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江,又称丽水,是贯穿广西西南部的一条河流。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及其附近的峰林断崖峭壁上,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遗迹——岩画。这些发现岩画的山被群众称为“画山”,因“画”与“花”音相近,故讹为“花山”。又有称为“仙人山”“人影山”“仙岩”“鬼影山”“红山”等名称的,也都与古代岩画有关。迄今为止,在左江流域已经发现岩画地点80余处,如此丰富的古代岩画,堪称广西古代岩画之渊薮,学术界通称之为“左江岩画”或“左江岩画群”。
目前有关广西古代岩画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宋初李石《续博物志》。清嘉庆(《广西通志》、光绪版《宁明州志》对此亦有简略的记述。对左江岩画真正的调查和研究则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元月,广西博物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派出擘业人员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调查,并作出记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宁明花山岩画,也是第一次对左江流域古代岩画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因为设备不完备,此次考察比较粗略。
1956年9月23日至10月1日,广西民族、考古、民族、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员以及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组成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宁明县明江流域两岸古代岩画进行专门调查,除宁明花山岩画外,还发现了珠山、龙峡、高山、红山等4个岩画地点以及崇左、龙津(今龙州)的3个岩画地点。并在宁明花山脚下、珠山等岩画所在地附近的岩洞中,发现和采集了有肩石斧、骨针、网坠、绳纹陶片、铜斧、贝壳装饰品等文化遗物。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对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于10月5日将调查临摹的图像以及所得文化遗物在省政协礼堂进行了展出。同时邀请各界人士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报告会,由调查组主持人、中央民族学院杨成志教授作了报告。杨成志教授汇报了明江流域古代岩画调查的经过及此次岩画的发现情况,介绍了各岩画地点,尤其是宁明花山的现状以及有关岩画的传说、故事。他认为,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大约有一千年到二千年的历史。这些画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壮族古代的文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
此后,中央文化部、广西博物馆、广西文联等单位又先后派人街往左江、明江流域进行调查,摄影、临摹,并在左江沿岸发现了龙州县棉江花山和崇左市驮角山个岩画地点。
1962年7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质学、文学、美术等学科工作者在内的花山岩壁画考察团。考察团经宁明县明江,从龙州县卜金进入左江,沿江顺流考察了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市、县境内左江两岸的沿江岩壁,考察至8月中旬结束,历时15大,行程约200公里。在左江沿岸新发现了龙州县沉香角、楼梯岩等43个岩画地点,并作了相关调查,访问群众40余人,召开座谈会8次,记录了许多关于左江岩域的民间传说,临摹了岩画图像28幅,并将考察研究的成果汇编成(《花山岩壁画资料集》一书。书中汇集此次考察各岩画地点的简况、局部临摹图、有关花山岩画的传说故事,以及1956年以来发表在报刊上关于花山岩画介绍、研究的文章。
1963年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全区文物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南宁地区进行普查时,在崇左县驮芦公社那陶村附近丈四山、凭祥市北郊马鹿山再次发现古代岩画。之后的1980年,大新县文物管理所在该县思城乡发现画山岩画地点。
进入1980年代,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左江流域古代岩画的情况,以利于对岩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大规模的专题调查。1980年6月10口至7月5日,由广两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艺术、摄影专业人员(成员有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吴崇基、曾从运、王梦祥、魏桂宁、贾志光等)纰成左江岩画调查组,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专题凋查。凋查组沿陆路进入龙州、凭祥市,沿宁明至龙州公路,顺左江上游支流平而河两岸进行仔细的调查。当调查组行进在龙州与彬桥乡平吉村一江之隔的八角乡地界时,在江岸岩拱山的临江壁面上发现了古代岩画2处。一处在山之南端,画在高距山脚约40米的峭壁凹面上,因岩表剥蚀严重,仅能辨识人像2个;另一处在山的中部,高距公路地面仅8米余,有人像6个。岩拱山岩画人像举手蹲足,其造型、动态、装饰完全与左江流域岩画人像相似,显然与左江流域岩画同属一文化范畴。这是在左江支流平而河第一次发现古代岩画,这一新的发现无疑扩大了左江岩画的分布范围。对调查组来说,是令人振奋的喜讯,首战告捷,犬人地鼓舞了调查组成员的士气。
调查组经龙州到达凭祥,然后返宁明县,进入明江,沿明江进入左江,溯江而上达龙州,再沿江而下,经崇左、扶绥,期间转入大新县思城乡,沿平而河、明江、左江流域两岸以及江岸附近的一些石山地区进行了调查,辗转行程300多公里。调查工作得到了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火新等市、县文化部门及文物管理机构的支持和协助,每到一处,他们都派出工作人员参加调查工作,他们为调查组安排生活,联系群众提供岩画线索,带路引路,给调查组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调查组白天行进在沿江悬崖峭壁之间,有时还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一次在圆拱形的船篷顶上对岩画进行拍摄时,船身的颠簸把摄影器材抛落水中,组员们不得不跳进急流中打捞。在宁明花山前,组员还遭遇了长约2米的大蛇的袋击,所幸无人受伤。晚上,在狭小的船舱内,整理资料,挤在一起露宿,与月亮、星星为伴,如遇暴雨,倾盆人雨铺天盖地,船舱不足抵御,则人人狼狈不堪。艰苦的生活和辛勤的付出,终于有所收获。调查组小仪复查了原已发现的52处岩画,同时又发现了宁明县达佞山、龙州县崖拱山、宝剑山、大岸山、崇左市赫头山、驮目红山、扶绥县小银瓮头山、仁怀山、驮拉山、敢造山等10个岩画地点。此次考察,对每一处岩画地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从不同角度对岩画的全景及局部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临摹了大量的图像,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左江岩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初,根据扶绥县宣传部、文化局提供的线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再次派出由邱钟仑、陈远璋、党春宁组成的岩画调查组,前往扶绥县进行调查,在扶绥县发现了后底山等7处岩画。此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左江岩画调查组汇集1980年、1984年调查研究成果,于1984年发表了《巫术文化的遗迹——广西左江岩画剖析》,这是首篇对左江岩画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文章,并编著成《广西左江岩画》一书。对左江岩画的发现、调查,岩画地点的 情况,岩画的图像考释、岩画的分期、衍变、年代及族属、性质、内容、特色等作了全而的论述。
1985年4月26日,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博物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组成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先遣队,对左江岩画进行考察。队员们冒酷暑、忍饥渴、涉险滩、攀绝壁,先后考察了扶绥、崇左、宁明、凭祥、龙州、人新等县、市的岩画地点。8月,再赴天等县调查,并对自田东县城至隆安县小林乡的右江河段进行了普查。同年11月9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全国各地包括历史、民族、民俗、考古、宗教、美术、舞蹈、民间文学、化学、水文、地质、地貌、岩溶、碳素年代学等14个学科的80余位学者、专家组成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开始对左江岩画进行考察。考察团从宁明乘船下明江,经龙州县上金进人左江,顺流考察了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左江两岸的岩画地点,历时15天,行程200多公里。其后,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考察团的成果编著成(《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的考察与研究》,对左江岩画的年代与分期,族属、内容及其社会功能、艺术风格、作画技术、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199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遥感测绘。
1991年元月至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广西文物工作队(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地质环境进行了专题调查。其内容包括:收集宁明花山地区有关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1:10000地质、工程地质路线调查,查明岩画所在岩体周围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花山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岩画立面岩体工程地质测绘;采取岩块、钟乳行石帘及其他岩画覆盖物,进行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其物理、水理力学性质与热学性质试验;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对立壁边坡进行剖而有限元分析等。达到查明花山岩画所在岩体的地质背景条件及影响岩画长期保存的主要环境地质病害类型、成因及其影响程度的日的。其后,进行了各种实验及资料整理,提交了《广西花山岩画地质环境病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对宁明花山岩画所在区域的自然和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石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岩画环境地质病害(裂隙病害、溶蚀病害、风化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地质病害防治的基本对策。为花山岩画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10月~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和广西遥感测绘院合作,对宁明花山岩画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工作,历时3月,完成了对花山岩画的1:100、1:20数字正射影像、岩画立体景观影像的摄影测量工作。
历经半个世纪,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调查,已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凭祥、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大新等6个市、县发现了风格相同的岩画80余处,涉及范围300多公里。如今专家、学者对于左江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仍在继续,对于左江岩画的争论仍未结束,相信会有一天,左江岩画神秘的面纱会被完全揭开,左江岩画会显现出历史的真面目。
目前有关广西古代岩画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宋初李石《续博物志》。清嘉庆(《广西通志》、光绪版《宁明州志》对此亦有简略的记述。对左江岩画真正的调查和研究则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元月,广西博物馆(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派出擘业人员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调查,并作出记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宁明花山岩画,也是第一次对左江流域古代岩画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因为设备不完备,此次考察比较粗略。
1956年9月23日至10月1日,广西民族、考古、民族、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员以及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组成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对宁明县明江流域两岸古代岩画进行专门调查,除宁明花山岩画外,还发现了珠山、龙峡、高山、红山等4个岩画地点以及崇左、龙津(今龙州)的3个岩画地点。并在宁明花山脚下、珠山等岩画所在地附近的岩洞中,发现和采集了有肩石斧、骨针、网坠、绳纹陶片、铜斧、贝壳装饰品等文化遗物。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对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于10月5日将调查临摹的图像以及所得文化遗物在省政协礼堂进行了展出。同时邀请各界人士举行了一次小型的报告会,由调查组主持人、中央民族学院杨成志教授作了报告。杨成志教授汇报了明江流域古代岩画调查的经过及此次岩画的发现情况,介绍了各岩画地点,尤其是宁明花山的现状以及有关岩画的传说、故事。他认为,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大约有一千年到二千年的历史。这些画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壮族古代的文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
此后,中央文化部、广西博物馆、广西文联等单位又先后派人街往左江、明江流域进行调查,摄影、临摹,并在左江沿岸发现了龙州县棉江花山和崇左市驮角山个岩画地点。
1962年7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质学、文学、美术等学科工作者在内的花山岩壁画考察团。考察团经宁明县明江,从龙州县卜金进入左江,沿江顺流考察了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市、县境内左江两岸的沿江岩壁,考察至8月中旬结束,历时15大,行程约200公里。在左江沿岸新发现了龙州县沉香角、楼梯岩等43个岩画地点,并作了相关调查,访问群众40余人,召开座谈会8次,记录了许多关于左江岩域的民间传说,临摹了岩画图像28幅,并将考察研究的成果汇编成(《花山岩壁画资料集》一书。书中汇集此次考察各岩画地点的简况、局部临摹图、有关花山岩画的传说故事,以及1956年以来发表在报刊上关于花山岩画介绍、研究的文章。
1963年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全区文物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南宁地区进行普查时,在崇左县驮芦公社那陶村附近丈四山、凭祥市北郊马鹿山再次发现古代岩画。之后的1980年,大新县文物管理所在该县思城乡发现画山岩画地点。
进入1980年代,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左江流域古代岩画的情况,以利于对岩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大规模的专题调查。1980年6月10口至7月5日,由广两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艺术、摄影专业人员(成员有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吴崇基、曾从运、王梦祥、魏桂宁、贾志光等)纰成左江岩画调查组,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专题凋查。凋查组沿陆路进入龙州、凭祥市,沿宁明至龙州公路,顺左江上游支流平而河两岸进行仔细的调查。当调查组行进在龙州与彬桥乡平吉村一江之隔的八角乡地界时,在江岸岩拱山的临江壁面上发现了古代岩画2处。一处在山之南端,画在高距山脚约40米的峭壁凹面上,因岩表剥蚀严重,仅能辨识人像2个;另一处在山的中部,高距公路地面仅8米余,有人像6个。岩拱山岩画人像举手蹲足,其造型、动态、装饰完全与左江流域岩画人像相似,显然与左江流域岩画同属一文化范畴。这是在左江支流平而河第一次发现古代岩画,这一新的发现无疑扩大了左江岩画的分布范围。对调查组来说,是令人振奋的喜讯,首战告捷,犬人地鼓舞了调查组成员的士气。
调查组经龙州到达凭祥,然后返宁明县,进入明江,沿明江进入左江,溯江而上达龙州,再沿江而下,经崇左、扶绥,期间转入大新县思城乡,沿平而河、明江、左江流域两岸以及江岸附近的一些石山地区进行了调查,辗转行程300多公里。调查工作得到了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火新等市、县文化部门及文物管理机构的支持和协助,每到一处,他们都派出工作人员参加调查工作,他们为调查组安排生活,联系群众提供岩画线索,带路引路,给调查组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调查组白天行进在沿江悬崖峭壁之间,有时还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一次在圆拱形的船篷顶上对岩画进行拍摄时,船身的颠簸把摄影器材抛落水中,组员们不得不跳进急流中打捞。在宁明花山前,组员还遭遇了长约2米的大蛇的袋击,所幸无人受伤。晚上,在狭小的船舱内,整理资料,挤在一起露宿,与月亮、星星为伴,如遇暴雨,倾盆人雨铺天盖地,船舱不足抵御,则人人狼狈不堪。艰苦的生活和辛勤的付出,终于有所收获。调查组小仪复查了原已发现的52处岩画,同时又发现了宁明县达佞山、龙州县崖拱山、宝剑山、大岸山、崇左市赫头山、驮目红山、扶绥县小银瓮头山、仁怀山、驮拉山、敢造山等10个岩画地点。此次考察,对每一处岩画地点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从不同角度对岩画的全景及局部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临摹了大量的图像,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左江岩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初,根据扶绥县宣传部、文化局提供的线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再次派出由邱钟仑、陈远璋、党春宁组成的岩画调查组,前往扶绥县进行调查,在扶绥县发现了后底山等7处岩画。此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左江岩画调查组汇集1980年、1984年调查研究成果,于1984年发表了《巫术文化的遗迹——广西左江岩画剖析》,这是首篇对左江岩画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文章,并编著成《广西左江岩画》一书。对左江岩画的发现、调查,岩画地点的 情况,岩画的图像考释、岩画的分期、衍变、年代及族属、性质、内容、特色等作了全而的论述。
1985年4月26日,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博物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组成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先遣队,对左江岩画进行考察。队员们冒酷暑、忍饥渴、涉险滩、攀绝壁,先后考察了扶绥、崇左、宁明、凭祥、龙州、人新等县、市的岩画地点。8月,再赴天等县调查,并对自田东县城至隆安县小林乡的右江河段进行了普查。同年11月9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全国各地包括历史、民族、民俗、考古、宗教、美术、舞蹈、民间文学、化学、水文、地质、地貌、岩溶、碳素年代学等14个学科的80余位学者、专家组成的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开始对左江岩画进行考察。考察团从宁明乘船下明江,经龙州县上金进人左江,顺流考察了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左江两岸的岩画地点,历时15天,行程200多公里。其后,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考察团的成果编著成(《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的考察与研究》,对左江岩画的年代与分期,族属、内容及其社会功能、艺术风格、作画技术、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199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院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遥感测绘。
1991年元月至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广西文物工作队(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地质环境进行了专题调查。其内容包括:收集宁明花山地区有关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1:10000地质、工程地质路线调查,查明岩画所在岩体周围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花山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岩画立面岩体工程地质测绘;采取岩块、钟乳行石帘及其他岩画覆盖物,进行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其物理、水理力学性质与热学性质试验;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对立壁边坡进行剖而有限元分析等。达到查明花山岩画所在岩体的地质背景条件及影响岩画长期保存的主要环境地质病害类型、成因及其影响程度的日的。其后,进行了各种实验及资料整理,提交了《广西花山岩画地质环境病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对宁明花山岩画所在区域的自然和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石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岩画环境地质病害(裂隙病害、溶蚀病害、风化病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地质病害防治的基本对策。为花山岩画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4年10月~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和广西遥感测绘院合作,对宁明花山岩画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工作,历时3月,完成了对花山岩画的1:100、1:20数字正射影像、岩画立体景观影像的摄影测量工作。
历经半个世纪,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调查,已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凭祥、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大新等6个市、县发现了风格相同的岩画80余处,涉及范围300多公里。如今专家、学者对于左江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仍在继续,对于左江岩画的争论仍未结束,相信会有一天,左江岩画神秘的面纱会被完全揭开,左江岩画会显现出历史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