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时期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校园的教学活动中,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初中政治课堂上来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太过于注重追求考试成绩,政治课程中的人文性被很大的忽视。针对这一现状,《新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的导向,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青少年来说,青少年缺少人文教育,应试考试的压力等因素让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自身的人文教育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治课程的一线教师们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弥补政治课程人文教育的缺失,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建立平等互动师生关系
人文情怀的很大体现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之上,为了让政治课堂融入人文主义的气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创建和谐交流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交流很困难,因为这种对话的方向和地位是不平等。学生被迫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发表看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交流的环境,不能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为了实现有效地的沟通,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进行交流时应以学生的表达为重点,自己更多的倾向于倾听。这样的气氛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堂也是自己情感和思维认知的培养的场所,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交流中升华。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允许学生大胆自由的表达,还体现教师能够把一部分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推动学生人文进步,利用广泛社会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下的政治课程更加倾向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学习需要人文素材、人文资源。所以教师要广泛积极的寻找政治课堂中可用的人文资源。比如,对政治课本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有深度的探究。探究的内容不是传统的单纯对课本知识和结论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深度挖掘这些结论产出的过程和应用,结论本身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为了让这些结论更加真实的体现其力量,教师也可以寻找与结论有关的相关的事件等素材,甚至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表演还原素材发生的过程。对于一些知识难点或者是比较抽象枯燥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入具体的人文素材作为理论的解释和补充,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教育。
三、保障学生人文学习,借助教育技术传播知识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人文教育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人认为,现代化的技术应用繁琐复杂,不愿意去学习或者应用,也有些人认为,现代化的教学及时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和政治课程的人文传播没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推进政治课堂的人文教学,首先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技术改革时社会变革的动力,现代技术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变,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和转变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相关联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人文素材通过视频或者音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明的人文色彩的熏陶。
四、实践学生人文感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初中生的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同时,切实的生活实际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政治教育的人文灌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课堂的人文教育和生活实际是不能相分离的,要让课堂教育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都可以是我们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师要通过运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更加热爱生活,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生活也不总是向我们展示美好的一面,也有扭曲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政治课堂的人文灌输不是让学生去回避不良现象,而是让他们正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在对比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看法。通过政治教育传播的价值观去判断社会现象。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文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能够更好的面对以后的生活才是政治课当中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拓展学生人文发展,建设开放型的政治课堂
学生对传统的政治课堂的印象停留在了大段的说教和教育上。这不是正确的人文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为了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应该为学生建设更加开放的课堂,打破传统政治教育的封闭性。对于很多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热烈的探讨,在交流中交换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大探讨当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倾向于引导而不是指挥,让学生自己把握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开放性的课堂的建设还可以引申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者是评价方法的开放。这种开放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交流当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作为人文性质十分强的政治学科,政治课堂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其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人文精神的关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寻找更加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政治教育课堂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人文之光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舟曲县藏族中学)
一、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建立平等互动师生关系
人文情怀的很大体现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之上,为了让政治课堂融入人文主义的气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创建和谐交流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中师生交流很困难,因为这种对话的方向和地位是不平等。学生被迫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发表看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交流的环境,不能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为了实现有效地的沟通,让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进行交流时应以学生的表达为重点,自己更多的倾向于倾听。这样的气氛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堂也是自己情感和思维认知的培养的场所,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交流中升华。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允许学生大胆自由的表达,还体现教师能够把一部分的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推动学生人文进步,利用广泛社会人文资源
人文教育下的政治课程更加倾向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探究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学习需要人文素材、人文资源。所以教师要广泛积极的寻找政治课堂中可用的人文资源。比如,对政治课本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有深度的探究。探究的内容不是传统的单纯对课本知识和结论的记忆。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深度挖掘这些结论产出的过程和应用,结论本身的人文价值和意义。为了让这些结论更加真实的体现其力量,教师也可以寻找与结论有关的相关的事件等素材,甚至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表演还原素材发生的过程。对于一些知识难点或者是比较抽象枯燥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入具体的人文素材作为理论的解释和补充,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感性和理性的教育。
三、保障学生人文学习,借助教育技术传播知识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人文教育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人认为,现代化的技术应用繁琐复杂,不愿意去学习或者应用,也有些人认为,现代化的教学及时仅仅只是一种手段,和政治课程的人文传播没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推进政治课堂的人文教学,首先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技术改革时社会变革的动力,现代技术的应用导致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变,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和转变初中政治教学方式相关联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人文素材通过视频或者音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明的人文色彩的熏陶。
四、实践学生人文感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初中生的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同时,切实的生活实际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政治教育的人文灌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课堂的人文教育和生活实际是不能相分离的,要让课堂教育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都可以是我们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师要通过运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更加热爱生活,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同时,生活也不总是向我们展示美好的一面,也有扭曲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政治课堂的人文灌输不是让学生去回避不良现象,而是让他们正是社会现实的存在,在对比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看法。通过政治教育传播的价值观去判断社会现象。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文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生根发芽,能够更好的面对以后的生活才是政治课当中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拓展学生人文发展,建设开放型的政治课堂
学生对传统的政治课堂的印象停留在了大段的说教和教育上。这不是正确的人文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是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为了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应该为学生建设更加开放的课堂,打破传统政治教育的封闭性。对于很多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热烈的探讨,在交流中交换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大探讨当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应该倾向于引导而不是指挥,让学生自己把握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开放性的课堂的建设还可以引申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者是评价方法的开放。这种开放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交流当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总之,作为人文性质十分强的政治学科,政治课堂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其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人文精神的关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寻找更加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政治教育课堂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人文之光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舟曲县藏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