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问题上,任何失误都将给中国带来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已经成为基本国策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成为焦点。一个月以来,关于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讨论和争议,变得越发激烈。
2月28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将渐进式地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并正进行“认真而负责任的研究”。29日,包括《纽约时报》和《卫报》在内的美英多家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说法。
3月2日,中国官方否认废除“一胎政策”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计生委驳斥外国媒体报道,称可能废除“一胎政策”的说法并不属实,并称将发表进一步的声明。
就在这一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在回答关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问题时,委婉地表示:“任何政策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经过许多情况的变化,是不是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分组讨论会上表示,已经注意到自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后,舆论对生育政策的各种猜测,但“现行生育政策不仅不能调整,而且必须保持稳定。”张维庆说。
对“人口红利”的焦虑
围绕人口政策,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控制人口增长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不会改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被夸大了,为了避免过早老龄化和经济衰退,应该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建议调整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他认为,长时间的、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已经直接间接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出生性别比长时间居高不下,老年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难度增大,计划生育家庭面临较大风险,造成空前的教育难题等等。
计生政策调整热炒的背后,其实是学界对于“人口红利”即将迅速消失的焦虑。
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面临快速老龄化的威胁。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3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专家蔡昉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达到了最充分的状态,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接踵而来的变化将是,大约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就将耗尽,劳动力供给优势将不复存在。
2025年后,劳动力将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往下降。让我们骄傲的“世界上四分之一劳动人口在中国”,将演变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老人在中国”。
现在是调整的最好时机?
作为一项实行了30多年的基本国策,计生政策的取消或大调并不现实,也不可能,但一些专家认为,现在是计生政策调整的“最好时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顾宝昌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中国的人口形态已经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对未来生育政策有所思考。
“这样的政策调整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实行过,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说,现在中国社会经济较之三十多年前有了很大发展,在今天的背景下施行这样的政策,条件要比70年代成熟得多、好得多。
但不可否认,人口激增的困扰一直都是中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大阻力。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承认,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1984年,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允许生育二胎之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就曾大幅提高。这项调整也损害了积极执行一胎政策的基层官员的信誉。
但这些担忧也忽视了另一个现实的存在,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生或者少生。
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等因素削弱了人们对大家庭的期望。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生活成本的高昂,也已经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而在城市,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的这一批年轻人,有最多的老人要抚养,生育孩子的意愿也更低。
代表热议人口政策
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出,外界普遍存在着中国生育政策就是“一胎化”的误解。
其实现在的计生政策并非“一胎化”。比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两个,在农村,19个省是实行“一个半”政策(即第一胎如果是女孩,還允许再生一个),六个省是两个孩子的政策,新疆是2、3、4政策(根据城乡和民族差别,可生2~4个不等),西藏则没有生育限制的政策。
“调整人口政策在具体操作上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慎重稳妥。”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提出,对现行独生子女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逐步过渡到提倡生一个、允许生两个、杜绝生三个的政策,没有生育的应当给予奖励。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所伟民提议,在保持现行生育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一些长期处于负增长、总生育率过低的城市先进行生育政策微调,“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允许其生育第二个孩子。”
此前,国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表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来说是个重大决策。”他还表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提出政策建议之前会谨慎行事。
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或许将会是未来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一个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李成贵就提交了《实行城乡间人口生育指标自愿有偿调节》的提案,建议以有偿方式来实现城乡人口生育调节,提出“城市居民付费获得二胎生育指标、农村居民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获得补助”。
人口学有一个规律,当问题出现了,就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虽然有争论,但是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王新清所说,“在人口问题上,任何失误都将给中国带来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据中新社报道,国家计生委3月10日明确表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不会调整,也没有研究是否要对现行生育政策做出调整。
事实上,早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了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这实际上是对近一段时间关于生育政策调整传言做出的权威回应。”国家计生委的一位负责人说。
已经成为基本国策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再一次成为焦点。一个月以来,关于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讨论和争议,变得越发激烈。
2月28日,路透社报道,“中国将渐进式地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并正进行“认真而负责任的研究”。29日,包括《纽约时报》和《卫报》在内的美英多家主流媒体都报道了这一说法。
3月2日,中国官方否认废除“一胎政策”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计生委驳斥外国媒体报道,称可能废除“一胎政策”的说法并不属实,并称将发表进一步的声明。
就在这一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在回答关于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问题时,委婉地表示:“任何政策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经过许多情况的变化,是不是需要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有关部门正在考虑。”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在分组讨论会上表示,已经注意到自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后,舆论对生育政策的各种猜测,但“现行生育政策不仅不能调整,而且必须保持稳定。”张维庆说。
对“人口红利”的焦虑
围绕人口政策,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控制人口增长仍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不会改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被夸大了,为了避免过早老龄化和经济衰退,应该适当放宽生育政策。
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建议调整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他认为,长时间的、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已经直接间接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出生性别比长时间居高不下,老年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难度增大,计划生育家庭面临较大风险,造成空前的教育难题等等。
计生政策调整热炒的背后,其实是学界对于“人口红利”即将迅速消失的焦虑。
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面临快速老龄化的威胁。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3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专家蔡昉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供给达到了最充分的状态,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接踵而来的变化将是,大约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就将耗尽,劳动力供给优势将不复存在。
2025年后,劳动力将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往下降。让我们骄傲的“世界上四分之一劳动人口在中国”,将演变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老人在中国”。
现在是调整的最好时机?
作为一项实行了30多年的基本国策,计生政策的取消或大调并不现实,也不可能,但一些专家认为,现在是计生政策调整的“最好时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顾宝昌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中国的人口形态已经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在这样的时刻,应该对未来生育政策有所思考。
“这样的政策调整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实行过,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说,现在中国社会经济较之三十多年前有了很大发展,在今天的背景下施行这样的政策,条件要比70年代成熟得多、好得多。
但不可否认,人口激增的困扰一直都是中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大阻力。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承认,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1984年,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允许生育二胎之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就曾大幅提高。这项调整也损害了积极执行一胎政策的基层官员的信誉。
但这些担忧也忽视了另一个现实的存在,即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生或者少生。
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地区生活水平提高,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等因素削弱了人们对大家庭的期望。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生活成本的高昂,也已经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而在城市,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的这一批年轻人,有最多的老人要抚养,生育孩子的意愿也更低。
代表热议人口政策
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出,外界普遍存在着中国生育政策就是“一胎化”的误解。
其实现在的计生政策并非“一胎化”。比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生两个,在农村,19个省是实行“一个半”政策(即第一胎如果是女孩,還允许再生一个),六个省是两个孩子的政策,新疆是2、3、4政策(根据城乡和民族差别,可生2~4个不等),西藏则没有生育限制的政策。
“调整人口政策在具体操作上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慎重稳妥。”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提出,对现行独生子女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逐步过渡到提倡生一个、允许生两个、杜绝生三个的政策,没有生育的应当给予奖励。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所伟民提议,在保持现行生育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一些长期处于负增长、总生育率过低的城市先进行生育政策微调,“如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允许其生育第二个孩子。”
此前,国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表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对国家来说是个重大决策。”他还表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提出政策建议之前会谨慎行事。
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或许将会是未来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一个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李成贵就提交了《实行城乡间人口生育指标自愿有偿调节》的提案,建议以有偿方式来实现城乡人口生育调节,提出“城市居民付费获得二胎生育指标、农村居民放弃二胎生育指标获得补助”。
人口学有一个规律,当问题出现了,就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虽然有争论,但是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王新清所说,“在人口问题上,任何失误都将给中国带来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据中新社报道,国家计生委3月10日明确表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不会调整,也没有研究是否要对现行生育政策做出调整。
事实上,早在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了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这实际上是对近一段时间关于生育政策调整传言做出的权威回应。”国家计生委的一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