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的大学形象设计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ec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频繁,如何缓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党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之一,体现了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机制来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型理念。学习型社会理论之父,《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博士说过:"未来最成功的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它像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任前所未有的复杂、混沌、变化扑面而来,他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由此可以看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现实运动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必要手段。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大学要适应这种现实背景,在学习型社会大环境下思考如何设计和构建属于自身的独特的大学形象,推进理论创新,设计对策措施,从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当今社会,在大学间的竞争不断加深不断剧烈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以及竞争上的优势地位。
  一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现实社会运动向上的发展趋势
  (一) 学习型社会的特征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首要的是要明确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的一种社会趋势。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社会参与主体必须将学习和创新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提高,从而推进社会总体性进步。学习型社会是新型的社会发展概念,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 全民学习成为社会的主流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以不再是专属于特定人群的概念了,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任何想要在所处社会中有所建树的成员,都要将不断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学习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成员。以往形成的认为只有学生或社会精英分子才是社会中的学习者的概念已经不被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全体具有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社会实践。
  2 终身学习代替阶段性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以往的观念认为学习只是人生早期的事情,当人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需要的只是努力工作而不是坚持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个人发展被放在整个生命的维度中来观察。学习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手段,应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的社会趋势鼓励人们终身坚持不断学习的观念,而不是把它只作为人生某个阶段所特有的要求。
  3 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的动力由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转为由自身需求引发的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力量。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如果不主动吸取知识,通过学习获得自身能力持续不断的提升,那么随着生存竞争的不断增加,极有可能遭到社会的淘汰。
  4 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可能性已经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而无限扩大化了。学习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是摆脱了时空限制,由进行学习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地进行时空规划。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掌握世界各地的先进思想。
  5 各类学习型组织广泛出现
  各类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结构,学习型社会实质是由各种学习型组织构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城乡社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政党。没有各个学习型组织的"细胞"构成,就没有学习型社会的"整体"存在。
  (二)学习型社会的价值
  建设学习型社会之所以是现实社会运动向上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于其特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构成。构建学习型社会,对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1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世间的最高价值。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一方面,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的发展最终价值取向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将人的价值的实现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据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应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具体而言,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人的素质得以整体提升,人的创造得以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发展,应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取向和最高价值。(朱新均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现代远程教育研究[J] 2011(1))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对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构建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一点是对知识的充分尊重。它包括知识的传承和创造。社会成员通过不断地学习,继承过往社会保存下来的优秀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也不断地被创造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必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改正那些在今天看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事实上与之相违背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已达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其次,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待建设学习型社会。当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要缓和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学习要具有广泛性,不但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得到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所以它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也是全面的深入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工具理性和实现真正的"灵魂唤醒",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3 对促进国家发展的价值
  建设学习型社会无疑对全民族和整个国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型社会促进知识的生产创造,进而指导实践,提高生产力水平,对促进综合国力提高和国家繁荣富强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这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分不开的。要提高生产力水平,最主要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而这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学习的重视。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对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综上所述,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人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现实社会运动向上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学习型社会中,个人、社会和国家才能获得更好而全面的发展。那么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大学,应当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如何设计和传播自己的社会形象呢?
  二 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形象的设计的原则和传播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越来越被人们作为评价该组织优劣的重要参考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今天,一所大学的社会形象成为其社会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尺度。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好的社会认同和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大学怎样适应社会需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前哨站的社会作用,构建良好的大学社会形象,已成为与大学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形象的要素
  所谓大学形象,即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总和,以及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综合性印象与评价。(魏新刚,杨海波,财经院校的大学形象及其塑造[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亦即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其实质乃是大学客观现实的外化,是大学质量、水平与实力的中介显示与折射。(王全林,大学形象的实质及其建构原则[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它包括两个方面:
  1 大学形象的外在要素
  首先是校园的环境状况,包括校容、校貌和学校的生态环境,它们带给人关于一所学校的第一印象;其次是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这是使学校教学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硬件设施;第三是学校的组织状况,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和组织效率,通过对一所学校组织状况的认识,可以评价其管理水平。
  2 大学形象的内在要素
  相比于大学形象的外在要素,内在要素可以说是一所大学形象的核心内容。它不但标志着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体现出它的学校精神,这是专属于这所大学的特色标志,是大学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一所大学所特有的学校精神,它形成于学校的历史发展之中,并通过校歌、校名、校徽、校训和具有历史价值的校园建筑等学校精神承载物表现出来。例如北大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多元化思想以及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中体现出的鼓励创新的思想等。
  其次,一所大学的形象还体现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上。教学和科研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因此在评价一所大学的社会形象时,教学和科研占有相当大的权重。当一所大学长期与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这四大国家级奖项无缘,或在SCI、EI、ISTP(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会议录索引)上榜上无名时,它的社会形象亦不会太佳。
  第三,评价一个社会组织的形象最直观的就是看它所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产的所谓"产品"正是它的学生,因此评价大学形象的主要因素还应包括其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就业的能力。同时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他的言行举止也必然会带有母校的影子,因此社会对某所高校毕业生的评价也直接影响了这所高校的社会形象。
  (二) 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大学形象的设计的原则
  大学形象是一所大学的客观现实与社会认同的中介显示,大学形象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学校的客观状况,它与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是大学形象的形成、评价和作用对象都是外部社会。媒体的宣传、公众的认知和社会的认同,都是评价一所高校形象的客观体系。因此要建设大学形象,必须与客观社会相融合,不但要突出自己的历史特色,更要适应于社会需要,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的柏林大学,充分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科研的需求,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开创了西方大学重视科研之先河。麻省理工学院(MIT)之所以能在名校遍地的美国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在于其不断调整大学形象定位,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变迁。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之初侧重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1929年经济危机后,社会生产开始意识到技术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持,由此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工学院、理学院与建筑学院,实现从工科院校到理工院校的转型。二战后由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该校建立了人文社科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具有"开创未来的精神"的办学理念社会形象,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一流名牌大学。
  由此可以认为,大学形象的建设不但要尊重历史,保持优良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社会,重视社会现实及其带来的相应需求。只有具有鲜明特色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评价,从而具备优秀的大学形象。社会对一所大学形象的认知评价是多方面的,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的客观现实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评价,反之如果将自身孤立于社会之外,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则非但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亦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成为社会的主流需求,而大学又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最佳场所,因此大学应当从现实出发,创造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大学亦能够从它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好评。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大学形象的传播
  1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传播大学形象最关键的因素。人们在谈到一所大学时,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它所培养的杰出人物,或者是它的学生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当人们谈论到某位知名人物时,往往最先关注他所就读的大学。因此,一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它的形象代言。在学习型社会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多,各行业人才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大,人们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会直接转移到对某所大学质量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大学形象。不论何种组织的形象,都是建构时难度较大而破坏时相当容易,因此大学要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其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标准。一旦社会认可了某所大学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水平,那么也就可以认为社会对这所大学也采取了认同的态度。因而有助于大学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
  2 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知识创新
  创造和传播知识是大学的另一项重要职能。作为社会学术精英云集的组织,大学并不能仅仅止步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更新知识。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已成为大学的标志性活动。如果一所大学为社会提供的知识越多、涉及范围越广、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则其在社会中一定享有较好的声誉;反之,若一所大学终日碌碌无为,不能生产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那么社会即使不对它进行负面的评价,它也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学习型社会中,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趋强烈,作为大学来讲,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并且缩短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拓宽知识传播渠道,使知识传播和应用向受众广延化、实现快速化发展。当高校真正致力于实现自身基本职能,孜孜不倦地为社会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而不是刻意追求较高的社会地位,盲目地崇拜"名声"、"名气"时,它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形成较好的大学形象。
  3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的基本功能通常包括三方面,即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前面已从人才教育和科研创新两方面分别阐述二者对于大学形象传播的作用和意义。这里主要谈一下大学的服务社会功能。大学与社会都是互动的、有重要相关性的主体。大学需要国家和社会为自身发展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同样,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创新前沿领域,除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还应当结合国家和社会地方的不同需求以及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理论优势,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应当积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大学是青年人的聚集地,青年具有充足的活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既使自身得到锻炼,又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大学形象。在学习型社会中,大学更应当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政府结合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自身亦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 推进大学形象设计对策措施
  在初步探讨了有关学习型社会和大学形象的有关方面以及设计和传播大学形象的基本原则后,下面要探讨的是推进大学形象设计的对策措施,明确在学习型社会大环境中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大学形象。
  (一) 尊重传统,在历史基础上建构新型大学形象
  任何一种组织的形象建设,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在前一种客观条件下的组织形象,不一定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需要,因此需要对组织形象进行新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不是单纯的否定或抛弃,对救的形象完全否定或弃之不顾,而是一种"扬弃"的过程。组织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现实,改变原有组织形象中不适合现在社会需要以及组织未来发展的部分,保留仍然适宜组织生存发展需要、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因素。大学的形象建设也是如此,应当客观地承认大学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中形成的具体形象,根据社会客观现实变化及大学未来发展需要,对褒扬性的大学形象、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部分予以继承和发展,优则更优;而对于贬低性的大学形象,要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通过客观的自我分析,把握社会发展潮流,认清造成这种社会形象认识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劣则改之,采取积极态度和有力措施重新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学习型社会中构建大学形象,首先要立足于已有的形象基础,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和新的需求的把握分析,树立科学的大学形象发展观,制定长期形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历史优势,在大学形象发展普遍性的基础上保持独有的特色,从而形成既适应社会需求又保持独立特征的新型大学形象。
  (二)主动面对社会,形成开放性的大学形象
  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要加大开放程度,主动与社会发展相融合。首先在于只有加大与社会的联系,才能获得对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的正确认识,从而指导自身的理论研究,确保科学发展的目的性和有用性。其次,社会是由不同阶层和不同维度构成的,即使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接受过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站在鼓励社会成员接受终身教育的立场上,积极开设一些面向社会各阶层和各种专业需要的课程,吸引广大社会参与到高校的学习中来。通过对需要学习的社会成员进行培养教育,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形成。再者,大学也要主动走出去。教师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应当扩大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实践的程度,教师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联系,学生通过实习、做志愿者的活动,加深社会对高校的了解程度,从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全面提升大学形象。
  (三)坚持创新精神,形成有创造力的大学形象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知识的需要不断改变与提升。因此大学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科学研究结构。在人才培养领域,以创新的方法综合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着重养成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对基本知识有所巩固的基础上,善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定期举办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精神的活动。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学习型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观。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明确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型思维,提出新方法解决或缓解社会问题,帮助社会认识自身发展趋势,引导其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在学习型社会中,当一所大学注重创造性活动坚持创新型精神时,无论是它所培养的学生,或是为社会提供的知识,都能体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社会,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促进知识的产生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创新是学习型社会的本质需要。而大学应当不断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性知识的需求,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创新力量的中间基地,它自身的形象也会因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获得社会的积极认同。   (四)以信息科技为手段,形成信息化的大学形象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学习型社会正式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并与信息科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学习型社会中建设现代性大学,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交流平台。大学是社会知识最集中的地方,是科学资源的宝库。但是一方面,各个大学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中,不能形成较密切的联系,不同类型的高校擅长不同的知识领域,如财经类、师范类、医科类与政法类等;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属于不同阶层不同维度,不可能广泛地参与到高校的学习中来。为了促进各高校彼此的联系,使知识进步呈现系统性而不是孤立地单独发展,也为了让广大社会成员有机会接触到大学先进的理论知识,打开大学的科学资源宝库,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形成各高校的联系网络并使之向社会成员开放。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会促进知识不断进步,知识通过网络传播到社会中,也加快其转变为生产力的现实速度。在学习型社会中,社会对学习的需要不断增强,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信息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知识的进步。大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一方面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加深社会公众知识的进步与对大学的了解,这本身就会为其带来良好的大学形象认知。
  (五)树立全球视野,形成国际化的大学形象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世界中,要形成一流的大学形象,必定要具备全球视野,形成国际化的大学形象。随着各国交往的不断加强,一所大学要获得更大的提高,必须要借鉴他国大学发展经验,汲取先进知识和发展理念;同时将自身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外,扩大国际影响力。学习型社会自身的属性表明,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进取的、能够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社会。因此要扩大与他国的交流,相互借鉴先进知识,不断解放自身,逐渐消除固步自封、孤立发展的不利观念。大学是社会学术精英的聚集地,在与他国的交往中,学术精英们无疑可以充当社会的排头兵。向他国介绍本国发展状况;在本国引进别国先进文化。当一所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道路时,它所代表的是世界前沿科学文化,将对所处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大的帮助。而社会对拥有一所国际化的大学也感到光荣与骄傲,那么人们心目中的大学形象无疑会更进一步。
  四 小结
  在学习型社会成为如今社会发展主流,民众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社会中,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大学形象成为现今各大学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大学发展历史实际状况,尊重大学形象设计和传播的基本原则,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大学历史发展状况,形成开放的、创新的、信息化的和全球化的新型大学形象。
  作者简介:方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编剧在自己心目中一直觉得是件挺神圣的活儿,坐在房间,空调一开,茶水一泡,神游万里,精彩的故事便被电脑键盘敲出来,影视作品的构建正是基于剧本的创作,这职业既能创作,又能创
期刊
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接入在马来西亚的大幅发展,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博客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正在变得流行.但是,一些法律问题随之而生,出现了许多涉嫌违反法律和道
【文章摘要】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电力企业管理的内容还有内外关系也变得日趋复杂,电力集体企业办公室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导决策等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办公室的基本职能,对电力集体企业办公室的工作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其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电力集体企业;办公室管理;思路;分析  办公室对
中国自古就是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上下五千年,古代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无数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东西南北中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学文化亦是其中不过或缺的
期刊
所谓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发展.课程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它在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一些用工需求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弊端。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解决其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探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教师讲课时需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物理教
支起我的小画架  坐在河边画幅画  柳树姐姐辫子长  青蛙跳水呱呱呱  白鹅姑姑高声唱  河里游着小黄鸭  我把画儿挂客厅  美景永远留我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