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刻意歪曲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布罗蒂加姆教授通过亲身调查采访,对这些论调予以驳斥。
援非项目:成群的中国专家?
认为中国人总是将他们自己的工人整飞机地运往非洲,而不雇佣非洲人是错误的。
现在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来看一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实做法。以修建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例,高峰时期共雇佣了1.6万名中国技术人员(但也雇了几万名非洲人)。在中几内亚的富塔贾隆高原——西非三大河流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与冈比亚河的发源地,200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470个几内亚人一起,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孔库雷河上修建了300万瓦特的金康大坝。
一系列估计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约有30万75万人前往非洲工作,只是他们居留的时间长短不一。任何经常前往非洲的人都会发现,与几十年前相比,肯定可以在大街上和城市里看到更多中国人。
事实上,中国人在各地的比例相差很大,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企业在一个国家运营时间的长短,在当地寻找技术工人的难易,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许可政策。在苏丹,由于中国企业已经在石油工业运营了10多年的时间,因此据说在中国石油公司中,有93%的工人是苏丹人。
中国援助项目农村供水系统建设的坦方项目经理帕斯卡尔·哈姆里告诉我,他们的项目共雇佣了约50名中方工程和技术人员,还有约500名当地工人。这与南非中国研究中心在坦桑尼亚的调查相一致。中国企业(大部分已驻留坦桑尼亚许多年)每雇佣1个中国人,就要雇佣8-9个坦桑尼亚人。
为何有些公司仍然继续输入这些成本更高,且需要支付昂贵机票的中国工人?就像在安哥拉,当地技术缺乏和快速完成工作的压力是其中一个原因。便于沟通是另外一个原因,不过还有其他的原因。“中国人可以承受非常艰苦的工作,”中海外驻赞比亚总经理刘平告诉一名英国记者。他雇佣赞比亚人与中国人的比例为15:1,但他说这里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会一直完成工作才休息。但这里的人就像英国人一样,他们按照计划工作。他们有茶歇,有许多假期。对于我们的建筑公司而言,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成本”。
在结束这一主题之前,让我们记住另一方面的援助与外籍劳工:西方国家的专家输出。荷兰前发展合作部长伊芙琳·赫尔弗肯斯估计,传统捐助者在他们的非洲援助项目中共雇佣了超过10万名外籍技术助理,每年的成本约为50亿美元。对于当地人而言,西方大多数援助人员享受的高工资成了他们痛苦的一个根源。“中国的参与不会附带许多专家,而专家将拿走提供给我国的一半或3/4的援助,”塞拉利昂总统办公室的一名官员告诉我。利比里亚的一家报纸发表社论,表扬了中国派遣一个医疗队到当地医院工作,而非派遣“大量高额薪酬的救援人员到‘危险区工作’”。当我们考察中国在其海外项目中使用本国专家的时候,应该牢记这些对比。
中国援助:全是为了石油、矿产、资源?
哦,这不是真的。在柏林召开的一次会议总结道,中国正在试图“牢牢控制非洲的自然资源”。欧洲议会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兴趣“似乎仅限于资源丰富(或‘被资源诅咒’)的国家,也就是说绕开了其他许多非洲国家”。甚至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也声称:“中国政府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资助的大多数项目最终都是为了确保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量资源大量出口中国”。
与之相关,有人认为中国在非洲各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其总体战略服务:公路和铁路直接将矿山和油井与港口、轮船和中国连接在了一起。《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中国正在修建大量基础设施——这大概是为了帮助其获取中国企业飞速消耗的自然资源”。这种“总体战略”的观点还支撑了如下假设:中国企业的投资都由北京在幕后操纵,这些投资唯一的目标就是将自然资源运回中国。
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这些看法。中国在非洲资源丰富的地区非常活跃,中国对这些资源的兴趣也非常真实。但无论认为中国提供援助主要是为了换取资源,还是认为中国人只对资源丰富的国家感兴趣,均忽略了以下事实:中国向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承认“一个中国”政策的国家提供了援助,甚至相对比较富裕的南非和毛里求斯也获得了中国的援助。中国官员声称,这就是中国援助体系与国际援助体系的反差,因为在国际援助体系下,有些国家会更容易受到传统捐助者的青睐。
其次,中国似乎并没有向资源更多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官方发展援助。中国商务部的赠款与无息贷款被相当均匀地分配给了各国能够赢得政治荣誉的那类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只是给了这些国家信贷额度,然后等着有能力的政府来推荐项目:如毛里求斯的排水项目或博茨瓦纳的公共住房项目(肯尼亚的水泥电线杆项目,厄立特尼亚或塞拉利昂的移动电话项目)。
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在安哥拉、刚果(金)和赤道几内亚所看到的的那样,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了大量极具竞争力的商业贷款,这些贷款均以石油(或其他资源)为担保,主要用于资助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道这还不说明真的全是为了石油(你也可以说是啊,铁矿石或木材等)吗?
这些活动当然与资源有关系,但中国采取“互利共赢”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创造商机。非洲的资源肯定也是商机的一部分,但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商机,比如出口。2008年,中国共向非洲出口了价值500亿美元的设备、日用消费品和机械。到目前为止,中国对非单笔最大的投资为中国工商银行耗资5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承接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仅2007年一年,中国建筑企业就在非洲赚取了126亿美元,签署了290多亿美元的合同。2007年,在非洲各国从事电话系统建设的中国电信企业华为,要比中国其他工程公司在世界上赚的钱都多。尼日利亚的一位外交官曾在北京告诉我:“中国人正在试图涉足我们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果你去看一下西方人,除了石油,石油,石油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在商品价格因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衰退而大幅下跌之前,许多中国之外的企业也签署了大量矿业合同。仅在马达加斯加一国,加拿大第纳提克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创建的矿业巨头)就分别签署了25亿美元和6.5亿美元的合同。但中国人看到非洲的基础设施需求相当巨大,就像中国在几十年前实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时一样。由于债务压身,非洲各国没有资金满足这些需求。它们也许不会错过这个通过开发资源来获取和偿还贷款的机会。沿着日本企业最初在印度,然后在中国开拓的道路,中国工程公司将得到早前可能会属于德国西门子公司或旧金山柏克德公司的合同。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看一眼,你就会理解为何向加纳布维水电站提供的贷款要以存入中国进出口银行代管账户的可可出口收入为抵押。并不是中国人要急切地锁定加纳优质的可可豆,但这些资源能够保证加纳偿还贷款,确保加纳能够推进长期渴望(但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争议)的电力项目。
真实情况是,“中国离这里太远,运费太高。我宁愿寄钱回去”
那么中国正在修建的基础设施是否也像殖民时期的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用于连接矿山和港口呢?中国正在与加蓬磋商的一个大型项目将包括修建一座港口,该港口将与一条深入中部非洲原始雨林直达铁矿主矿脉的铁路连在一起。
然而中国在安哥拉的项目与之不同。中国在安哥拉修建了医院、灌溉系统和公路——但安哥拉的石油均在离海岸线数里的深海。同样,中国在刚果(金)以资源为抵押的项目也包括了从学校到铁路等各个领域。因此真实情况是中国工程公司正在重建非洲,而且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非洲。世界银行的一个只使用报纸和网络资源对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研究的小组(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去任何非洲国家)声称,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确保中国获取资源。然而他们所提供的项目清单,其中包括中国在博茨瓦纳、肯尼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国援建的公路、桥梁、排水系统和发电站等,明显都不是为了攫取资源而进行的某种总体规划的其中一环。
最后,中国政府是否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在北京指挥了所有这些活动?那些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而非对答案进行猜测的研究人员一再指出,中国企业拥有相当大的行动自由。一位研究中国石油企业海外运作情况的日本学者发现,他们并没有义务将自己开采的石油运回中国。他们可以将这些石油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同样,中国在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的投资者也不用将他们开采的铜矿运回中国。就像一位中方开采主管曾告诉英国学者丹·哈格伦德的那样:“中国离这里太远,运费太高。我宁愿寄钱回去。”
援非项目:成群的中国专家?
认为中国人总是将他们自己的工人整飞机地运往非洲,而不雇佣非洲人是错误的。
现在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来看一下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实做法。以修建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例,高峰时期共雇佣了1.6万名中国技术人员(但也雇了几万名非洲人)。在中几内亚的富塔贾隆高原——西非三大河流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与冈比亚河的发源地,200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470个几内亚人一起,用两年半的时间在孔库雷河上修建了300万瓦特的金康大坝。
一系列估计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约有30万75万人前往非洲工作,只是他们居留的时间长短不一。任何经常前往非洲的人都会发现,与几十年前相比,肯定可以在大街上和城市里看到更多中国人。
事实上,中国人在各地的比例相差很大,这完全取决于中国企业在一个国家运营时间的长短,在当地寻找技术工人的难易,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许可政策。在苏丹,由于中国企业已经在石油工业运营了10多年的时间,因此据说在中国石油公司中,有93%的工人是苏丹人。
中国援助项目农村供水系统建设的坦方项目经理帕斯卡尔·哈姆里告诉我,他们的项目共雇佣了约50名中方工程和技术人员,还有约500名当地工人。这与南非中国研究中心在坦桑尼亚的调查相一致。中国企业(大部分已驻留坦桑尼亚许多年)每雇佣1个中国人,就要雇佣8-9个坦桑尼亚人。
为何有些公司仍然继续输入这些成本更高,且需要支付昂贵机票的中国工人?就像在安哥拉,当地技术缺乏和快速完成工作的压力是其中一个原因。便于沟通是另外一个原因,不过还有其他的原因。“中国人可以承受非常艰苦的工作,”中海外驻赞比亚总经理刘平告诉一名英国记者。他雇佣赞比亚人与中国人的比例为15:1,但他说这里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会一直完成工作才休息。但这里的人就像英国人一样,他们按照计划工作。他们有茶歇,有许多假期。对于我们的建筑公司而言,这就意味着更多的成本”。
在结束这一主题之前,让我们记住另一方面的援助与外籍劳工:西方国家的专家输出。荷兰前发展合作部长伊芙琳·赫尔弗肯斯估计,传统捐助者在他们的非洲援助项目中共雇佣了超过10万名外籍技术助理,每年的成本约为50亿美元。对于当地人而言,西方大多数援助人员享受的高工资成了他们痛苦的一个根源。“中国的参与不会附带许多专家,而专家将拿走提供给我国的一半或3/4的援助,”塞拉利昂总统办公室的一名官员告诉我。利比里亚的一家报纸发表社论,表扬了中国派遣一个医疗队到当地医院工作,而非派遣“大量高额薪酬的救援人员到‘危险区工作’”。当我们考察中国在其海外项目中使用本国专家的时候,应该牢记这些对比。
中国援助:全是为了石油、矿产、资源?
哦,这不是真的。在柏林召开的一次会议总结道,中国正在试图“牢牢控制非洲的自然资源”。欧洲议会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兴趣“似乎仅限于资源丰富(或‘被资源诅咒’)的国家,也就是说绕开了其他许多非洲国家”。甚至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也声称:“中国政府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资助的大多数项目最终都是为了确保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量资源大量出口中国”。
与之相关,有人认为中国在非洲各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其总体战略服务:公路和铁路直接将矿山和油井与港口、轮船和中国连接在了一起。《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中国正在修建大量基础设施——这大概是为了帮助其获取中国企业飞速消耗的自然资源”。这种“总体战略”的观点还支撑了如下假设:中国企业的投资都由北京在幕后操纵,这些投资唯一的目标就是将自然资源运回中国。
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这些看法。中国在非洲资源丰富的地区非常活跃,中国对这些资源的兴趣也非常真实。但无论认为中国提供援助主要是为了换取资源,还是认为中国人只对资源丰富的国家感兴趣,均忽略了以下事实:中国向所有撒哈拉以南非洲承认“一个中国”政策的国家提供了援助,甚至相对比较富裕的南非和毛里求斯也获得了中国的援助。中国官员声称,这就是中国援助体系与国际援助体系的反差,因为在国际援助体系下,有些国家会更容易受到传统捐助者的青睐。
其次,中国似乎并没有向资源更多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官方发展援助。中国商务部的赠款与无息贷款被相当均匀地分配给了各国能够赢得政治荣誉的那类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只是给了这些国家信贷额度,然后等着有能力的政府来推荐项目:如毛里求斯的排水项目或博茨瓦纳的公共住房项目(肯尼亚的水泥电线杆项目,厄立特尼亚或塞拉利昂的移动电话项目)。
另一方面,就像我们在安哥拉、刚果(金)和赤道几内亚所看到的的那样,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了大量极具竞争力的商业贷款,这些贷款均以石油(或其他资源)为担保,主要用于资助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道这还不说明真的全是为了石油(你也可以说是啊,铁矿石或木材等)吗?
这些活动当然与资源有关系,但中国采取“互利共赢”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创造商机。非洲的资源肯定也是商机的一部分,但还有更多其他方面的商机,比如出口。2008年,中国共向非洲出口了价值500亿美元的设备、日用消费品和机械。到目前为止,中国对非单笔最大的投资为中国工商银行耗资5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份。承接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仅2007年一年,中国建筑企业就在非洲赚取了126亿美元,签署了290多亿美元的合同。2007年,在非洲各国从事电话系统建设的中国电信企业华为,要比中国其他工程公司在世界上赚的钱都多。尼日利亚的一位外交官曾在北京告诉我:“中国人正在试图涉足我们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果你去看一下西方人,除了石油,石油,石油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在商品价格因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衰退而大幅下跌之前,许多中国之外的企业也签署了大量矿业合同。仅在马达加斯加一国,加拿大第纳提克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9世纪创建的矿业巨头)就分别签署了25亿美元和6.5亿美元的合同。但中国人看到非洲的基础设施需求相当巨大,就像中国在几十年前实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时一样。由于债务压身,非洲各国没有资金满足这些需求。它们也许不会错过这个通过开发资源来获取和偿还贷款的机会。沿着日本企业最初在印度,然后在中国开拓的道路,中国工程公司将得到早前可能会属于德国西门子公司或旧金山柏克德公司的合同。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看一眼,你就会理解为何向加纳布维水电站提供的贷款要以存入中国进出口银行代管账户的可可出口收入为抵押。并不是中国人要急切地锁定加纳优质的可可豆,但这些资源能够保证加纳偿还贷款,确保加纳能够推进长期渴望(但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争议)的电力项目。
真实情况是,“中国离这里太远,运费太高。我宁愿寄钱回去”
那么中国正在修建的基础设施是否也像殖民时期的基础设施一样,主要用于连接矿山和港口呢?中国正在与加蓬磋商的一个大型项目将包括修建一座港口,该港口将与一条深入中部非洲原始雨林直达铁矿主矿脉的铁路连在一起。
然而中国在安哥拉的项目与之不同。中国在安哥拉修建了医院、灌溉系统和公路——但安哥拉的石油均在离海岸线数里的深海。同样,中国在刚果(金)以资源为抵押的项目也包括了从学校到铁路等各个领域。因此真实情况是中国工程公司正在重建非洲,而且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非洲。世界银行的一个只使用报纸和网络资源对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研究的小组(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去任何非洲国家)声称,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确保中国获取资源。然而他们所提供的项目清单,其中包括中国在博茨瓦纳、肯尼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国援建的公路、桥梁、排水系统和发电站等,明显都不是为了攫取资源而进行的某种总体规划的其中一环。
最后,中国政府是否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在北京指挥了所有这些活动?那些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而非对答案进行猜测的研究人员一再指出,中国企业拥有相当大的行动自由。一位研究中国石油企业海外运作情况的日本学者发现,他们并没有义务将自己开采的石油运回中国。他们可以将这些石油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同样,中国在赞比亚谦比西铜矿的投资者也不用将他们开采的铜矿运回中国。就像一位中方开采主管曾告诉英国学者丹·哈格伦德的那样:“中国离这里太远,运费太高。我宁愿寄钱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