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1. 导课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而讲述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2. 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相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学习兴趣
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例如:笔者把教材中的一些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改变成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式课型,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①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观察的重点;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③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④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4. 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会压破呢?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5. 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例如:八年级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9-05-19
1. 导课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而讲述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2. 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相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 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学习兴趣
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例如:笔者把教材中的一些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改变成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式课型,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①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观察的重点;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③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④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4. 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会压破呢?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5. 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例如:八年级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