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实施几年了,它的颁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回顾几年来的思想道德建设,相对而言,在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德育教育既重要又艰巨,并存在一些困惑。
一、教师素质令人担忧
百年大计,师德为本。古人云:“医德如何,十日之内判生死;官德如何,百日之内判平乱;师德如何,百年之内判盛衰。”古人的话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在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德高为师,行高为范,教师应注重“身教”,在学生中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农村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德育计划的实施。
其一,由于农村办学评价机制简单化,新的评价机制尚未成熟,学校的“应试教育”观念难以向“素质教育”作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未明确,部分教师仍然以“分”定学生。加之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缺编,一些学校不得不砍掉一些课,造成了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其二,教师结构年龄偏大,无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改革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老教师的家庭负担过重,已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村村片小学的教师,他们大多是“半边户”,子女多,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之余要回家干农活,以支撑起大家庭。这些都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另有部分教师由于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造成了老来身体虚弱,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也有部分教师通过多渠道进入教师队伍,往往虚报年龄,把年龄填小,这样有部分教师60多岁还在工作。教师结构年龄的这些特点,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其三,经济收入的城乡差距,使农村的教师队伍无法稳定。这样,就在更深入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进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浪费。条件好的城镇中学人才堆积,严重超编;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配备不齐,有的严重缺编。这些势必要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教师“身”在农村而“心”在城,从而通过多种渠道要进城教书,刚刚培养成熟的教师又被调走,骨干教师难以稳定,学科无人带头进行教研教改,理论水平无法总结,教育水平停滞不前。
二、家长素质亟待提高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对孩子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培养。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农村教育中,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家庭教育呈现空白。首先是行为上,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目不识丁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育人观念淡薄,眼光狭窄,讲眼前利益,让孩子小小年纪便走上了打工之路,造成了农村的辍学率高。他们的金钱意识对孩子的心灵震撼很大,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有了“钱”的意识。还有,其他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也在直接影响着孩子。其次是语言上,家长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循循善诱的语言是沟通孩子心灵的桥梁,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相反,那种出口成“脏”的语言势必会加深“代沟”的形成。家长教育简单过激,他们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每当考试后,分数低的学生往往成了家长的出气筒——他们根本谈不上对孩子和风细雨,代之以简单粗暴的辱骂和殴打,这会严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歪曲素质教育的内涵。所以,家长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必须改变那种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的观念,重树人才观,以便让孩子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德育形式简单划一
农村的实情决定了学生的视野与城镇孩子的差别。在农村教育中,由于设备不全、条件不足,有的活动难以开展,如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样便造成了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德育教育的收效甚微。为此,农村的德育教育可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快速简洁地出效益。在校内可坚持国旗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讲革命故事”多方面的演讲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利用课前5分钟唱爱国主义歌曲,每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在校外,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与县城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加强学生会、团委会等学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农忙时间组织学生为农民干农活,让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以此加强劳动教育。这样,通过校内和校外的教育形式,既显得灵活多样,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德育网络尚不健全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建立家庭、社会、学校联合互动的德育网络。但农村的现状是突出学校教育的单一性,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社会环境令人担忧。城镇的社区教育作用巨大,而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得不到像城镇孩子一样的安全、防火、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各村委会忙于配合乡镇干部抓经济、安全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当教育。当地党委政府等应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以维护学校办学的合理性和不容侵害性;应当通过村民大会、墙报和宣传标语等加强对农民和孩子的教育;应当有严厉的措施防止学生的辍学:应当增加教育的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应当捍卫师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人身安全不容侵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真正体现当地政府办教育的思想,真正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作用,真正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
一、教师素质令人担忧
百年大计,师德为本。古人云:“医德如何,十日之内判生死;官德如何,百日之内判平乱;师德如何,百年之内判盛衰。”古人的话突出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在德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德高为师,行高为范,教师应注重“身教”,在学生中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农村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直接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德育计划的实施。
其一,由于农村办学评价机制简单化,新的评价机制尚未成熟,学校的“应试教育”观念难以向“素质教育”作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未明确,部分教师仍然以“分”定学生。加之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的缺编,一些学校不得不砍掉一些课,造成了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其二,教师结构年龄偏大,无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新的课程改革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老教师的家庭负担过重,已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村村片小学的教师,他们大多是“半边户”,子女多,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之余要回家干农活,以支撑起大家庭。这些都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另有部分教师由于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造成了老来身体虚弱,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也有部分教师通过多渠道进入教师队伍,往往虚报年龄,把年龄填小,这样有部分教师60多岁还在工作。教师结构年龄的这些特点,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其三,经济收入的城乡差距,使农村的教师队伍无法稳定。这样,就在更深入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进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浪费。条件好的城镇中学人才堆积,严重超编;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配备不齐,有的严重缺编。这些势必要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部分教师“身”在农村而“心”在城,从而通过多种渠道要进城教书,刚刚培养成熟的教师又被调走,骨干教师难以稳定,学科无人带头进行教研教改,理论水平无法总结,教育水平停滞不前。
二、家长素质亟待提高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对孩子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培养。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农村教育中,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家庭教育呈现空白。首先是行为上,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目不识丁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育人观念淡薄,眼光狭窄,讲眼前利益,让孩子小小年纪便走上了打工之路,造成了农村的辍学率高。他们的金钱意识对孩子的心灵震撼很大,使他们小小年纪就有了“钱”的意识。还有,其他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也在直接影响着孩子。其次是语言上,家长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循循善诱的语言是沟通孩子心灵的桥梁,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相反,那种出口成“脏”的语言势必会加深“代沟”的形成。家长教育简单过激,他们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每当考试后,分数低的学生往往成了家长的出气筒——他们根本谈不上对孩子和风细雨,代之以简单粗暴的辱骂和殴打,这会严重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歪曲素质教育的内涵。所以,家长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必须改变那种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的观念,重树人才观,以便让孩子的个性充分发展。
三、德育形式简单划一
农村的实情决定了学生的视野与城镇孩子的差别。在农村教育中,由于设备不全、条件不足,有的活动难以开展,如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这样便造成了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德育教育的收效甚微。为此,农村的德育教育可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快速简洁地出效益。在校内可坚持国旗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讲革命故事”多方面的演讲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利用课前5分钟唱爱国主义歌曲,每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在校外,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与县城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加强学生会、团委会等学生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农忙时间组织学生为农民干农活,让他们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以此加强劳动教育。这样,通过校内和校外的教育形式,既显得灵活多样,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德育网络尚不健全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要建立家庭、社会、学校联合互动的德育网络。但农村的现状是突出学校教育的单一性,家庭教育出现空白,社会环境令人担忧。城镇的社区教育作用巨大,而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得不到像城镇孩子一样的安全、防火、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各村委会忙于配合乡镇干部抓经济、安全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当教育。当地党委政府等应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以维护学校办学的合理性和不容侵害性;应当通过村民大会、墙报和宣传标语等加强对农民和孩子的教育;应当有严厉的措施防止学生的辍学:应当增加教育的投入,以改善办学条件:应当捍卫师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人身安全不容侵犯,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真正体现当地政府办教育的思想,真正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作用,真正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