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地质勘察;影响
在工程勘察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时有发生。
1、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估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主要考虑以下内容:(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2)工程勘查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3)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2、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 1)容水性
岩土的容水性是指岩土所能容纳一定水量的能力。容水性用容水度来表示,容水度是指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可表示为岩土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2)持水性
岩土的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细力,能够保持一定液态水的能力。常用持水度来表示,持水度是指受重力作用时岩土仍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3)给水性
岩土的给水性指岩土中保持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数量水的能力,用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指岩土给出的水量与岩土体积之比值。给水度在数值上等于容水度减去持水度。指岩土能使水下渗、通过的性能。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空隙的大小和多少决定着岩土透水性的好坏,但两者的影响并不相等,空隙大小经常起主要作用。透水层 指 可以透水,渗透系数较大的地层,但(目前)不一定含水。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好,则万物得以滋养,物产丰富,一方百姓也能得以安居乐业。现阶段,我国地下水超采现状严重、水质不佳,地下水治理迫在眉睫。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超采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漏斗,它带来的影响却可以看到,显而易见的就是地下水水位越來越低。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建筑物开裂、倾斜,埋下安全隐患,甚至改变自然景观,而且加重了城市防洪、防潮、排涝的负担。
在工程勘察中要注意调查了解地下水位条件及其升降变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变化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是区域性。渐变的。而且变幅较小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为升降变化的幅度往往大于天然变化所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更为严重。(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响;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
3.2治理方案
首先是科学开采利用。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其次是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要紧紧扭住关键点和着力点,重点在“节、引、蓄、调、管”五个方面下工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施节水优先战略,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科技含量;引用外地水,用外调水逐步替代本地区地下水灌溉等;加快实施蓄水工程,构建布局合理水网体系;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坚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探索走出一条节水压采稳粮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之路;从严管控取用地下水,在地下水禁采区,除应急供水外一律不得新打机井,在地下水限采区,除更新生活用水机井外不得新打机井,对非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总结:
岩土工程问题中,地下水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准确合理地查明地下水位,不仅使资料的可靠程度更高,而且可更好地用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以消除下水对岩工程的危害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极大的推动用。
参考文献:
[1]徐珊闫,杨鉴;高喜.综论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6年21期.
[2]贾姗姗.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09期.
[3]马汗颜,谭琳,翟云阔,等.探究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产生的具体危害[J].内江科技,2015年08期.
[4]周营道.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35期.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地质勘察;影响
在工程勘察中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地下水引起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时有发生。
1、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估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主要考虑以下内容:(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2)工程勘查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3)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2、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时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
( 1)容水性
岩土的容水性是指岩土所能容纳一定水量的能力。容水性用容水度来表示,容水度是指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可表示为岩土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2)持水性
岩土的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细力,能够保持一定液态水的能力。常用持水度来表示,持水度是指受重力作用时岩土仍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3)给水性
岩土的给水性指岩土中保持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流出一定数量水的能力,用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指岩土给出的水量与岩土体积之比值。给水度在数值上等于容水度减去持水度。指岩土能使水下渗、通过的性能。通常用渗透系数表示。空隙的大小和多少决定着岩土透水性的好坏,但两者的影响并不相等,空隙大小经常起主要作用。透水层 指 可以透水,渗透系数较大的地层,但(目前)不一定含水。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好,则万物得以滋养,物产丰富,一方百姓也能得以安居乐业。现阶段,我国地下水超采现状严重、水质不佳,地下水治理迫在眉睫。
3.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超采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漏斗,它带来的影响却可以看到,显而易见的就是地下水水位越來越低。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塌陷,建筑物开裂、倾斜,埋下安全隐患,甚至改变自然景观,而且加重了城市防洪、防潮、排涝的负担。
在工程勘察中要注意调查了解地下水位条件及其升降变化。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变化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天然变化是区域性。渐变的。而且变幅较小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为升降变化的幅度往往大于天然变化所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更为严重。(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如下影响;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
3.2治理方案
首先是科学开采利用。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其次是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要紧紧扭住关键点和着力点,重点在“节、引、蓄、调、管”五个方面下工夫。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施节水优先战略,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科技含量;引用外地水,用外调水逐步替代本地区地下水灌溉等;加快实施蓄水工程,构建布局合理水网体系;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坚持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探索走出一条节水压采稳粮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之路;从严管控取用地下水,在地下水禁采区,除应急供水外一律不得新打机井,在地下水限采区,除更新生活用水机井外不得新打机井,对非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总结:
岩土工程问题中,地下水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准确合理地查明地下水位,不仅使资料的可靠程度更高,而且可更好地用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以消除下水对岩工程的危害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极大的推动用。
参考文献:
[1]徐珊闫,杨鉴;高喜.综论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科技展望,2016年21期.
[2]贾姗姗.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09期.
[3]马汗颜,谭琳,翟云阔,等.探究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产生的具体危害[J].内江科技,2015年08期.
[4]周营道.工程地质中水文地质勘察情况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