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4日凌晨2点,伊朗末代王子阿里·礼萨·巴列维在美国波士顿的公寓内饮弹自尽,年仅44岁。这起事件再次引起外界对伊朗末代王朝——巴列维家族命运的关注,因为阿里·礼萨已经是巴列维家族中第二位自杀身亡的成员。2001年,他的妹妹莱拉公主就曾服用安眠药自杀,这到底是家族的阴影难逃,还是长期流亡生活带来的抑郁不可抗,恐怕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事发后,阿里·礼萨的哥哥、伊朗前王储礼萨·巴列维在个人网站www.rezapahlavi.org上公布了弟弟自杀的消息:“他为挚爱的祖国蒙受的不幸深感困扰,承受着年轻时失去父亲和妹妹的压力。多年来,他试图战胜悲伤,但最终屈服。”波士顿警方表示,他们是在当日凌晨2点左右接到报警电话的,当警员前往其寓所时,阿里·礼萨已经身亡。美联社援引警方发言人伊莱恩·德里斯科尔的话说:“不清楚谁是报案人以及报警电话是否来自事发寓所。但从初步调查来看,枪伤是由他自己造成的。”
他在波士顿的邻居表示,阿里·礼萨平时过着奢华的生活,为人低调友善,总是穿戴整洁。而其家族密友纳齐·埃夫特哈里则说,阿里·礼萨生前饱受抑郁症折磨,幼年就被迫流亡海外的经历以及父亲与妹妹莱拉的死亡都让他蒙受了巨大创伤。
伊朗国内对此事件的看法不一,伊朗新闻电视台公布了该消息后,国内网民纷纷在电视台网站留言,有的表示同情,感慨法拉赫王后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但更多的人则表示这是独裁者后代应得的下场,他们认为巴列维国王最后逃离伊朗时带走了大量财宝,这是他们攫取国家财富的报应。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曾亲身经历过32年前巴列维王朝倒台的一幕。他得知阿里·礼萨自杀的消息后说,阿里·礼萨之死与他目前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他的哥哥、前王储礼萨·巴列维经常发表复辟言论,所以伊朗当局始终密切关注着巴列维家族的一举一动。因此,从13岁就开始了流亡生涯的阿里·礼萨一直生活在隐蔽状态下,行动不自由,精神状态也不太好,很可能因为长期抑郁导致自杀。同时,他也表示理解伊朗民众对此事的反应,因为在巴列维王朝末期,阿里·礼萨的父亲穆罕默德过于亲西方的独裁统治让伊朗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十分反感。当时伊朗国内贪腐横行,国王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因此1979年,当霍梅尼推翻巴列维王朝时,几乎在第一时间伊朗人民就走上街头,把穆罕默德国王的塑像砸倒,民怨可见一斑。
末代王子 流离人生
他的生活依然奢华,但他知道曾经那个辉煌的王朝梦早已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
阿里·礼萨生于1966年4月28日,是穆罕默德国王与法拉赫王后的小儿子。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伊朗抓住机会大赚了一笔,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阿里·礼萨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过着锦衣玉食、不知愁苦的生活。13岁之前,他都是在伊朗本国接受教育,当然更多的是西方教育,据曾于1973年至1975年间在德黑兰行医的美国儿科医生丹尼尔·香农回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当时我非常惊讶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英语竟然讲得这么好,他对美国的了解甚至比大多数同龄的美国孩子还要多。”也因为他的聪颖好学,阿里成为父亲最宠爱的孩子。
可惜好景不长,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年仅13岁的阿里·礼萨不得不跟随父母流亡国外。埃及、巴哈马群岛、巴拿马、墨西哥、美国,再回到埃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天翻地覆的巨变让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恐惧和动荡。1980年,父亲穆罕默德因癌症病逝于开罗,临终前,这位前国王还追悔莫及地说:“我的致命错误之一是盲目追随西方,相信美国的友谊。”然而,无依无靠的母亲法拉赫此时却只能带着他们四兄妹一起前往这个父亲在临终前仍十分怨念的美国。
1984年,阿里·礼萨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自己物理、数学和音乐3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之后一年,母亲法拉赫离开美国,定居巴黎。哥哥礼萨·巴列维一心想着复辟王朝,时常发表挑衅言论,而伊朗政府愈发抓紧对他们家族人员的监控,这让阿里·礼萨倍感压抑。不像哥哥那样“胸怀大志”,又无法摆脱思乡念国之情,孤独的他从此只能埋首书海,199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自杀时正在哈佛大学攻读伊朗古代史的博士学位。同时,他生前还酷爱跳伞和飞行,也喜欢开着豪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只有这种刺激才能让他抑郁的神经得到片刻放松。
2001年,跟阿里·礼萨最为亲近的小妹妹莱拉在伦敦林恩纳德旅馆服安眠药自杀,这给了他致命一击。当时年仅31岁的莱拉长期受饮食失调症和抑郁症折磨,常年在欧洲游历,并坦言自己十分怀念祖国,多次梦见踏上故土的场景。参加完妹妹的葬礼后,长期罹患抑郁症的阿里·礼萨变得更加沉默。他的生活依然奢华,但他知道曾经那个辉煌的王朝梦早已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
不知是不是妹妹的自杀对他打击太大,同年,本已订婚的阿里·礼萨宣布与未婚妻分手,之后再未谈过恋爱。根据巴列维家族的密友透露,阿里·礼萨在自杀前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在深深的忧郁”中,仿佛被那段无法忘却的灾难记忆所纠缠。
王后的艰难岁月
这已经是法拉赫王后第二度经历子女自杀的悲剧了,尽管她的容颜依旧雍容、气质依旧尊贵,但人到老年却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局面,这是怎样的尊荣也无法抵消的凄凉。
法拉赫是穆罕默德·巴列维的第三位妻子,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王后。在法拉赫之前,穆罕默德结过两次婚,第一位妻子是埃及法鲁克王朝公主芙兹叶,这段婚姻是穆罕默德的父亲包办的,可谓门当户对。但芙兹叶入门之后,与巴列维家族的王室成员相处不和,在生下女儿莎赫纳兹后不久就返回埃及,一去不归。穆罕默德的第二位妻子叫苏拉娅,是伊朗与德国的混血儿。穆罕默德与当时正值豆蔻年华的苏拉娅在王宫宴会上一见钟情,当晚就定下婚约。可惜年轻美貌的苏拉娅无法生育,为了巴列维王朝后继有人,穆罕默德只得忍痛与她离婚。此后苏拉娅先是去了意大利,后又定居法国,并一直独身,再未回过伊朗。1980年穆罕默德病逝后,她是第一个发出唁电的人。2001年10月,她在巴黎的寓所内去世,享年69岁。
而现年72岁的法拉赫王妃,1938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黑兰一个贵族家庭,身材高挑、容貌动人、气质端庄,1957年还曾赴法国攻读建筑专业。正是在巴黎,她结识了穆罕默德国王,并与之坠入爱河。1959年回国后,她就与国王成婚,随后诞下两儿两女,从而奠定了自己在王室中的地位。法拉赫于1967年10月26日加冕,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加冕王后。上世纪70年代,伊朗又通过了国王若遇不测、王后法拉赫代替行使王权至王储成年的立法,可见她在巴列维王室中的地位之重,连国王的几个亲兄弟都排在她后面。
后来接受采访时,法拉赫曾心情复杂地表示,虽然自己说过已经忘记过去,但实际上那并不是一段能轻易忘却的记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的丈夫、小女儿,现在还有小儿子都一一在流亡生涯中离自己而去。原来在伊朗王宫内,她呼风唤雨,每天有60个仆人在等着听她差遣,而现在她只有一个厨娘和一个司机。当年把他们奉为上宾的美国,在穆罕默德被迫流亡初期竟然拒绝他们夫妇入境,让他们既尴尬又羞愧,幸亏后来埃及总统萨达特不惜以跟新伊朗政府断交为代价,收留了他们。这也是她在美国生活5年后,毅然选择巴黎作为定居地的原因——“我不能忘记当年卡特政府背信弃义、抛弃老朋友的耻辱。”
2003年,法拉赫还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忠贞不渝的爱——我与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生活》,在其中她深情回忆了小女儿莱拉的自杀,没想到8年之后,儿子阿里也步其后尘。接到消息后,法拉赫立即从巴黎飞赴波士顿料理后事,虽然难掩哀伤,但是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她仍然坚强地表示自己“能够继续我的人生”。
巴列维家族的今天
穆罕默德·巴列维在位期间,强化君主专政,大权独揽,先后更换了23任首相,力图重振“波斯帝国”。但自流亡后,他的家族成员却人心涣散,只剩得法拉赫王后一人独撑场面。
伊朗末代王子的自杀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个王朝的关注。其中巴列维家族的长公主、也是穆罕默德首任妻子芙兹叶公主所生的莎赫纳兹由于对自己父亲临终前的财产分配不满,向巴黎一家法院提起诉讼并赢得官司。在争回丰厚遗产后,她彻底远离了公众视线,过起自由优裕的生活。而二公主法拉赫纳兹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凭借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成为多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并独身至今。
而现在家族中最活跃的当属长子礼萨·巴列维。父亲穆罕默德去世3个月后,20岁的礼萨·巴列维就“继承”了王位。在“登基”仪式上,面对巴列维王朝的遗老遗少,他发誓要“作为伊朗国王担负起所有责任”。但后来他见大势已去,决定放弃国王称号,但并未放弃政治活动。1984年后他定居美国弗吉尼亚,成为伊朗反对派领导人之一。他发表过多篇文章,宣称自己无意恢复君主制,目标是在伊朗建立政教分离的民主制度。两伊战争时,他还曾要求作为空军飞行员回国参战。由于在政治上一直很活跃,伊朗当局对以他为代表的巴列维家族严加关注,这也是一直让弟弟阿里·礼萨感到压抑的原因之一。
在弟弟自杀后,礼萨·巴列维立即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声明,他表示家族希望私下悼念阿里,不打算举行葬礼,并准备依照他的遗愿,将他火化后的骨灰撒入里海。按照穆斯林的传统,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阿里·礼萨这不同寻常的遗言也表露了自己魂归故里的最后愿望。 ■
巴列维王朝
伊朗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史称波斯,我国《汉史》中称为安息,是中东地区的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印欧血统的伊朗人。
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极一时。该朝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1——前485),其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
18世纪末,恺加部落建立王朝统治,并于19世纪初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1921年,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并于4年后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亲德的礼萨国王好运也到了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伊朗还可以将军用物资经由苏联运往德国。但当苏、德两国开战后,德军逼近高加索,身处四战之地的伊朗顿时变得风雨飘摇。虽然国王宣布中立,但是南边的英国和北边的苏联还是要求礼萨交出在伊朗服务的大批德国专家,并与德国划清界限。礼萨不肯答应这种有违国际公法的最后通牒,提出将这批德国专家送往土耳其,但未获同意。于是英苏联手,南北对进,直逼德黑兰。
1941年,礼萨国王被逼退位,流放英属毛里求斯群岛,王位由他的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
穆罕默德在当王储期间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国际社会均不看好他。可是上台后,他却采取了亲美国的政策,在国内积极推行民主,打压宗教势力,在治国初期颇见成效,也让伊朗与美国开始了一段很长的蜜月期。当时,为了从南部牵制苏联并谋求自己在中东的利益,美国曾大力扶植穆罕默德政权为其中东的代理人。1953年,穆罕默德国王因与首相摩萨台发生冲突,一度被迫出走,后在美国支持下回国,很快又大权独揽。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同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穆罕默德携家眷流亡国外,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
事发后,阿里·礼萨的哥哥、伊朗前王储礼萨·巴列维在个人网站www.rezapahlavi.org上公布了弟弟自杀的消息:“他为挚爱的祖国蒙受的不幸深感困扰,承受着年轻时失去父亲和妹妹的压力。多年来,他试图战胜悲伤,但最终屈服。”波士顿警方表示,他们是在当日凌晨2点左右接到报警电话的,当警员前往其寓所时,阿里·礼萨已经身亡。美联社援引警方发言人伊莱恩·德里斯科尔的话说:“不清楚谁是报案人以及报警电话是否来自事发寓所。但从初步调查来看,枪伤是由他自己造成的。”
他在波士顿的邻居表示,阿里·礼萨平时过着奢华的生活,为人低调友善,总是穿戴整洁。而其家族密友纳齐·埃夫特哈里则说,阿里·礼萨生前饱受抑郁症折磨,幼年就被迫流亡海外的经历以及父亲与妹妹莱拉的死亡都让他蒙受了巨大创伤。
伊朗国内对此事件的看法不一,伊朗新闻电视台公布了该消息后,国内网民纷纷在电视台网站留言,有的表示同情,感慨法拉赫王后两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但更多的人则表示这是独裁者后代应得的下场,他们认为巴列维国王最后逃离伊朗时带走了大量财宝,这是他们攫取国家财富的报应。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曾亲身经历过32年前巴列维王朝倒台的一幕。他得知阿里·礼萨自杀的消息后说,阿里·礼萨之死与他目前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他的哥哥、前王储礼萨·巴列维经常发表复辟言论,所以伊朗当局始终密切关注着巴列维家族的一举一动。因此,从13岁就开始了流亡生涯的阿里·礼萨一直生活在隐蔽状态下,行动不自由,精神状态也不太好,很可能因为长期抑郁导致自杀。同时,他也表示理解伊朗民众对此事的反应,因为在巴列维王朝末期,阿里·礼萨的父亲穆罕默德过于亲西方的独裁统治让伊朗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十分反感。当时伊朗国内贪腐横行,国王又刚愎自用、好高骛远,因此1979年,当霍梅尼推翻巴列维王朝时,几乎在第一时间伊朗人民就走上街头,把穆罕默德国王的塑像砸倒,民怨可见一斑。
末代王子 流离人生
他的生活依然奢华,但他知道曾经那个辉煌的王朝梦早已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
阿里·礼萨生于1966年4月28日,是穆罕默德国王与法拉赫王后的小儿子。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伊朗抓住机会大赚了一笔,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阿里·礼萨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过着锦衣玉食、不知愁苦的生活。13岁之前,他都是在伊朗本国接受教育,当然更多的是西方教育,据曾于1973年至1975年间在德黑兰行医的美国儿科医生丹尼尔·香农回忆:“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当时我非常惊讶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英语竟然讲得这么好,他对美国的了解甚至比大多数同龄的美国孩子还要多。”也因为他的聪颖好学,阿里成为父亲最宠爱的孩子。
可惜好景不长,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年仅13岁的阿里·礼萨不得不跟随父母流亡国外。埃及、巴哈马群岛、巴拿马、墨西哥、美国,再回到埃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天翻地覆的巨变让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恐惧和动荡。1980年,父亲穆罕默德因癌症病逝于开罗,临终前,这位前国王还追悔莫及地说:“我的致命错误之一是盲目追随西方,相信美国的友谊。”然而,无依无靠的母亲法拉赫此时却只能带着他们四兄妹一起前往这个父亲在临终前仍十分怨念的美国。
1984年,阿里·礼萨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了自己物理、数学和音乐3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之后一年,母亲法拉赫离开美国,定居巴黎。哥哥礼萨·巴列维一心想着复辟王朝,时常发表挑衅言论,而伊朗政府愈发抓紧对他们家族人员的监控,这让阿里·礼萨倍感压抑。不像哥哥那样“胸怀大志”,又无法摆脱思乡念国之情,孤独的他从此只能埋首书海,199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自杀时正在哈佛大学攻读伊朗古代史的博士学位。同时,他生前还酷爱跳伞和飞行,也喜欢开着豪车在高速路上飞驰,只有这种刺激才能让他抑郁的神经得到片刻放松。
2001年,跟阿里·礼萨最为亲近的小妹妹莱拉在伦敦林恩纳德旅馆服安眠药自杀,这给了他致命一击。当时年仅31岁的莱拉长期受饮食失调症和抑郁症折磨,常年在欧洲游历,并坦言自己十分怀念祖国,多次梦见踏上故土的场景。参加完妹妹的葬礼后,长期罹患抑郁症的阿里·礼萨变得更加沉默。他的生活依然奢华,但他知道曾经那个辉煌的王朝梦早已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了”。
不知是不是妹妹的自杀对他打击太大,同年,本已订婚的阿里·礼萨宣布与未婚妻分手,之后再未谈过恋爱。根据巴列维家族的密友透露,阿里·礼萨在自杀前很长一段时间都“陷在深深的忧郁”中,仿佛被那段无法忘却的灾难记忆所纠缠。
王后的艰难岁月
这已经是法拉赫王后第二度经历子女自杀的悲剧了,尽管她的容颜依旧雍容、气质依旧尊贵,但人到老年却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局面,这是怎样的尊荣也无法抵消的凄凉。
法拉赫是穆罕默德·巴列维的第三位妻子,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王后。在法拉赫之前,穆罕默德结过两次婚,第一位妻子是埃及法鲁克王朝公主芙兹叶,这段婚姻是穆罕默德的父亲包办的,可谓门当户对。但芙兹叶入门之后,与巴列维家族的王室成员相处不和,在生下女儿莎赫纳兹后不久就返回埃及,一去不归。穆罕默德的第二位妻子叫苏拉娅,是伊朗与德国的混血儿。穆罕默德与当时正值豆蔻年华的苏拉娅在王宫宴会上一见钟情,当晚就定下婚约。可惜年轻美貌的苏拉娅无法生育,为了巴列维王朝后继有人,穆罕默德只得忍痛与她离婚。此后苏拉娅先是去了意大利,后又定居法国,并一直独身,再未回过伊朗。1980年穆罕默德病逝后,她是第一个发出唁电的人。2001年10月,她在巴黎的寓所内去世,享年69岁。
而现年72岁的法拉赫王妃,1938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黑兰一个贵族家庭,身材高挑、容貌动人、气质端庄,1957年还曾赴法国攻读建筑专业。正是在巴黎,她结识了穆罕默德国王,并与之坠入爱河。1959年回国后,她就与国王成婚,随后诞下两儿两女,从而奠定了自己在王室中的地位。法拉赫于1967年10月26日加冕,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加冕王后。上世纪70年代,伊朗又通过了国王若遇不测、王后法拉赫代替行使王权至王储成年的立法,可见她在巴列维王室中的地位之重,连国王的几个亲兄弟都排在她后面。
后来接受采访时,法拉赫曾心情复杂地表示,虽然自己说过已经忘记过去,但实际上那并不是一段能轻易忘却的记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的丈夫、小女儿,现在还有小儿子都一一在流亡生涯中离自己而去。原来在伊朗王宫内,她呼风唤雨,每天有60个仆人在等着听她差遣,而现在她只有一个厨娘和一个司机。当年把他们奉为上宾的美国,在穆罕默德被迫流亡初期竟然拒绝他们夫妇入境,让他们既尴尬又羞愧,幸亏后来埃及总统萨达特不惜以跟新伊朗政府断交为代价,收留了他们。这也是她在美国生活5年后,毅然选择巴黎作为定居地的原因——“我不能忘记当年卡特政府背信弃义、抛弃老朋友的耻辱。”
2003年,法拉赫还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忠贞不渝的爱——我与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生活》,在其中她深情回忆了小女儿莱拉的自杀,没想到8年之后,儿子阿里也步其后尘。接到消息后,法拉赫立即从巴黎飞赴波士顿料理后事,虽然难掩哀伤,但是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她仍然坚强地表示自己“能够继续我的人生”。
巴列维家族的今天
穆罕默德·巴列维在位期间,强化君主专政,大权独揽,先后更换了23任首相,力图重振“波斯帝国”。但自流亡后,他的家族成员却人心涣散,只剩得法拉赫王后一人独撑场面。
伊朗末代王子的自杀再次激起人们对这个王朝的关注。其中巴列维家族的长公主、也是穆罕默德首任妻子芙兹叶公主所生的莎赫纳兹由于对自己父亲临终前的财产分配不满,向巴黎一家法院提起诉讼并赢得官司。在争回丰厚遗产后,她彻底远离了公众视线,过起自由优裕的生活。而二公主法拉赫纳兹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凭借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成为多家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并独身至今。
而现在家族中最活跃的当属长子礼萨·巴列维。父亲穆罕默德去世3个月后,20岁的礼萨·巴列维就“继承”了王位。在“登基”仪式上,面对巴列维王朝的遗老遗少,他发誓要“作为伊朗国王担负起所有责任”。但后来他见大势已去,决定放弃国王称号,但并未放弃政治活动。1984年后他定居美国弗吉尼亚,成为伊朗反对派领导人之一。他发表过多篇文章,宣称自己无意恢复君主制,目标是在伊朗建立政教分离的民主制度。两伊战争时,他还曾要求作为空军飞行员回国参战。由于在政治上一直很活跃,伊朗当局对以他为代表的巴列维家族严加关注,这也是一直让弟弟阿里·礼萨感到压抑的原因之一。
在弟弟自杀后,礼萨·巴列维立即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声明,他表示家族希望私下悼念阿里,不打算举行葬礼,并准备依照他的遗愿,将他火化后的骨灰撒入里海。按照穆斯林的传统,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阿里·礼萨这不同寻常的遗言也表露了自己魂归故里的最后愿望。 ■
巴列维王朝
伊朗有记载的历史和文化始于公元前2700年,史称波斯,我国《汉史》中称为安息,是中东地区的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印欧血统的伊朗人。
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极一时。该朝第三代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521——前485),其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
18世纪末,恺加部落建立王朝统治,并于19世纪初沦为英、俄两国的半殖民地。1921年,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并于4年后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亲德的礼萨国王好运也到了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伊朗还可以将军用物资经由苏联运往德国。但当苏、德两国开战后,德军逼近高加索,身处四战之地的伊朗顿时变得风雨飘摇。虽然国王宣布中立,但是南边的英国和北边的苏联还是要求礼萨交出在伊朗服务的大批德国专家,并与德国划清界限。礼萨不肯答应这种有违国际公法的最后通牒,提出将这批德国专家送往土耳其,但未获同意。于是英苏联手,南北对进,直逼德黑兰。
1941年,礼萨国王被逼退位,流放英属毛里求斯群岛,王位由他的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
穆罕默德在当王储期间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国际社会均不看好他。可是上台后,他却采取了亲美国的政策,在国内积极推行民主,打压宗教势力,在治国初期颇见成效,也让伊朗与美国开始了一段很长的蜜月期。当时,为了从南部牵制苏联并谋求自己在中东的利益,美国曾大力扶植穆罕默德政权为其中东的代理人。1953年,穆罕默德国王因与首相摩萨台发生冲突,一度被迫出走,后在美国支持下回国,很快又大权独揽。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同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穆罕默德携家眷流亡国外,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