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景观河道治理与传统河道治理模式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河道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规划和实施途径,希望能为生态景观河道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106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本土化原则,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保障居民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
1、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达到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将“设计遵循自然”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过程中,从而提升河道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效果。
首先,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在生态景观河道治理时,治理人员应该关注不同河流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1]。根据不同生态景观河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遵循河道本身的自然特征,保障生态景观河道治理的效果。其次,生态景观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是指治理者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河流域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效改善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提升水文连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还需要顺应自然,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围绕控制水流的思想,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相悖。针对这一问题治理者应该摒弃传统观念,避免大规模的河道工程改造,尽量保持河道和河岸的自然状态,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最后,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还需要遵循本土化的原则[2]。在开展河道生态恢复工作时,治理人员应该选择本土物种,减少外来物种的使用,避免发生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规划和实施途径
2.1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需要重视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河道治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景观河道为建设中心,结合本地经济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逐渐扩大新技术开发区域的范围。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应该综合考虑退水工程建设的进度,确定合适的输水中心,并规划出未来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点方向,例如,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可以以森林开发区作为重点方向,不断促进林业开发[3]。这种类型的扩展工程具有明显的可实施性,且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吻合,有利于促进生态景观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升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分析河道现状和实际整治的需求,例如治理人员可以在护岸坍塌按岸段、无防护河岸及新建护岸处进行防护,或者对美观度较差的村庄段护岸进行美化防护,提升居住者的居住体验。
具体而言,治理者需要按照护岸标准断面图进行施工治理。护岸墙身可以使用300mm×500mm×400mm的干砌预制块,顶高程为0.25米,并以0.25米厚的C20素砼基础作为护岸基础。在基础底部可以将松木桩以梅花桩的形式进行布置以应对地基基础较差的施工条件。松木桩长3米,间距为60厘米左右,并控制深入砼基础不低于10厘米,利用C20砼作为压顶,控制顶高程为1.3米,形成生态鱼巢型预制件,预制件之间的预留孔为鱼类栖息提供了条件[4]。
与此同时,治理者可以进行多路段输水建设计划,将明涵通道替换部分暗涵通道,增设宽度约为20米左右的滤水池。滤水池的建立可以为生态河道输水工程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提升水源区域的占地面积。同时,在滤水池建立后相关人员可以在水池上方建立娱乐项目,吸引游客观光,从而促进生态河道景观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单位应该分析生态河道景观输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工程建设水平[5]。
2.2水源治理规划
水源治理规划是促进生态景观河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6]。一般而言,生态河道治理区域的水源可以分为地下水,矿井水,水库水等水源类型,在生态河道综合治理中应该重点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水源类型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利用干渠对水源进行引流,采用统一引水的方式,满足农作物种植对水源的需求。按照水源治理规划将生态景观河道一带的水源经多个引水点进行引流,并对水源进行净化,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
其次,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中,水源流失问题的解决是水源治理规划的核心。一般而言,水源地区周围的耕地面积和耕地数量较多,该区域降水充足,治理人员可以控制水源传输速度,将速度控制在由急至缓,方向由高到低的状态,同时,还需要结合坡面的倾斜程度和退耕还林的治理方案,从而保障水源的数量[7]。通过规划生态河道区域的生产项目,控制河道周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一样,避免使用影响水源质量的生产设备,并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效改进生态河道周边工厂的生产流程,规范生产操作。针对生态河道周边居民生活排放的垃圾,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无污染处理,减少排放到水源中的污染物,保证生态景观河道的水源质量。
2.3引水治理规划
引水治理规划能够减少生态景观河道中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费。相关部门可以在生态景观河道周边设置水源引流点开区去取水的方式,满足工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地方政府负责设备的配备工作,为水流渠道的拓展提供条件[8]。引水治理规划工作需要设置传输路线。传输路线的设置不仅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还需要政府单位和有关环保部门协商后确定。引水路线设置的长短可以据情况而定,当水源途径的长度较长且水流仅通过地下渠道进行传输时,该引水路线不需要工程用地审批,因此便于操作。当水源途径的长度较短时,水源传输不会浪费现象,但是需要占用工业用地建设对应的水闸,因此在饮水规划治理中需要将其建设经费考虑在内。长度较长的水源途径和长度较短的水源途径各有优劣,需要治理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用水情况选择合适的饮水方案。 2.4沉砂治理规划
沉砂治理规划能够对水源进行简单的过滤和沉淀处理,保障传输水源的清洁程度,是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沉砂治理规划中需要完善导水管和蓄水池等设备的建设,积极向居民普及设备安全使用的规则,沉砂池的建立应该与传输路线相结合,在水源传输的顶端设置足够数量的沉砂池[9]。如果生态景观河道周边有森林公园,那么便可以结合森林公园净化水源的功能,将森林水、河流水等外部水源经河流槽进行收集。一般森林地段的海拔较高,需要提升传输水源的高度。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水源进行沉淀处理,还可以在设置河流蓄水槽的同时增设隔水层。蓄水池需要适当封闭,以减少水资源蒸发导致的浪费问题,并且蓄水池还需要设置导水口,便于传输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水源,这些处理后的水资源可以满足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
2.5输水工程建设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该重视输水工程建设,将输水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技术相结合,严格落实“河道先行、洪涝安全”的建设原则,从而在维持生态景观河道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障居民利益并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疏浚工程、除淤工程、修建堤坝工程、生态景观河道交通路线建设工程等,需要注意调查分析需要治理的河道的长度和护岸建设的长度,做好河道加固工作[10]。
2.6退水工程建设
为了控制输水工程的水量,还需要进行退水工程建设,确保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的科学性。退水工程能够有效调节和统一水库水、地下水、河流水,保證输水工程水量的合理性。只有开展和完善退水工程才能够保障生态景观河道水源治理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密切相关。河道综合治理单位应该结合实际的治理条件和区域特征等,做好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沉砂治理规划、引水治理规划、水源治理规划、输水工程和退水工程建设,保障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恒嘉.考虑生态因素谷口溪河道综合治理浅析[J].陕西水利,2021(04):207-209+212.
[2]竹耄伦.人水城相宜的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景观建设[J].四川水利,2021,42(01):75-79.
[3]刘兴邦,吴文霞.云南省镇康县南伞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20,41(08):80-84.
[4]刘昱,闫少锋,余凯波,崔鸣.基于生态景观理念的河道整治与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8):12-14+88.
[5]桂佳宁. 坝上地区生态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0.
[6]李妹姣.多条件下生态河道治理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20(02):48-50.
[7]苏锴.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J].水利技术监督,2020(02):95-98.
[8]张圆圆,曹先玉,王青.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探析——以黄垒河治理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8):16-18+22+44.
[9]肖秋美.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J].节能,2019,38(06):168-169.
[10]袁勋,许超.大型水库下游集镇区河道生态景观治理浅析——以新昌县黄泽江干流综合治理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8,48(06):72-76+111.
【关键词】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106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本土化原则,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保障居民的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
1、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为了达到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将“设计遵循自然”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过程中,从而提升河道景观恢复和重建的效果。
首先,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在生态景观河道治理时,治理人员应该关注不同河流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1]。根据不同生态景观河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遵循河道本身的自然特征,保障生态景观河道治理的效果。其次,生态景观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是指治理者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河流域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效改善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提升水文连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还需要顺应自然,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围绕控制水流的思想,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相悖。针对这一问题治理者应该摒弃传统观念,避免大规模的河道工程改造,尽量保持河道和河岸的自然状态,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最后,生态景观河道治理还需要遵循本土化的原则[2]。在开展河道生态恢复工作时,治理人员应该选择本土物种,减少外来物种的使用,避免发生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规划和实施途径
2.1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需要重视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河道治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景观河道为建设中心,结合本地经济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逐渐扩大新技术开发区域的范围。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应该综合考虑退水工程建设的进度,确定合适的输水中心,并规划出未来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点方向,例如,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可以以森林开发区作为重点方向,不断促进林业开发[3]。这种类型的扩展工程具有明显的可实施性,且与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吻合,有利于促进生态景观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提升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分析河道现状和实际整治的需求,例如治理人员可以在护岸坍塌按岸段、无防护河岸及新建护岸处进行防护,或者对美观度较差的村庄段护岸进行美化防护,提升居住者的居住体验。
具体而言,治理者需要按照护岸标准断面图进行施工治理。护岸墙身可以使用300mm×500mm×400mm的干砌预制块,顶高程为0.25米,并以0.25米厚的C20素砼基础作为护岸基础。在基础底部可以将松木桩以梅花桩的形式进行布置以应对地基基础较差的施工条件。松木桩长3米,间距为60厘米左右,并控制深入砼基础不低于10厘米,利用C20砼作为压顶,控制顶高程为1.3米,形成生态鱼巢型预制件,预制件之间的预留孔为鱼类栖息提供了条件[4]。
与此同时,治理者可以进行多路段输水建设计划,将明涵通道替换部分暗涵通道,增设宽度约为20米左右的滤水池。滤水池的建立可以为生态河道输水工程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提升水源区域的占地面积。同时,在滤水池建立后相关人员可以在水池上方建立娱乐项目,吸引游客观光,从而促进生态河道景观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生态景观河道治理单位应该分析生态河道景观输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工程建设水平[5]。
2.2水源治理规划
水源治理规划是促进生态景观河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6]。一般而言,生态河道治理区域的水源可以分为地下水,矿井水,水库水等水源类型,在生态河道综合治理中应该重点分析该地区的资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水源类型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利用干渠对水源进行引流,采用统一引水的方式,满足农作物种植对水源的需求。按照水源治理规划将生态景观河道一带的水源经多个引水点进行引流,并对水源进行净化,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
其次,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中,水源流失问题的解决是水源治理规划的核心。一般而言,水源地区周围的耕地面积和耕地数量较多,该区域降水充足,治理人员可以控制水源传输速度,将速度控制在由急至缓,方向由高到低的状态,同时,还需要结合坡面的倾斜程度和退耕还林的治理方案,从而保障水源的数量[7]。通过规划生态河道区域的生产项目,控制河道周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一样,避免使用影响水源质量的生产设备,并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效改进生态河道周边工厂的生产流程,规范生产操作。针对生态河道周边居民生活排放的垃圾,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无污染处理,减少排放到水源中的污染物,保证生态景观河道的水源质量。
2.3引水治理规划
引水治理规划能够减少生态景观河道中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费。相关部门可以在生态景观河道周边设置水源引流点开区去取水的方式,满足工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地方政府负责设备的配备工作,为水流渠道的拓展提供条件[8]。引水治理规划工作需要设置传输路线。传输路线的设置不仅要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地质环境,还需要政府单位和有关环保部门协商后确定。引水路线设置的长短可以据情况而定,当水源途径的长度较长且水流仅通过地下渠道进行传输时,该引水路线不需要工程用地审批,因此便于操作。当水源途径的长度较短时,水源传输不会浪费现象,但是需要占用工业用地建设对应的水闸,因此在饮水规划治理中需要将其建设经费考虑在内。长度较长的水源途径和长度较短的水源途径各有优劣,需要治理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用水情况选择合适的饮水方案。 2.4沉砂治理规划
沉砂治理规划能够对水源进行简单的过滤和沉淀处理,保障传输水源的清洁程度,是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沉砂治理规划中需要完善导水管和蓄水池等设备的建设,积极向居民普及设备安全使用的规则,沉砂池的建立应该与传输路线相结合,在水源传输的顶端设置足够数量的沉砂池[9]。如果生态景观河道周边有森林公园,那么便可以结合森林公园净化水源的功能,将森林水、河流水等外部水源经河流槽进行收集。一般森林地段的海拔较高,需要提升传输水源的高度。为了更加有效的对水源进行沉淀处理,还可以在设置河流蓄水槽的同时增设隔水层。蓄水池需要适当封闭,以减少水资源蒸发导致的浪费问题,并且蓄水池还需要设置导水口,便于传输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水源,这些处理后的水资源可以满足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还可以用于农田灌溉。
2.5输水工程建设
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该重视输水工程建设,将输水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技术相结合,严格落实“河道先行、洪涝安全”的建设原则,从而在维持生态景观河道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障居民利益并促进水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河道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疏浚工程、除淤工程、修建堤坝工程、生态景观河道交通路线建设工程等,需要注意调查分析需要治理的河道的长度和护岸建设的长度,做好河道加固工作[10]。
2.6退水工程建设
为了控制输水工程的水量,还需要进行退水工程建设,确保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的科学性。退水工程能够有效调节和统一水库水、地下水、河流水,保證输水工程水量的合理性。只有开展和完善退水工程才能够保障生态景观河道水源治理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密切相关。河道综合治理单位应该结合实际的治理条件和区域特征等,做好生态景观河道延伸规划、沉砂治理规划、引水治理规划、水源治理规划、输水工程和退水工程建设,保障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恒嘉.考虑生态因素谷口溪河道综合治理浅析[J].陕西水利,2021(04):207-209+212.
[2]竹耄伦.人水城相宜的河道综合整治及生态景观建设[J].四川水利,2021,42(01):75-79.
[3]刘兴邦,吴文霞.云南省镇康县南伞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20,41(08):80-84.
[4]刘昱,闫少锋,余凯波,崔鸣.基于生态景观理念的河道整治与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08):12-14+88.
[5]桂佳宁. 坝上地区生态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0.
[6]李妹姣.多条件下生态河道治理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20(02):48-50.
[7]苏锴.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J].水利技术监督,2020(02):95-98.
[8]张圆圆,曹先玉,王青.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规划探析——以黄垒河治理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8):16-18+22+44.
[9]肖秋美.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设[J].节能,2019,38(06):168-169.
[10]袁勋,许超.大型水库下游集镇区河道生态景观治理浅析——以新昌县黄泽江干流综合治理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8,48(06):72-7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