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友之友
在多管的笙斗上,植一云南的特色乐器——巴乌管在上面,使之成为两件乐器的有机组合。这种别出心裁的改革,派生出了巴乌笙。林伟华、胡天泉创作,胡天泉演奏的《阿细欢歌》,就是为巴乌笙量身定做的。
生活在云南省路南、弥勒、邱北等县,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广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熊熊篝火频频起舞。舞蹈在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笙曲《阿细欢歌》也有着“夜曲”形式的特点,它清纯溢美又热烈奔放。胡天泉的演奏所赋于此曲的水晶般透明的音色和畅达明快的出色表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乐曲在演奏中一定要注重风格,不管是快板还是慢板,不论是吹笙还是吹巴乌,都要注意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三拍子的节奏。乐曲一开始,笙连续吹出三个明亮的大调主和弦,它是阿细族人欢乐歌舞的序曲,也是舞蹈的节拍。笙先用传统吹法将热烈欢腾的十六小节主题音乐呈示出来,再用笙富有磁性的中音区把旋律柔而美地拉开,紧接着把这一主题传递给乐队全奏,笙则用长达十六小节的分解和弦,编织在乐队的旋律之中,这蜿蜒上下穿行的分解和弦,给人一种强烈的飘忽与浮动之感,它像一眼泉水,让曲调有一种灵动的透彩美。
经过快板后的几小节忽强忽弱的过渡对比句之后,笙在急促的双吐中戛然而止。这时,独特的巴乌声缓缓而出,在乐队“点状”的节奏中,吹出流畅而甜美的第二主题:
那令人神驰的“天籁之声”,源源不断地从竹管中倾泻而出。如果说第一段笙的分解和弦像一眼泉水,让曲调有一种灵动的透彩美的话,那么,巴乌的音色则宛如一层轻纱,使旋律有一种含蓄的朦胧美,它使人想起那月光如水,幽静美丽的夜色,想到阿细族的男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赞美。最后,乐曲在巴乌向上飘扬的袅袅余音中,徐徐结束。
第三段是一个欢腾再现的段落。乐曲由A调再回到D调,在将近100小节的快板中,笙时而双吐,时而花舌,时而呼打,时而复调,将主题主调通过分裂的手法,又多吹变化再现,使句幅时小时大,节奏越来越紧,通过这些不同方式,不同处理,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了最后的高潮。
在多管的笙斗上,植一云南的特色乐器——巴乌管在上面,使之成为两件乐器的有机组合。这种别出心裁的改革,派生出了巴乌笙。林伟华、胡天泉创作,胡天泉演奏的《阿细欢歌》,就是为巴乌笙量身定做的。
生活在云南省路南、弥勒、邱北等县,属于彝族支系的阿细人,在夏季星回节的黄昏时节,高举火把绕行田间以预祝来年丰收,之后,便集中到村里的广场上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届时,成群的未婚男女,围绕着熊熊篝火频频起舞。舞蹈在大、中、小各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竹笛的伴奏下,舞蹈始终保持跳跃状态,双臂左右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由五拍组合成的这种“三步弦”,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由于该舞多在月光下起舞,后又被人们称为《阿细跳月》。笙曲《阿细欢歌》也有着“夜曲”形式的特点,它清纯溢美又热烈奔放。胡天泉的演奏所赋于此曲的水晶般透明的音色和畅达明快的出色表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乐曲在演奏中一定要注重风格,不管是快板还是慢板,不论是吹笙还是吹巴乌,都要注意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三拍子的节奏。乐曲一开始,笙连续吹出三个明亮的大调主和弦,它是阿细族人欢乐歌舞的序曲,也是舞蹈的节拍。笙先用传统吹法将热烈欢腾的十六小节主题音乐呈示出来,再用笙富有磁性的中音区把旋律柔而美地拉开,紧接着把这一主题传递给乐队全奏,笙则用长达十六小节的分解和弦,编织在乐队的旋律之中,这蜿蜒上下穿行的分解和弦,给人一种强烈的飘忽与浮动之感,它像一眼泉水,让曲调有一种灵动的透彩美。
经过快板后的几小节忽强忽弱的过渡对比句之后,笙在急促的双吐中戛然而止。这时,独特的巴乌声缓缓而出,在乐队“点状”的节奏中,吹出流畅而甜美的第二主题:
那令人神驰的“天籁之声”,源源不断地从竹管中倾泻而出。如果说第一段笙的分解和弦像一眼泉水,让曲调有一种灵动的透彩美的话,那么,巴乌的音色则宛如一层轻纱,使旋律有一种含蓄的朦胧美,它使人想起那月光如水,幽静美丽的夜色,想到阿细族的男女青年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赞美。最后,乐曲在巴乌向上飘扬的袅袅余音中,徐徐结束。
第三段是一个欢腾再现的段落。乐曲由A调再回到D调,在将近100小节的快板中,笙时而双吐,时而花舌,时而呼打,时而复调,将主题主调通过分裂的手法,又多吹变化再现,使句幅时小时大,节奏越来越紧,通过这些不同方式,不同处理,逐渐聚集起来,形成了最后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