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研习《西塞山怀古》,体悟其深沉、含蓄的情感。
2.通过对《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等诗作的回顾,展示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并总结归纳咏史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技巧,把握咏史诗的大体步骤。
3.以小结出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方法】
研读、讨论、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朝代更迭,盛衰无常,名人辈出……这流变的历史,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的兴感之由,于是,怀古诗便出现了,并且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抒情主题。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也足以说明怀古诗这类题材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研习诗歌
1.初读全诗,展示全诗。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指导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研读诗歌。
(1)读全诗,注意画线字眼的读音。(2)结合史实介绍和课下注释,研读诗歌,弄清诗歌大意。
教师补充诗歌背景: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由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直取金陵。
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指引下展开研读和讨论,学生回答交流,教师点拨,最终确定大意。
诗歌大意:晋代王濬率战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悬挂金陵城头。/人间有几回兴亡盛衰的往事,高山依旧枕着江流没有变化。/现在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3.研读探讨三四两联的内容和情感。
(1)屏幕上展示探讨问题:①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能否用一句简单的话加以概括?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有什么深刻含义?(三四两联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以花费时间较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感叹,并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
(3)总结全诗的结构并板书。
一、临古地西塞山
二、思古人
三、忆其事西晋灭吴
四、抒己志赞颂、庆幸,更多的是警示统治者以前朝兴亡为龟鉴
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对比
三、总结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
1.临古地。
2.思古人。
3.忆其事(古人、历史之事)。
4.抒己志(个人的感情或对历史事件等的认识)。
(有些诗几个环节全都包含,有的则不全包含;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认识也未必直接写出,有些则是较含蓄地传达。)
四、拓展与链接
我们在本模块中还学过两首怀古类的诗,分别是《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按照我们刚才总结出的咏史诗的一般结构,来回顾和复习一下这两首诗吧。(略)
五、怀古诗小结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对比(古今)、借景抒情、用典。
3.步骤:明史实,通大意(关注注释,重要的历史与人物情况要熟悉);悟情感,察诗心(找准诗人和历史人物、诗人所处时代和所叙历史的联结点);抓技巧,重术语(熟记常见手法,表述简洁严谨到位)。
六、当堂演练(略)
七、结束语
希望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咏史诗有个框架性的了解,真正做到读懂“流变的历史”,理解“感慨的寄托”。
(责任编辑陈剑平)
1.研习《西塞山怀古》,体悟其深沉、含蓄的情感。
2.通过对《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等诗作的回顾,展示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并总结归纳咏史诗的一般表现手法、技巧,把握咏史诗的大体步骤。
3.以小结出的知识,指导学生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方法】
研读、讨论、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朝代更迭,盛衰无常,名人辈出……这流变的历史,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的兴感之由,于是,怀古诗便出现了,并且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抒情主题。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也足以说明怀古诗这类题材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研习诗歌
1.初读全诗,展示全诗。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指导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研读诗歌。
(1)读全诗,注意画线字眼的读音。(2)结合史实介绍和课下注释,研读诗歌,弄清诗歌大意。
教师补充诗歌背景: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由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直取金陵。
学生在两个问题的指引下展开研读和讨论,学生回答交流,教师点拨,最终确定大意。
诗歌大意:晋代王濬率战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悬挂金陵城头。/人间有几回兴亡盛衰的往事,高山依旧枕着江流没有变化。/现在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3.研读探讨三四两联的内容和情感。
(1)屏幕上展示探讨问题:①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能否用一句简单的话加以概括?②“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有什么深刻含义?(三四两联是全诗理解的难点,所以花费时间较多)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感叹,并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寒流”。
(3)总结全诗的结构并板书。
一、临古地西塞山
二、思古人
三、忆其事西晋灭吴
四、抒己志赞颂、庆幸,更多的是警示统治者以前朝兴亡为龟鉴
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对比
三、总结怀古咏史诗的一般结构
1.临古地。
2.思古人。
3.忆其事(古人、历史之事)。
4.抒己志(个人的感情或对历史事件等的认识)。
(有些诗几个环节全都包含,有的则不全包含;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认识也未必直接写出,有些则是较含蓄地传达。)
四、拓展与链接
我们在本模块中还学过两首怀古类的诗,分别是《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按照我们刚才总结出的咏史诗的一般结构,来回顾和复习一下这两首诗吧。(略)
五、怀古诗小结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主要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对比(古今)、借景抒情、用典。
3.步骤:明史实,通大意(关注注释,重要的历史与人物情况要熟悉);悟情感,察诗心(找准诗人和历史人物、诗人所处时代和所叙历史的联结点);抓技巧,重术语(熟记常见手法,表述简洁严谨到位)。
六、当堂演练(略)
七、结束语
希望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咏史诗有个框架性的了解,真正做到读懂“流变的历史”,理解“感慨的寄托”。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