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口语交际等能力,以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学生要获得这些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靠教师的“教”,不能靠考试的“逼”,不能靠每个学生仅凭毅力去自觉地争取拥有。我认为,应该凭借学生和与之相关的各个因素,如教师、同学、课本、书籍、生活等之间的多元性、立体式的积极对话来实现。
1 与肢体语言对话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递中,说一句话只表达了要表达内容的7%,声音占38%,剩下的55%是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动作等。由此可知,肢体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项利器。经过课堂的实践,我充分肯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在与伙伴进行肢体语言的对话中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它同样是十分有效的。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后,我以迎客松为突破口,引导孩子走进课文,去领略迎客松的奇特。我让孩子们说说“迎客松到底是怎样欢迎来客的”,让学生互相伸出手臂做做看,再对照插图想像一下: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伸出的手臂?学生一个个伸出手臂,你打量着我,我打量着你,自觉地调整着手臂的高度。当我让学生起来表演,让其他学生说说:他的手臂是那好客的迎客松吗?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说:“他的手臂不够倾斜,书上说是‘斜伸’出去,这样迎客松就好像是一位姿态优美的迎宾小姐。瞧,书上迎客松的姿态就是这样的优美。”我给了他喷啧的赞叹。有的学生说:“他的手臂还可以伸得长一点儿,因为书上有‘热情地欢迎’这个词组,手臂伸长了,更能表现出迎客松是黄山的主人,充满了好客的情怀。”有的学生说:“我们的手臂可以再用点儿力。书上的‘饱经风霜’、‘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等,都在告诉我们迎客松是一位精神抖擞的黄山主人,它是面对风雨的侵袭而不屈不挠的。”……在肢体语言和文本的碰撞中,学生对迎客松的姿态有了深入的研读,不仅知其形,而且知其质。对于迎客松不再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丽是多了一汾敬佩之情。课堂成了孩子们表演和情感抒发的练兵场,更是他们不断提高研读素质的阶梯。
2 与文本语言对话
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带着个性化的体验走人课文,用心灵去倾听文字传达的丰富内涵,达到与文本相通、情感共鸣,那么学生就是真正地理解了文本、读透了文本,这便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美好的境界之一。
在学完描写迎客松的姿态的句子后,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迎客松的地位。原文是这样说的:如今这棵迎客松以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文本中简简单单这样一句话,里面韵意味却是深长的。怎样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体会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作者写这句话是对迎客松的高度赞美呀!谁能够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赞一赞这棵了不起的奇松?”学生举起了小手,用平淡的语气读了这句话。我乘势追问,你想赞美奇松什么呀?学生自信地回答说:“是他的热情。”“既然是热情的,声音也该是热情的,你再来读一读好吗?”学生又一次读,这次的朗读比前一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热情中带上了激动。“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呀!对,这就是热情的迎客松,这就是三松的标志性的热情表情!怪不得作者会说它是黄山松的代表了。你还想怎么读?赞美迎客松什么?”学生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了。有的说:“我想用坚定的语气读,赞美迎客松不屈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巍巍黄山的象征。”我及时表扬道:“你真会读书!”还有的孩子说:“我还想带着敬佩的语气读,敬佩它孤立山头却充满热情,饱经风霜却依然青翠。”短短一句话,理解得如此精彩。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户,以文本为扩散点,让读者和文本碰撞、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多元化的审美情趣。注意寻找!学生中不同的声音,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孩子与文本间真诚而义深刻的对话,达到学习的目的。
3 与伙伴对话
理想的语文学习不应是闷头自学,而应是一群人共同商量,思维在这种“共同”的活动中不断地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个人的力量、见解毕竟只能代表个性,这个性的东西是否是合适的,需要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检验。在这种与伙伴的对话中,学生可以借鉴别人的看法,可以反思自己的见解,可以坚定自己的见解。
在引领学生学习完“迎客松”的段落后,我就让孩子们运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读课文——做动作——说感受,在小组内与伙伴进行学习。布置完任务,孩子们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有序地进行学习了。“集体智慧”真正体现在了这儿。孩子们在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的时候,真是各尽所长。我们知道,学生说、读、演的能力各有所长,有的学生能感受、能说,但读得不够理想。小伙伴就自觉地补充朗读;有的学生会读、会说,但不善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小伙伴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学生会表演、会读,但是感受得不够深刻,伙伴能很好地进行补充。在朗读学习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有所长;有的学生有条件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但缺乏组织材料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善于组材,可没有条件获取更多消息。这样,通过伙伴间的有序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学得实在,学得真实。
另外,与伙伴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能内化为学生一种良好的品质。有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资料,当他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他也愿意去帮助别人,学会了友善他人。有些学生在小组人员意见发生分歧时,也许固执己见,但他们会发现,这会阻碍合作学习的进程,于是他们学会了包涵、宽容。正因为这样,在最后的汇报中,孩子的感受、表演仿佛已经是一段经过精心彩排的舞台剧了,有声、有情、有视觉冲击。黄山奇松的神奇被感受得淋漓尽致!
4 与生活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需要”这四字细细品味来,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是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的。既然要为实际生活服务,那肯定在学时就得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从你们闪耀着兴奋光芒的双眼中已经读懂了你们很想去黄山亲自看看黄山奇松的神奇了,但由于路途比较遥远,老师猜想你们的父母是不会轻易答应的。那怎样让爸爸妈妈心甘情愿地陪你去呢?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三大名松,谁介绍得好今年暑假就能去黄山了哦。帮人帮到底吧,今天老师就来扮一回你的妈妈。让你来练习一回,回家就更有把握了。练习时间三分钟。特别友情提醒:在介绍的时候,运用书上语句的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此话题的抛出,使学生的兴奋劲儿达到了极点。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旅游是很多学生的梦想,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投入到了练习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了三大名松那独特的姿态,我俨然一副慈母样站在屏幕前。一只只跃跃欲试的小手向我召唤着,是那么地热情,又充满信心。此时,我为自己的这一设计暗暗自喜。学生一个个像模像样,把学到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认识再表达出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在这兴奋的环节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不仅是文本语言的运用这个基本功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文的工具性——为生活服务也得到了升华。在这一环节中,生活和课堂达到了真正的链接,正因为想要去黄山看奇松是孩子们的心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实。课文与生活的链接,学生变得有话可说了,变得愿意交际了。在这样一种主动、热情的交际中,课文被越读内涵越丰富了。
学生在与肢体、文本、伙伴、生活的对话中,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了更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有了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有了更高效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实现对话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肢体语言、文本资源、学习伙伴、现实生活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多元的对话中越发显得丰厚!
1 与肢体语言对话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递中,说一句话只表达了要表达内容的7%,声音占38%,剩下的55%是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动作等。由此可知,肢体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项利器。经过课堂的实践,我充分肯定了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在与伙伴进行肢体语言的对话中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它同样是十分有效的。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后,我以迎客松为突破口,引导孩子走进课文,去领略迎客松的奇特。我让孩子们说说“迎客松到底是怎样欢迎来客的”,让学生互相伸出手臂做做看,再对照插图想像一下: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伸出的手臂?学生一个个伸出手臂,你打量着我,我打量着你,自觉地调整着手臂的高度。当我让学生起来表演,让其他学生说说:他的手臂是那好客的迎客松吗?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说:“他的手臂不够倾斜,书上说是‘斜伸’出去,这样迎客松就好像是一位姿态优美的迎宾小姐。瞧,书上迎客松的姿态就是这样的优美。”我给了他喷啧的赞叹。有的学生说:“他的手臂还可以伸得长一点儿,因为书上有‘热情地欢迎’这个词组,手臂伸长了,更能表现出迎客松是黄山的主人,充满了好客的情怀。”有的学生说:“我们的手臂可以再用点儿力。书上的‘饱经风霜’、‘枝干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等,都在告诉我们迎客松是一位精神抖擞的黄山主人,它是面对风雨的侵袭而不屈不挠的。”……在肢体语言和文本的碰撞中,学生对迎客松的姿态有了深入的研读,不仅知其形,而且知其质。对于迎客松不再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丽是多了一汾敬佩之情。课堂成了孩子们表演和情感抒发的练兵场,更是他们不断提高研读素质的阶梯。
2 与文本语言对话
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带着个性化的体验走人课文,用心灵去倾听文字传达的丰富内涵,达到与文本相通、情感共鸣,那么学生就是真正地理解了文本、读透了文本,这便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美好的境界之一。
在学完描写迎客松的姿态的句子后,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迎客松的地位。原文是这样说的:如今这棵迎客松以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文本中简简单单这样一句话,里面韵意味却是深长的。怎样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体会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作者写这句话是对迎客松的高度赞美呀!谁能够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赞一赞这棵了不起的奇松?”学生举起了小手,用平淡的语气读了这句话。我乘势追问,你想赞美奇松什么呀?学生自信地回答说:“是他的热情。”“既然是热情的,声音也该是热情的,你再来读一读好吗?”学生又一次读,这次的朗读比前一次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热情中带上了激动。“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呀!对,这就是热情的迎客松,这就是三松的标志性的热情表情!怪不得作者会说它是黄山松的代表了。你还想怎么读?赞美迎客松什么?”学生的热情又一次被点燃了。有的说:“我想用坚定的语气读,赞美迎客松不屈的品质,这种品质也是巍巍黄山的象征。”我及时表扬道:“你真会读书!”还有的孩子说:“我还想带着敬佩的语气读,敬佩它孤立山头却充满热情,饱经风霜却依然青翠。”短短一句话,理解得如此精彩。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窗户,以文本为扩散点,让读者和文本碰撞、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多元化的审美情趣。注意寻找!学生中不同的声音,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孩子与文本间真诚而义深刻的对话,达到学习的目的。
3 与伙伴对话
理想的语文学习不应是闷头自学,而应是一群人共同商量,思维在这种“共同”的活动中不断地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个人的力量、见解毕竟只能代表个性,这个性的东西是否是合适的,需要通过合作学习,互相检验。在这种与伙伴的对话中,学生可以借鉴别人的看法,可以反思自己的见解,可以坚定自己的见解。
在引领学生学习完“迎客松”的段落后,我就让孩子们运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读课文——做动作——说感受,在小组内与伙伴进行学习。布置完任务,孩子们就在小组长的带领之下有序地进行学习了。“集体智慧”真正体现在了这儿。孩子们在学习陪客松和送客松的时候,真是各尽所长。我们知道,学生说、读、演的能力各有所长,有的学生能感受、能说,但读得不够理想。小伙伴就自觉地补充朗读;有的学生会读、会说,但不善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小伙伴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学生会表演、会读,但是感受得不够深刻,伙伴能很好地进行补充。在朗读学习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有所长;有的学生有条件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但缺乏组织材料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善于组材,可没有条件获取更多消息。这样,通过伙伴间的有序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学得实在,学得真实。
另外,与伙伴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还能内化为学生一种良好的品质。有的学生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资料,当他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他也愿意去帮助别人,学会了友善他人。有些学生在小组人员意见发生分歧时,也许固执己见,但他们会发现,这会阻碍合作学习的进程,于是他们学会了包涵、宽容。正因为这样,在最后的汇报中,孩子的感受、表演仿佛已经是一段经过精心彩排的舞台剧了,有声、有情、有视觉冲击。黄山奇松的神奇被感受得淋漓尽致!
4 与生活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实际需要”这四字细细品味来,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是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的。既然要为实际生活服务,那肯定在学时就得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从你们闪耀着兴奋光芒的双眼中已经读懂了你们很想去黄山亲自看看黄山奇松的神奇了,但由于路途比较遥远,老师猜想你们的父母是不会轻易答应的。那怎样让爸爸妈妈心甘情愿地陪你去呢?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三大名松,谁介绍得好今年暑假就能去黄山了哦。帮人帮到底吧,今天老师就来扮一回你的妈妈。让你来练习一回,回家就更有把握了。练习时间三分钟。特别友情提醒:在介绍的时候,运用书上语句的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此话题的抛出,使学生的兴奋劲儿达到了极点。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旅游是很多学生的梦想,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投入到了练习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了三大名松那独特的姿态,我俨然一副慈母样站在屏幕前。一只只跃跃欲试的小手向我召唤着,是那么地热情,又充满信心。此时,我为自己的这一设计暗暗自喜。学生一个个像模像样,把学到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认识再表达出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在这兴奋的环节中水到渠成地实现了。
不仅是文本语言的运用这个基本功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文的工具性——为生活服务也得到了升华。在这一环节中,生活和课堂达到了真正的链接,正因为想要去黄山看奇松是孩子们的心声,这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实。课文与生活的链接,学生变得有话可说了,变得愿意交际了。在这样一种主动、热情的交际中,课文被越读内涵越丰富了。
学生在与肢体、文本、伙伴、生活的对话中,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了更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有了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有了更高效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实现对话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肢体语言、文本资源、学习伙伴、现实生活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多元的对话中越发显得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