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取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可见。美术鉴赏是一种结合感情、态度、生活与知识、经验、技巧和复杂、高级的思维活动。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时时感到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其年龄所具有的应辨能力不相配,主要体现在:
1.缺少审美经验
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往往以“美不美”“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尺度,对一些能产生感官触觉的作品有自然的亲近感,对一些具像作品还能谈一些审美感受,如:雕塑《艰苦岁月》中传达的红军长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对于较抽象的作品往往束手无策。很多学生认为“看不懂”,在鉴赏标准上存在许多盲区。
2.存在惰性思维
大部份学生回答问题时习惯于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写的,如:鉴赏《生日》时只会说是夏加尔对美好生活的回味,而鉴赏《黄河母亲》则会脱口而出“微妙的微笑”……对作品的理解缺乏较个性的认识和感触。不看重审美的重要性及对自身带来的影响与意义,对美术作品缺乏研讨的习惯,更懒于去想,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更不会主动开展课后拓展。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应从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入手,想方设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这在当前应是较为务实与可行的。“提问教学”即是寻求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与技巧,它是在对话状态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与探讨,来获得完整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并使学生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它可以较大程度地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在享受学习成就的快乐中感知美术学习的价值,从而自下而上地改变个人、小组、班级、学校的美术教学价值观。
那么,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问什么呢?
1.关于作品细节的提问
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提问,就像给了学生的一块放大镜,可帮助他们仔细的审视作品的每一个角落,完整地描述作品。通过对细节的提问,又可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作品的含义。如:《格尔尼卡》的灯泡画得像眼睛一样,通过这个细节可以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意义,明亮耀眼的光这个细节可以体会到“曝光”的含义;战士旁边生长着小花可理解于“祭奠”或是“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含义。通过对细节的提问,还可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如体会凡高作画的笔法可以概括其作品风格等等。同时,提问细节,可以培养学生细心,沉稳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鉴赏打下基础。
2.提问学生所回答内容的依据
提问,就是要使学生懂得自圆其说,这在鉴赏课中是必要的,能使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治学品质以及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任的态度。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中,教师拿出一只喝水的杯子问:这是一件美术作品吗?有的回答“是”,也有的回答“不是”。教师先问回答“是”的学生:你说我的杯子是美术作品,你的依据是什么?生答:这个杯子在生产前经过了一定的设计,如它圆柱的造型、把手的位置安排等等。提问:那么,你的意思是这个杯子首先是使用了美术的语言设计,然后被造出来的,对吗?生答:是的。但这个回答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我们使用的课桌椅、日光灯、挂扇就都是美术作品了。教师再问:是这样吗?课桌椅、日光灯、挂扇和杯子一样都是美术作品吗?该学生开始动摇。教师再提问回答“不是”的学生:你说它不是美术作品,你的依据是什么?回答:这个杯子虽然在生产前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这种设计主要是功能性的,或从节省材料的角度来考虑的,与美术的关系不大,因此不能称为美术作品。师问:那么原始人使用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实用器具,为何可以称为美术作品?回答:首先。这些器具都有一定的装饰纹样来做美化装饰,带有一定的美术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更实用的器具代替它们,其实用功能退化而审美功能凸显,因而成了美术作品。教师再提问:好,在什么条件下,我的杯子可以成为美术作品?学生答;老师你在上面画些图案或者干脆再放上5000年!……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必要的依据,促使学生鉴赏知识的积累。
3.提问不同的观点
在美术鉴赏中获得不同的鉴赏感受、提出不同的鉴赏观点是鉴赏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或是内向不敢讲、或是教师忽略而轮不到机会讲,致使课堂成了教师或少数几个学生阐述观点的课堂。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不同观点,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阐述见解。如:鉴赏雅典奥运会会徽时,教师要求学生谈论会徽图案中各细节的象征意义。学生认为蓝色是爱琴海的象征,教师提问:还可以是什么?答:蓝天。问:除了蓝天和大海呢?学生又纷纷给出了与白色结合是希腊国旗的颜色,象征着自由与博爱,象征着举办一届纯净没有兴奋剂的运动会的希望与决心等不同的答案。在教师提问的同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悉尼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都充满动感,而雅典奥运会会徽则显得较为平淡,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奥运会会徽设计。教师借此提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有学生反驳说:是否有动感不是奥运会会徽的必然条件,蒙特利尔、东京奥运会会徽都是明证;而本国的地域文化如何巧妙地与奥运会结合倒是会徽设计的重点,雅典奥运会会徽的色彩寓意,橄榄枝围成的雅典卫城形状等等极具地域特色,最重要的是,橄榄枝花环在首届现代奥运会中只有冠军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以此作为对运动员的奖励。难道还缺乏运动气息吗?……通过提问,可以使某些问题有被多种解释的契机,可以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使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
作为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如何开展提问教学呢?
1.以点带面式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提问
任何一个问题的问答,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问时,不能常常处于教师与某个学生对话的状态。即使教师与这个学生的问答多么精彩,也仅仅是两个个体参与话题的探讨,其他学生则可能只充当了听众、看客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所以,提问个体时,教师还要顾及全体。如“这是谁的作品”、“这件作品属于哪个流派”等等一些封闭式问题,尽量让大家一起回答,即使对某个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也要用他的观点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如:“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大家还有不同的观点吗?”……如果有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则还可以形成新的提问,使问题的探讨不断展开。如此,提问就可以成为以点带面直至面面俱到的理想状态。
2.引导学生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如果说提问是通过教师的“引”和“赶”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与探讨,从而获得全面、整体、深入、系统的鉴赏感知,那么,提问这种方法最终要传化为学生的能力才有生命力。因此在提问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相互的提问、评价与争论,适时地把提问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提问教学”作为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一种设想与技能,就像一堆火药,一点就着,并成功地激活了高中生的自主性,进取性和社会性。“提问教学”通过其特有的“引”与“赶”的效应,形成了对某一问题持续的质疑、探讨与争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启迪新知获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大胆体验、小心求证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主见、勇探索、能求证、乐分享的学习品质,最终实现学习美术的诸多价值。
1.缺少审美经验
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往往以“美不美”“像不像”来作为评价尺度,对一些能产生感官触觉的作品有自然的亲近感,对一些具像作品还能谈一些审美感受,如:雕塑《艰苦岁月》中传达的红军长征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对于较抽象的作品往往束手无策。很多学生认为“看不懂”,在鉴赏标准上存在许多盲区。
2.存在惰性思维
大部份学生回答问题时习惯于看一下课本上是怎样写的,如:鉴赏《生日》时只会说是夏加尔对美好生活的回味,而鉴赏《黄河母亲》则会脱口而出“微妙的微笑”……对作品的理解缺乏较个性的认识和感触。不看重审美的重要性及对自身带来的影响与意义,对美术作品缺乏研讨的习惯,更懒于去想,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更不会主动开展课后拓展。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应从努力改变课堂教学入手,想方设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这在当前应是较为务实与可行的。“提问教学”即是寻求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与技巧,它是在对话状态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与探讨,来获得完整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并使学生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它可以较大程度地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在享受学习成就的快乐中感知美术学习的价值,从而自下而上地改变个人、小组、班级、学校的美术教学价值观。
那么,教师在美术课堂中提问什么呢?
1.关于作品细节的提问
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提问,就像给了学生的一块放大镜,可帮助他们仔细的审视作品的每一个角落,完整地描述作品。通过对细节的提问,又可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作品的含义。如:《格尔尼卡》的灯泡画得像眼睛一样,通过这个细节可以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意义,明亮耀眼的光这个细节可以体会到“曝光”的含义;战士旁边生长着小花可理解于“祭奠”或是“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含义。通过对细节的提问,还可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如体会凡高作画的笔法可以概括其作品风格等等。同时,提问细节,可以培养学生细心,沉稳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鉴赏打下基础。
2.提问学生所回答内容的依据
提问,就是要使学生懂得自圆其说,这在鉴赏课中是必要的,能使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治学品质以及对自己的观点负责任的态度。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中,教师拿出一只喝水的杯子问:这是一件美术作品吗?有的回答“是”,也有的回答“不是”。教师先问回答“是”的学生:你说我的杯子是美术作品,你的依据是什么?生答:这个杯子在生产前经过了一定的设计,如它圆柱的造型、把手的位置安排等等。提问:那么,你的意思是这个杯子首先是使用了美术的语言设计,然后被造出来的,对吗?生答:是的。但这个回答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我们使用的课桌椅、日光灯、挂扇就都是美术作品了。教师再问:是这样吗?课桌椅、日光灯、挂扇和杯子一样都是美术作品吗?该学生开始动摇。教师再提问回答“不是”的学生:你说它不是美术作品,你的依据是什么?回答:这个杯子虽然在生产前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这种设计主要是功能性的,或从节省材料的角度来考虑的,与美术的关系不大,因此不能称为美术作品。师问:那么原始人使用的陶器,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实用器具,为何可以称为美术作品?回答:首先。这些器具都有一定的装饰纹样来做美化装饰,带有一定的美术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更实用的器具代替它们,其实用功能退化而审美功能凸显,因而成了美术作品。教师再提问:好,在什么条件下,我的杯子可以成为美术作品?学生答;老师你在上面画些图案或者干脆再放上5000年!……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必要的依据,促使学生鉴赏知识的积累。
3.提问不同的观点
在美术鉴赏中获得不同的鉴赏感受、提出不同的鉴赏观点是鉴赏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或是内向不敢讲、或是教师忽略而轮不到机会讲,致使课堂成了教师或少数几个学生阐述观点的课堂。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不同观点,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阐述见解。如:鉴赏雅典奥运会会徽时,教师要求学生谈论会徽图案中各细节的象征意义。学生认为蓝色是爱琴海的象征,教师提问:还可以是什么?答:蓝天。问:除了蓝天和大海呢?学生又纷纷给出了与白色结合是希腊国旗的颜色,象征着自由与博爱,象征着举办一届纯净没有兴奋剂的运动会的希望与决心等不同的答案。在教师提问的同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悉尼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都充满动感,而雅典奥运会会徽则显得较为平淡,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奥运会会徽设计。教师借此提问其他学生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有学生反驳说:是否有动感不是奥运会会徽的必然条件,蒙特利尔、东京奥运会会徽都是明证;而本国的地域文化如何巧妙地与奥运会结合倒是会徽设计的重点,雅典奥运会会徽的色彩寓意,橄榄枝围成的雅典卫城形状等等极具地域特色,最重要的是,橄榄枝花环在首届现代奥运会中只有冠军才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以此作为对运动员的奖励。难道还缺乏运动气息吗?……通过提问,可以使某些问题有被多种解释的契机,可以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使课堂上的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
作为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如何开展提问教学呢?
1.以点带面式开展美术鉴赏课的提问
任何一个问题的问答,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问时,不能常常处于教师与某个学生对话的状态。即使教师与这个学生的问答多么精彩,也仅仅是两个个体参与话题的探讨,其他学生则可能只充当了听众、看客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所以,提问个体时,教师还要顾及全体。如“这是谁的作品”、“这件作品属于哪个流派”等等一些封闭式问题,尽量让大家一起回答,即使对某个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也要用他的观点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如:“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大家还有不同的观点吗?”……如果有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则还可以形成新的提问,使问题的探讨不断展开。如此,提问就可以成为以点带面直至面面俱到的理想状态。
2.引导学生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如果说提问是通过教师的“引”和“赶”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与探讨,从而获得全面、整体、深入、系统的鉴赏感知,那么,提问这种方法最终要传化为学生的能力才有生命力。因此在提问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相互的提问、评价与争论,适时地把提问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则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提问教学”作为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的一种设想与技能,就像一堆火药,一点就着,并成功地激活了高中生的自主性,进取性和社会性。“提问教学”通过其特有的“引”与“赶”的效应,形成了对某一问题持续的质疑、探讨与争论,通过思维的碰撞启迪新知获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大胆体验、小心求证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主见、勇探索、能求证、乐分享的学习品质,最终实现学习美术的诸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