验中学等省市重点高中7人,升学率超过80%。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二·五”责任教育研究先进实验校、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基地校、长春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优质学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三星级特色校、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等国家省市区各级荣誉123项。
(责任编辑 林 娟)
一、以“自主教育”为出发点,激活学科课程建设的内驱力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课程建设,成立学科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团委书记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明确统一领导、明确分工、专题部署、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科课程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实施方案、校本研修制度、领导听评课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学科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领导培训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和校本教材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的侧重点,并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广泛动员全体教师,要求“人人心系学科课程建设、人人参与学科课程建设”。在学校领导的示范引领下,各学科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创新热情,使学科课程建设稳妥推进。
二、以“两线联动”为着力点,提升学科课程建设的空间
1.线上建设:学程建设一定要从学校实际需要出发。主要采取以下“线上建设”的联动方式:一是依托两个交流群:学科专任教师QQ群、一五三中学教师工作微信群。二是依托三个资源平台: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吉林省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三是依托四个层次培训(网络):国培、上级教研部门培训、校内教师业务培训、各级班主任培训。
2.线下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主要应用以下“线下建设”的联动方式:一是依托两个主题培训:上级培训、校内培训。学校利用每月教职工大会时间开展主题培训活动,做到有主讲人、有讲座主题、有讲座课件、有听讲座心得体会文章。二是依托两个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每周集体备课、学校教学层面的“3 1”校本教研活动。三是依托两个节点培训:正常工作日,依托大学区联盟(二)的区位优势,依托名校长建设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引领工程,开展名校长名教师“送课下乡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提炼了骨干教师的教学主张,引领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利用寒暑假,给专任教师列出读书目录,鼓励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开学后,召开全校读书报告会,以此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2018年,我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和“国培”坊主培训活动的名校长名教师共计13人。
三、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落脚点,促进学科课程改革
学科课程建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了让学科课程建设达到学校所需、教学所用、学生所爱的目的,学校着力从活动入手,在活动中开发,在开发中完善,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精心打造学科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是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每学期初,学校召开一次综合学科教师会议,校长、副校长和三位教学主任全程参与,教学领导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听取学科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学校遵循“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先后为生命安全学科购置索降绳、防毒面具等器材。学校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先后购买电子钢琴、古筝、篮球、跑步机、轮滑鞋、乒乓球案等相关器材,做到了开足开齐课程,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按照区教育局、区进修学校综合部等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着力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做到“三有”,即课前有歌声、课下有活动、墙上有作品。三是注重校本教研。体育学科集体备课时间为每周三,其他综合学科集体备课时间是每周一,每学期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综合学科教研活动。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创设高效课堂,综合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用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组牵头举办了美术作品展,体育组牵头举办了全校师生运动会、两操比赛,音乐组牵头举办了第三届校园艺术节活动。
(二)挖掘学科课程资源,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一是依托“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丰富体育学科课程资源。我们知道学生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为了挖掘体育层面的学科课程资源,学校领导和体育组教师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了体育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跳绳等体育兴趣小组,选取有体育技能优秀的组员为校队储备人才。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载体,在体育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序、有趣、充实地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们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快乐驿站。二是依托其他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内容。学校召开了领导班会和教研组长会,最后决定根据学校的现有教师资源增加室内兴趣小组,开设书法、文学、演讲、剪纸、京剧、花卉养殖、器乐(电子琴、电子钢琴、古筝、二胡)、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七年级各班学生单周到室外参加体育大课间的兴趣小组活动,八年级各班学生双周在室内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三是依托学生社团活动,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为了把学生的兴趣小组逐渐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学校先后开展了“八大讲堂”“十大社团”“千人轮滑”等特色办学活动。“八大讲堂”,即经典国学大讲堂、品德修养大讲堂、名师风采大讲堂、心理健康大讲堂、时政要闻大讲堂、法制教育大讲堂、校园安全大讲堂、感恩励志大讲堂,由校长亲自部署八大版块的校本教材开发,以此为依托,开展学校特色办学活动,每周一和周二第八节为必选课程,八大讲堂单双周依次交替进行。“十大社团”,即篮球社团、排球社团、乒乓球社团、花样跳绳、诗词社团、二胡古筝社团、合唱社团、剪纸社团、硬笔书法社团、软笔书法社团,每周三至周四第八节为自选课程。“千人轮滑”:每周五第八节为“千人轮滑”训练时间,轮滑社团选修模块。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调整、拓展和优化选修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拓宽学科课程资源渠道,编写校本教材
在社团活动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师生交流碰撞出教师们的灵感,把每次社团活动的预设和生成逐步提炼成学科校本教材的素材。在学生剪纸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师生多年的剪纸经验和反馈情况,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剪纸》,并由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学生做广播体操时,音乐教师团队意识到如果加上校操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意识和想法的引领下,音乐团队开始编制校操。在校操中加入阳光进取的元素,让学生体味到体育锻炼与美的快乐,并刻录光碟,成为学校综合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年新生入学,先通过光碟进行培训,最后由音乐教师验收,学校还举行新生“广播体操”和“校操”比赛会演。根据排球如何投篮和防守,体育教师制作微课,供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学生回家练习,做到了综合学科课程资源的校内开发与校外延伸。
通过学科课程建设,激活了学校实施自主教育的内驱力。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教育教学水平多年一直保持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每年中考艺术特长生的录取率位居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历年全区中考状元、中考学科最高分、绝大多数出自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历年中考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均居全区前列,历届毕业生在高中毕业后有400多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2018年中考,在籍学生458人,升入高中368人,其中,升入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省实验中学等省市重点高中7人,升学率超过80%。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二·五”责任教育研究先进实验校、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基地校、长春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优质学校、长春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三星级特色校、长春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等国家省市区各级荣誉123项。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