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的、开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活动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读、品、悟、写、交流、对话等形式亲近语言和文字。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已经严重走样,教学手段泛滥,仅局限于完成几个既定的程序或流程。语文教师应该把求真务实教语文当作自己的信仰,更有责任寻找回归到“真语文”教学状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真语文
一、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最首要的是要弄清症结所在,弄清是什么导致当前的语文课程严重走样了。
(一)教师缺乏深度解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
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了网络和教参,相当多的教师不会解读文本,更不会教书。一本教参包打天下。一味依赖教参会使教师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眼睛永远没有心走得远。倘若一个老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个体意识,没有了开阔的境界,缺失了睿智的思想,这样的课没有人听,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肯定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因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二)教师对文本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当
对于一篇课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当然心里最惦记的就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殊不知,“知识”,不能将其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其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倘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因缺乏细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自己对文本也是稀里糊涂,只关注表层,没有深入挖掘,对核心内容把握不当。这样的教师和韩愈斥责的只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彼童子之师”有何本质区别?缺乏文本开掘的课堂教学,也就不要责怪学生对其不够重视了。
(三)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课堂教学往往成为老师既定环节的表演,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被丢到了脑后。课堂教学有三个元素: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读、品、悟、写、交流、对话等形式亲近语言和文字,引导并组织学生围绕在问题、文本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而不应该隔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用既定的生硬的程序和流程,将设计好的知识转交给学生。这个探索不是重复前人积累的知识,而是重视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和探索,获得生命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
然而很多时候,因为没有思维的训练,没有智慧的挑战,课堂气氛因为浅易而变得沉重和压抑。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呆若木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死水一潭。课堂最终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一群毫无意义的看客。
(四)教师对教学重点的不清晰
没有弄清楚该教学生什么,不敢直面学生的问题。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但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提出?这个知识由谁来主导?这是很有讲究的。现在的尴尬是:学生不懂的,教师不敢讲,而且也不大会讲;学生懂的东西,教师却大讲特讲,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一知半解,眼高手低,最终却一无所获,还要美其名曰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延伸学生的生命状态,实质上是用所谓的人文性掩饰自己的形销骨立。
二、改善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诚然,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严重走样,教学手段泛滥,课堂已经不再是教育教学的阵地。然而作为语文人,教师应该把求真务实教语文当作自己的信仰,更有责任寻找回归到“真语文”教学状态。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语文观,懂得语文的真谛
陈日亮老师有本著作叫《我即语文》。在序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对书名如此诠释:“我”走了怎样一条“语文——人生之路”,“我”和“语文”有着怎样的关系?无独有偶,两个人历史认识一致:他们都认为以读书、写作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是一种“人生行为,生命行为”。强调的其实是语文与人一生健全发展的关系,通过语文活动达到的生命大境界。虽然刚刚行走在语文这条路上,尽管外界喧嚣繁华,然而笔者以两位学者为榜样,一直以教学生读书、写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读书和写作既是抵御一切压力和诱惑的精神支柱,更是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依托。课标中谈到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意图,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
(二)重心智体验,重质疑批判,培养真品格
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那么,規律如何生成?韩愈很早就说过:“文以载道。”“道”完全就在文本中,在语言和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中。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师生完整而真实的相遇和体验,没有真理重新发现的质疑和探索,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真正理想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人与知识的深刻共鸣,还要实现人与人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课堂,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复现,也要实现人的复活——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复活。这才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带领学生遨游书海,深度解读,咬文嚼字,品味感受。哪里还会为在繁华热闹之中孜孜以求、寻寻觅觅那些高尚的情感而发愁?那种为情感而情感,为态度和价值观所作的延伸,完全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是背离本真,迷失自我。解读出了这一层,笔者认为,学生思想上都会获得洗礼,境界上都会攀升提高。所以,教师从高一刚开始就要给学生渗透这样细读文本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写一点文字。静水深流,苦练三年,学生自然不会为高考中那几篇阅读而揪心,同时还养成静心阅读的好习惯,具备求真务实的真品格,可以说受益终身。
(三)热爱生活,热爱语文,钟情教育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书卷,止步于课堂,这半亩方塘就会成为无源之死水,不会有徘徊的天光和云影。当语文融入生活时,教学才会有更多真切的、鲜活的、灵动的光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自己读书的感悟、行走的思考、朋友的交流当成自己对语文的诠释。这样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即语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都可以把对生活的热爱转化成对语文的爱。作为语文教师,语文还成了点滴嘱托、倾心教育的阵地,随笔作文中几句不经意的鼓励或许就可以拯救一颗正在陨落的心灵。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还能说它是毫无生趣的一潭死水吗?所有的爱心、耐心、包容心、期望,就在真实的师生对话中流露转达,再也不需要那些违心的拓展延伸和花哨的表演。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我行我素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真语文
一、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老师最首要的是要弄清症结所在,弄清是什么导致当前的语文课程严重走样了。
(一)教师缺乏深度解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
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可以说,没有了网络和教参,相当多的教师不会解读文本,更不会教书。一本教参包打天下。一味依赖教参会使教师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眼睛永远没有心走得远。倘若一个老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个体意识,没有了开阔的境界,缺失了睿智的思想,这样的课没有人听,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肯定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因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二)教师对文本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当
对于一篇课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当然心里最惦记的就是教给学生一点知识。殊不知,“知识”,不能将其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而要视其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倘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因缺乏细读文本的理念和能力,自己对文本也是稀里糊涂,只关注表层,没有深入挖掘,对核心内容把握不当。这样的教师和韩愈斥责的只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彼童子之师”有何本质区别?缺乏文本开掘的课堂教学,也就不要责怪学生对其不够重视了。
(三)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课堂教学往往成为老师既定环节的表演,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被丢到了脑后。课堂教学有三个元素: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师应带领学生通过读、品、悟、写、交流、对话等形式亲近语言和文字,引导并组织学生围绕在问题、文本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而不应该隔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用既定的生硬的程序和流程,将设计好的知识转交给学生。这个探索不是重复前人积累的知识,而是重视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原初的困惑和探索,获得生命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
然而很多时候,因为没有思维的训练,没有智慧的挑战,课堂气氛因为浅易而变得沉重和压抑。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呆若木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死水一潭。课堂最终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一群毫无意义的看客。
(四)教师对教学重点的不清晰
没有弄清楚该教学生什么,不敢直面学生的问题。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但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提出?这个知识由谁来主导?这是很有讲究的。现在的尴尬是:学生不懂的,教师不敢讲,而且也不大会讲;学生懂的东西,教师却大讲特讲,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一知半解,眼高手低,最终却一无所获,还要美其名曰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延伸学生的生命状态,实质上是用所谓的人文性掩饰自己的形销骨立。
二、改善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诚然,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严重走样,教学手段泛滥,课堂已经不再是教育教学的阵地。然而作为语文人,教师应该把求真务实教语文当作自己的信仰,更有责任寻找回归到“真语文”教学状态。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语文观,懂得语文的真谛
陈日亮老师有本著作叫《我即语文》。在序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对书名如此诠释:“我”走了怎样一条“语文——人生之路”,“我”和“语文”有着怎样的关系?无独有偶,两个人历史认识一致:他们都认为以读书、写作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是一种“人生行为,生命行为”。强调的其实是语文与人一生健全发展的关系,通过语文活动达到的生命大境界。虽然刚刚行走在语文这条路上,尽管外界喧嚣繁华,然而笔者以两位学者为榜样,一直以教学生读书、写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读书和写作既是抵御一切压力和诱惑的精神支柱,更是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依托。课标中谈到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意图,恐怕也就是源于此吧。
(二)重心智体验,重质疑批判,培养真品格
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青年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那么,規律如何生成?韩愈很早就说过:“文以载道。”“道”完全就在文本中,在语言和文字所营造的氛围中。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没有师生完整而真实的相遇和体验,没有真理重新发现的质疑和探索,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真正理想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人与知识的深刻共鸣,还要实现人与人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课堂,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复现,也要实现人的复活——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复活。这才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带领学生遨游书海,深度解读,咬文嚼字,品味感受。哪里还会为在繁华热闹之中孜孜以求、寻寻觅觅那些高尚的情感而发愁?那种为情感而情感,为态度和价值观所作的延伸,完全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是背离本真,迷失自我。解读出了这一层,笔者认为,学生思想上都会获得洗礼,境界上都会攀升提高。所以,教师从高一刚开始就要给学生渗透这样细读文本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写一点文字。静水深流,苦练三年,学生自然不会为高考中那几篇阅读而揪心,同时还养成静心阅读的好习惯,具备求真务实的真品格,可以说受益终身。
(三)热爱生活,热爱语文,钟情教育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书卷,止步于课堂,这半亩方塘就会成为无源之死水,不会有徘徊的天光和云影。当语文融入生活时,教学才会有更多真切的、鲜活的、灵动的光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把自己读书的感悟、行走的思考、朋友的交流当成自己对语文的诠释。这样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即语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都可以把对生活的热爱转化成对语文的爱。作为语文教师,语文还成了点滴嘱托、倾心教育的阵地,随笔作文中几句不经意的鼓励或许就可以拯救一颗正在陨落的心灵。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育,还能说它是毫无生趣的一潭死水吗?所有的爱心、耐心、包容心、期望,就在真实的师生对话中流露转达,再也不需要那些违心的拓展延伸和花哨的表演。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我行我素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