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清时期,中国透视画技术的理论构建主要源于唐宋、元及之前的一些时期,郭熙的 “三远法”宋朝的“界画”以及后来的传教士对中国透视画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清时期当时宫廷画家对透视技术也做了很大的研究,以及郎世宁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画家对中国透视画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清代学者年希尧和他的《视学》做了系统的分析,并且阐明了中国透视画技术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清;中国绘画;中国画透视技术
一、明清时期中国透视画技术的理论构建
中国画师及当时的工匠们对西方绘画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开始只停留在一般的使用上,只有了一点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年希尧在传教士郎世宁德帮助下完成了《视学》一书,并且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是一本专门介绍透视画法技术,同时这本书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透视画技法理论的形成。年希尧是清代的学者,雍正七年,郎世宁帮助当时任淮关监督的年希尧撰写《视学》一书,在撰写和学习过程中的时候,年希尧不仅学会了研究西方透视画技术,而且还把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术进行了比较,而且加以结合,他认为此书“切要著名”,只是他认为书中图形少,理论不够深入,就以此书为蓝本,“悉此为图”,于1729年写成《视学》,之后他跟郎世宁还继续研究,不断修正。
《视学》是中国第一步有关于透视画法技术的理论研究,也是年希尧悉心研究几十年的科学成果。它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画法几何学的论著,他在文章中说,它得到郎世宁的传授“以定点引线之法”,此种方法“能尽物类之变态,一得定位,则蝉联而生,虽毫忽分秒,不能互置”,这些都是透视法技术,在当时成为“线法”,以这种方法绘制的图画则称为“线画法”郎世宁把透视画法技术传给类年希尧,并且帮助他完成了《视学》这本著作,同时也说明郎世宁本来自己就对透视画技术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在清代创作类很多关于透视画技术的作品,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视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介绍了透视学中的基本一些问题,包含类技术方面的量点法和截距法;透视方面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视平线位置方面的仰望透视法,以及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的处理等。在图列方面,年希尧对一般立体图形均采用二视图表示尺寸及形状,再作底面次透视图,决定各特征点之高,最后才把整体透视图画出来。这本书中延续的很多术语,到现在都还被一直沿用,如“地平线”“视平线”等等。年希尧不仅仅局限于《视学》这本书的研究,其著作还有《测算刀圭》三卷、《面体比例便览》一卷、《对数广运》一卷等等。总之年希尧和郎世宁对明清时期中国画技术理论的构建作了很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二、明清时期透视画技术的普及推广
透视绘画理论的构建为一些文人士大夫创作增添了很多光彩,并且为民间绘画增添了新的绘画技术。在这一时期,透视绘画技术由传教士在宫廷教授和民间一些画师的学习,对明清时期的透视绘画技术的推广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绘画透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主要是通过宫廷画院来得以传播,因为宫廷绘画自两宋时期就也成立,一直延续到清代都还存在,宫廷画院就承担起这一份责任,他们在通过召集一些民间画师在进行学习,以此來得到传播。而宫廷画院里面不单单只有绘画艺术理论的传播,还有很多技艺方面的东西,每一个小枝都成立一个机构,画院各方面机构的成立,分工明确都有利于当时透视画技术的传播,在加上有很多人对西方传来的东西的一些好奇,所以各方面的因素都促进了他的普及推广。
在清代康熙还专为研究西方科学技术设置了地方,它本人还亲自主持和编撰了《数理精蕴》,这本书也是对西方知识总结的一本百科全书,它里面也包含了中国传统算术的精华,都促进了这一理论著作的发展。
由于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西方透视画作品的广泛传播。早在明代,“传教士在西方绘画作品传入方面就建立了中国南方通商口岸最早的西画传播机构,造就了中国最早的西方传教士家以及引进的西方透视绘画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广泛移植和传播。”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方面讲究的是散点透视,而西画的进入讲究的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在这两者之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二者之间需要一个相互融合的契机。在这个时候焦秉贞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和实践,把透视画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国画创作当中,它曾在宋楼俦《耕织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透视画法技术,创作了多幅《御制耕织图》,其后经过大量镂刻,大量流传明间,以此透视画技法得到大量普及。郎世宁的画大量表现了透视画技法,也影响深远。
结语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也走到了一定的高度,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运用“散点式构图法”来表现畫面的空间感,也就是他们运用分层布局和分段排列的方法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物体的前后关系,画面开阔而不拘泥于自然,因为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传神”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由传教士带来的透视画技术更加注重写实,使画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因它的传入给人带来了新鲜感,也引起类很多人的关注。由于传教士的进入带来很多作品,许多文人士大夫被其视觉冲击力所吸引,很多人就开始慢慢接受其技术,并因此产生一大批画家,也透视画技术和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如郎世宁、焦秉贞、冷牧等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年希尧的《视学》一书更标志着中国透视画法技术的理论形成,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3]王小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
[4]梁江.院体画与清代美术思潮[J].美术史论,1986.
[5]袁宝林.《潜变中的中国绘画》[J].美术研究,1995.
作者简介
彭镜(1993.2-),男,汉,出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现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16级研究生,攻读国画专业。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明清;中国绘画;中国画透视技术
一、明清时期中国透视画技术的理论构建
中国画师及当时的工匠们对西方绘画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开始只停留在一般的使用上,只有了一点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在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年希尧在传教士郎世宁德帮助下完成了《视学》一书,并且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是一本专门介绍透视画法技术,同时这本书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透视画技法理论的形成。年希尧是清代的学者,雍正七年,郎世宁帮助当时任淮关监督的年希尧撰写《视学》一书,在撰写和学习过程中的时候,年希尧不仅学会了研究西方透视画技术,而且还把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术进行了比较,而且加以结合,他认为此书“切要著名”,只是他认为书中图形少,理论不够深入,就以此书为蓝本,“悉此为图”,于1729年写成《视学》,之后他跟郎世宁还继续研究,不断修正。
《视学》是中国第一步有关于透视画法技术的理论研究,也是年希尧悉心研究几十年的科学成果。它是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画法几何学的论著,他在文章中说,它得到郎世宁的传授“以定点引线之法”,此种方法“能尽物类之变态,一得定位,则蝉联而生,虽毫忽分秒,不能互置”,这些都是透视法技术,在当时成为“线法”,以这种方法绘制的图画则称为“线画法”郎世宁把透视画法技术传给类年希尧,并且帮助他完成了《视学》这本著作,同时也说明郎世宁本来自己就对透视画技术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在清代创作类很多关于透视画技术的作品,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西方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视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介绍了透视学中的基本一些问题,包含类技术方面的量点法和截距法;透视方面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视平线位置方面的仰望透视法,以及轴测图上中心光源阴影的处理等。在图列方面,年希尧对一般立体图形均采用二视图表示尺寸及形状,再作底面次透视图,决定各特征点之高,最后才把整体透视图画出来。这本书中延续的很多术语,到现在都还被一直沿用,如“地平线”“视平线”等等。年希尧不仅仅局限于《视学》这本书的研究,其著作还有《测算刀圭》三卷、《面体比例便览》一卷、《对数广运》一卷等等。总之年希尧和郎世宁对明清时期中国画技术理论的构建作了很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二、明清时期透视画技术的普及推广
透视绘画理论的构建为一些文人士大夫创作增添了很多光彩,并且为民间绘画增添了新的绘画技术。在这一时期,透视绘画技术由传教士在宫廷教授和民间一些画师的学习,对明清时期的透视绘画技术的推广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明清时期中国绘画透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主要是通过宫廷画院来得以传播,因为宫廷绘画自两宋时期就也成立,一直延续到清代都还存在,宫廷画院就承担起这一份责任,他们在通过召集一些民间画师在进行学习,以此來得到传播。而宫廷画院里面不单单只有绘画艺术理论的传播,还有很多技艺方面的东西,每一个小枝都成立一个机构,画院各方面机构的成立,分工明确都有利于当时透视画技术的传播,在加上有很多人对西方传来的东西的一些好奇,所以各方面的因素都促进了他的普及推广。
在清代康熙还专为研究西方科学技术设置了地方,它本人还亲自主持和编撰了《数理精蕴》,这本书也是对西方知识总结的一本百科全书,它里面也包含了中国传统算术的精华,都促进了这一理论著作的发展。
由于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西方透视画作品的广泛传播。早在明代,“传教士在西方绘画作品传入方面就建立了中国南方通商口岸最早的西画传播机构,造就了中国最早的西方传教士家以及引进的西方透视绘画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广泛移植和传播。”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方面讲究的是散点透视,而西画的进入讲究的是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在这两者之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二者之间需要一个相互融合的契机。在这个时候焦秉贞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和实践,把透视画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国画创作当中,它曾在宋楼俦《耕织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透视画法技术,创作了多幅《御制耕织图》,其后经过大量镂刻,大量流传明间,以此透视画技法得到大量普及。郎世宁的画大量表现了透视画技法,也影响深远。
结语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也走到了一定的高度,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运用“散点式构图法”来表现畫面的空间感,也就是他们运用分层布局和分段排列的方法表现画面的层次和物体的前后关系,画面开阔而不拘泥于自然,因为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更注重“写意”“传神”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由传教士带来的透视画技术更加注重写实,使画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因它的传入给人带来了新鲜感,也引起类很多人的关注。由于传教士的进入带来很多作品,许多文人士大夫被其视觉冲击力所吸引,很多人就开始慢慢接受其技术,并因此产生一大批画家,也透视画技术和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如郎世宁、焦秉贞、冷牧等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年希尧的《视学》一书更标志着中国透视画法技术的理论形成,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3]王小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
[4]梁江.院体画与清代美术思潮[J].美术史论,1986.
[5]袁宝林.《潜变中的中国绘画》[J].美术研究,1995.
作者简介
彭镜(1993.2-),男,汉,出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现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16级研究生,攻读国画专业。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