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7年8月22日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以来,截止目前,我市共注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46家,登记在册成员21106个,成员出资47388万元,带动和影响了7.7万相同产业农户的生产。
从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我市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多措并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07和2008年我市先后开展了多次大的培训活动,其中邀请青农大合作社学院院长在党校讲课两次,市农业局人员采取镇镇到的办法巡回讲课一遍,直接到合作社讲课数次,对市、镇两级的主要领导和部门领导及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还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青岛市以上培训150多人次,法律精神和合作理念广为人知;为推动全市面上工作齐头并进,市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乡镇(街道)的年终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农业局先后组织了260家(次)合作社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示交易会;针对合作社缺资金、基础设施差、产品无商标、无认证的问题,我们又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858万元,扶持了54个合作社,使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专业生产,合力开拓市场,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青岛杨家顶子村以前是一个以种植粮油为主的村,2007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积极探索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增收路子,从种到收实行“六统一”服务,并与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2011年,160多户社员的1200亩地全部按合同种植了大葱、菠菜,户均纯收入3.7万多元。青岛良源南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开始种植南瓜只有80亩,2011年该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亩,亩收入4200多元。
二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青岛大黄埠樱桃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和西瓜专业合作社在2000多亩的樱桃西红柿和西瓜的设施栽培中,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防虫网和黄板杀虫技术、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四位一体大棚”生态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社员在生产过程中摸索的“设施西瓜超高产优质绿色栽培集成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樱桃西红柿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研究”项目也已顺利通过青岛科技局专家组论证;西瓜定蔓定向整枝宽行密植技术被专家称为设施西瓜栽培的一次技术革命,使西瓜增产30%左右,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以及《农民日报》等媒体分别对两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的做法进行过专题报道。预计今年社员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0元以上。
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与龙头企业和超市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为社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了产加销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2011年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3.4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3亿元,实行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分别达到111个和55个。有的合作社还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或储藏,提高产品附加值。如青岛旧店果品专业合作社,除了为社员提供种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指导外,还建有10000t的果品冷藏保鲜库,在苹果大量上市时为社员代存苹果,当社员想出售时,由合作社收购销往超市或批发市场,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使产业链紧密连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四是品牌引领高端农业发展。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近年来,我市不少合作社从发展品牌农业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中,大力培育产品品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合作社注册商标当中,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获青岛市著名商标1个,获岛城十大农产品商标2个,另有“大黄埠”牌商标在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获得“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称号。其他合作社也正在加紧创名牌的步伐。名牌既能够体现产品质量,又代表信誉,还能给合作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青岛得兴果菜专业合作社的“得兴”牌苹果,在青岛市第15届名优果品展评会上,七个品种获青岛市“特优果品”奖,九个品种“优质果品”奖,被推荐为“青岛市‘一村一品’公信优质品牌食品”,苹果平均销售价比非社员高出20%以上;“顺科”牌鸡蛋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尤其是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后,产品进入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各大超市,供不应求,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
从合作社发展的历程看,我市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多措并举,为合作社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07和2008年我市先后开展了多次大的培训活动,其中邀请青农大合作社学院院长在党校讲课两次,市农业局人员采取镇镇到的办法巡回讲课一遍,直接到合作社讲课数次,对市、镇两级的主要领导和部门领导及合作社理事长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还组织合作社理事长参加青岛市以上培训150多人次,法律精神和合作理念广为人知;为推动全市面上工作齐头并进,市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了对乡镇(街道)的年终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农业局先后组织了260家(次)合作社参加省内外的农产品展示交易会;针对合作社缺资金、基础设施差、产品无商标、无认证的问题,我们又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858万元,扶持了54个合作社,使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经营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专业生产,合力开拓市场,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青岛杨家顶子村以前是一个以种植粮油为主的村,2007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积极探索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增收路子,从种到收实行“六统一”服务,并与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2011年,160多户社员的1200亩地全部按合同种植了大葱、菠菜,户均纯收入3.7万多元。青岛良源南瓜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开始种植南瓜只有80亩,2011年该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2500亩,亩收入4200多元。
二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青岛大黄埠樱桃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和西瓜专业合作社在2000多亩的樱桃西红柿和西瓜的设施栽培中,大力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防虫网和黄板杀虫技术、植物声频控制技术、“四位一体大棚”生态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社员在生产过程中摸索的“设施西瓜超高产优质绿色栽培集成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樱桃西红柿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集成研究”项目也已顺利通过青岛科技局专家组论证;西瓜定蔓定向整枝宽行密植技术被专家称为设施西瓜栽培的一次技术革命,使西瓜增产30%左右,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以及《农民日报》等媒体分别对两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的做法进行过专题报道。预计今年社员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0000元以上。
三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与龙头企业和超市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为社员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了产加销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结,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据统计,2011年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3.4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3亿元,实行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的合作社分别达到111个和55个。有的合作社还对产品进行初加工或储藏,提高产品附加值。如青岛旧店果品专业合作社,除了为社员提供种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指导外,还建有10000t的果品冷藏保鲜库,在苹果大量上市时为社员代存苹果,当社员想出售时,由合作社收购销往超市或批发市场,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使产业链紧密连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四是品牌引领高端农业发展。一个品牌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近年来,我市不少合作社从发展品牌农业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中,大力培育产品品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合作社注册商标当中,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获青岛市著名商标1个,获岛城十大农产品商标2个,另有“大黄埠”牌商标在第三届中国商标节上获得“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称号。其他合作社也正在加紧创名牌的步伐。名牌既能够体现产品质量,又代表信誉,还能给合作社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青岛得兴果菜专业合作社的“得兴”牌苹果,在青岛市第15届名优果品展评会上,七个品种获青岛市“特优果品”奖,九个品种“优质果品”奖,被推荐为“青岛市‘一村一品’公信优质品牌食品”,苹果平均销售价比非社员高出20%以上;“顺科”牌鸡蛋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尤其是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后,产品进入了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各大超市,供不应求,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