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中艺术欣赏的渗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欣赏契机,其与艺术欣赏有共通之处. 本文通过实践,以课文为主干,以艺术欣赏为枝叶,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了语文教育与艺术欣赏的结合点,渗透进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能让学生既获得语文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并极大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影视欣赏舞蹈欣赏
  
  语文教学和艺术欣赏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语文教学折射艺术信息,艺术欣赏拓宽了语文课的天地,也升华了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悟性和联想,有益于中职院校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要。
  艺术欣赏能通过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提升,使学生的知、情、意达到协调发展。语文学科本身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艺术欣赏正体现了生活和语文的一致性。而艺术欣赏的多元教育目标的核心恰恰就指向语文,艺术作品也是生活的反映,而语文所强调的也是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寓教于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较高的教育境界,
  此外,中职生每天的校园活动范围相对狭窄,生活规律的单调和内容的贫乏、不仅泯灭了学生天真与好奇的天性,更无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天赋中的创造力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又由于单调的学校学习生活使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从而造成中职学生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看问题过于肤浅与简单,不善于与人沟通。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拓宽学科教育的渠道,其与艺术欣赏有相通之处,藉以丰富、发展、完善自己,确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语文教学与音乐欣赏
  文学与音乐是艺术世界里的一对孪生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好音乐手段辅助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音乐欣赏相得益彰。
  例如在上老舍的《我的母亲》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我播放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着唱,音乐放完了,我就势引出母爱的主题,导入课文。有了前面歌曲的酝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又如,在上《永远的蝴蝶》一课时,先向学生讲述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然后播放经典音乐《梁祝》,要学生闭上眼睛,跟随美妙的小提琴旋律,梁祝的故事在学生脑子里像放电影,情不自禁地,学生进入了清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意境。
  其实,中国的文学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到唐诗到唐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诗词本身要求的节奏感和声律美就是具有音乐性的,而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事实再一次证实:在恰当的时候,播放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对语文教学起到非常大的辅助作用。
  二、语文教学与美术欣赏
  在实践中,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观,增强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如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小屋,有海边的,有山里的,有城市中的,草原上的……激起了同学们对心中梦想的小屋的无限暇想,以图导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通过文图的衔接点让学生拓开思路,获取新知识。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的体会李乐薇对理想的小屋的喜爱之情。又如在讲《好雪片片》一课时,结合“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一句,制作了漫天大雪飞扬的flash,以文带图,引导学生由文字意境进入绘画图景,再回到文字中以加深理解。这不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唯美的场景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这句话当中的哲理。
  中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之说,特别是题画诗的兴起,显然是派生于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讲解这些诗作时,展示被题诗的画,就大大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王冕的《墨梅》等。在教《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结合课后问题布置了一个课堂小活动:“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谁能画出来吗?”这时一个同学上来画,用一支蓝色的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地勾勒大海和随风起浮的海浪,然后用白色粉笔在浩翰的大海上画出帆船,然后在天空画出一轮圆日。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又响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朗读声。不难看出,同学们已从画面上理解了这两句诗的内容。
  三、语文教学与影视欣赏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影视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影响着广大中学生,语文教学和影视欣赏之间正在发生着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因此中学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将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文化载体与信息化社会产物之一的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片断,对于文中的“髻——钗——圈——佩——袄——褂——裙”“攒珠髻——挂珠钗——璎珞圈——玫瑰佩——窄裉袄——银鼠褂——洋绉裙”……,通过影像的欣赏,直观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对古代的打扮、着装、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文本感受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又如在讲《项链》一课时,讲完课文后播放情景短剧《项链》,是对教学内容形象化的再理解的小结,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区别,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出文本之美,大事以到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的美感。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先播放北京发生沙尘暴的画面,要求学生观看后说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了解沙尘暴的可怕,也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语文教学与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指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音乐、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而且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渗透舞蹈欣赏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与课文内容、主人公、文章主旨产生共鸣甚至是融入,使语文教学的情感感悟更能酣畅淋漓。比如在教《雪山上的红盖头》一课时,播放文中小雪为之动容甚而献出生命的舞蹈《红盖头》,让学生在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所制造的“意境美”中感受军人爱情的伟大,体会小雪的感受。
  舞蹈与诗歌早在艺术萌生的最早阶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与歌舞结合,使观众在视觉上直观感受到诗歌的内蕴。比如舞蹈《爱莲说》以古典舞为形式,轻盈的步伐,柔和的动作加上飘逸的水袖,不禁让人想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如果在讲授《爱莲说》的语文课堂上播放这一段舞蹈,相信更能震撼学生的内心,加深他们对莲花高尚品质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课本中,包罗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等方面的艺术知识。以艺术欣赏融入和滋养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介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落实“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的目的时,不能只注重从课文本身中去发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发现其它艺术形式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找准结合点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加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体验,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途径来学习,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并结合学科实际,探讨一条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德琴《谈美术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王钦韶《略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
  【3】李燕《谈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欣赏》《新课程:教师》
  【4】吕志范《思想性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高等数学对高职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容易使学生厌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高等数学,让其乐学、爱学,这是摆在我们数学老师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培养高等数学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内
期刊
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及学校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越来越关注.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需要教师充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采取多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
旅游卫星帐户反映的是一种经济体内由旅游产生的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供应之间的总的平衡。这一虚拟帐户可准确测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并且可以使旅游业可以和国民帐户
期刊
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舆论场和各类舆情的重要来源地,在如此重要的舆论场以及大量信息频繁交流的平台上,政府部门不能缺席。开通政务微博,是政府深刻认识微博,管理微博
【摘要】本文浅析了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根据职专学生的现状,语文课程应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有所侧重。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目前中职学生的来源基本上是初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基本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一位中职
期刊
课堂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探究的一大课题.对高三的学生来说课堂效率尤为重要,高三复习是一个看似漫长却很短暂的过程,学生要在一年
为引导石油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举办文化活动,引领员工深入学习党本文将从学习其他国家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加强员工的竞
摘要: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英语水平应该当作职高英语教育的重心。而在这个过程中,英文电影作为重要的辅助性工具,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促进高职英语教学进步的重要手段。高职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利用英文电影,充分发挥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使英文电影更好的发挥其辅助性作用,促进英语教学更好的进行。  关键词:英文电影高职英语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