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济世 菊淡梅香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的一天,汶川大地震灾后,北川县的废墟上,赫然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军医。一个帐篷一个帐篷走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细查,一项工作一项工作评估之后,没戴口罩,没有躲闪,在惊诧的目光中,面对记者,这位在抗震救灾现场出现过的级别最高的医学专家,坦然将“灾区不是疫区”的声音发布给了全世界。这一语可谓石破天惊,不但震住了在场者,更对疫情防治、稳定人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时年83岁的巾帼豪杰,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一千多年前,医学家孙思邈将“大医精诚”作为行医最高境界:精,指医术,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涉医德,要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策发“大慈恻隐之心”。今天看来,这样的标准超越了时代;而这样的描述,也是对陈菊梅行医63载的最佳写照。
  
  至精
  ——开荒拓野,止于至高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由超过85%下降到38%,这一我国肝病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是由陈菊梅带领她的团队完成的。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这一比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三〇二医院。面对这个历史性难题,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牵这个头。“我来吧!”陈菊梅简短的表态,让院领导松了口气,“那就把降低10%作为目标,大家看怎么样?”10%?听到这个数字,大家的心又悬了起来,这可意味着每年要让近万名这类患者活下来。
   就在这时,陈菊梅的话再次让大家震惊了。“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这是自找苦吃啊……”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可4年之后,全国的同行见证了一个奇迹——
   陈菊梅先从基础做起,带领攻关协作组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澄清了先前的种种模糊认识。随后,陈菊梅带领大家深入研究,创造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这套方法推行之后,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下降到了38%!很多人不得不用“奇迹”来形容这一成就。
   陈菊梅行医几十年,创新的烙印异常鲜明。作为传染病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陈菊梅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
   20世纪60年代,她首创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70年代,她在逆境中首先发现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和机理,经过8年探索研制出系列降酶新药;80年代,她主持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90年代,她在研制多种国家级新药上作出特殊贡献;进入新世纪后,陈菊梅不断爆发创新的活力,应用乙肝抗病毒疗法,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一次次开荒拓野,让陈菊梅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国内传染病、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扎根一线63年,陈菊梅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先后领衔研制十余种肝病治疗新药,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在此期间,她获得国家、军队等各类科技奖23项,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一面旗帜。
  
  至诚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当一个人的爱超越自我、超越小家时,亦反倒无迹可循。不过,这热烈深沉而不邀宠于形的情感,却在其泽被的苍生、在其感染的同人后辈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说实话,没人一开始就愿意到我们这‘病毒窝子’里来,但一旦进入就爱上了这行,这便是弥足珍贵的奉献精神。”提起共事多年的陈菊梅,三〇二医院原院长吕占秀如是说。
   1958年,作为留苏归来的博士,陈菊梅正式调入三〇二医院,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也缔造出一段段口口相传的佳话。
   1969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条件简陋,医疗队决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实施麻醉。为确保病人安全,得有人先试一试。陈菊梅说:“你们还年轻,还是让我来吧。”但是,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紧张失误,穿透了“硬膜”,陈菊梅晕倒呕吐了两天。清醒后,她又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于使医疗队成功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长期奔忙下,陈菊梅先是患上扁桃体炎,后来又患上肾小球肾炎,全身浮肿。当时,正值她全身心研制降酶药物。为了不耽误科研,她果断地拿自己“开刀”,以消除病灶:摘除扁桃体,割掉阑尾,分三次把牙齿全部拔掉……
   当时的陈菊梅,只有47岁。“女同志谁不爱美,但陈教授却为了事业拔掉满口牙齿……”这件事留给三〇二医院政治部主任杨清仁的,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护士小罗经常看到这样一幕:陈菊梅主动站起来与病人热情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传染病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手中传递的是温暖,是鼓励,是信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家人,你会怎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陈菊梅说。87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出诊,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为病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以病人快乐为快乐,以病人幸福为幸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三〇二医院政委邢振湖的一席话,让人久久回味。
  
  大智
  ——是五味人生,也是美丽人生
  
   “以陈菊梅教授为首的专家组,不仅在医疗方面卓有建树,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看,也都是我们医院的‘智囊团’,在重大事件中起着‘定心丸’的作用。”三〇二医院院长吕吉云的话,道出了三〇二人共同的心声。
   三〇二医院近年来发展的关键节点,镌刻着陈菊梅等老一辈专家的努力。“非典”过后,带着对国家安危的思考,陈菊梅带领专家组成员形成关于优化突发疫情防治力量战斗编成的建议报告。军委首长高度重视,很快采纳了陈菊梅等人的建议。此后,医院建成全军传染病防治技术临床培训基地,成为首都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新高端平台。
   培养一批接班人,带出一个创新团队,这是陈菊梅毕生为之努力的一件大事。
   “她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母亲’。”短短的一次座谈中,三〇二医院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不止一次这么说。16年前,年轻医生杨永平被医院附属药厂看中,院里决定调他去搞药物研发和销售。然而,就因为曾目睹杨永平实习时将一名高烧不退的小女孩抱去抽血化验,陈菊梅建议他留下。
   “这个孩子的病会传染,这你是知道的,但你仍然把患儿当亲人,就凭这个,你就有希望成为一名好医生。医者,最重要的是仁心,要能在病人面前弯得下腰。”很快,陈菊梅向院党委上书,留住了杨永平。这番话,也影响了杨永平的一生。2011年,当杨永平在美国从国际冷冻大会主席手中接过“肿瘤冷冻治疗杰出贡献金奖”时,最想与之分享这份成就与荣光的,就是陈菊梅教授。
   担任专家组组长29年来,陈菊梅带教出传染病防治骨干近千名,扶植、托举出百余位包括“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后院士后备人选等在内的名家大家。
   陈菊梅最令人称奇的“大智”,体现在对家庭和事业的兼顾上。陈菊梅的老伴陈国仕离休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是著名的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陈国仕的工作性质特殊,每年都要出差半年多,陈菊梅就挑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常常是忙完了工作就赶紧回去照看两个孩子,等孩子入睡后,自己再看书“充电”。
   “她不是老学究,而是感情丰富的人。”三〇二医院原政治部主任申金仓说,陈菊梅的生活,恰如她重新发现其价值的中药五味子,五味俱全。
   是五味人生,也是美丽人生。医院的人都知道,陈菊梅的老伴不会做家务。三〇二医院肝硬化诊疗中心主任李捍卫回忆道,有一次,他和陈菊梅教授去出差,到了第三天,陈教授说‘今天必须回家’,因为她只给老伴准备了三天的饭,再不回去老伴就该挨饿了。这件事给李捍卫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陈菊梅诠释的,是一个女性的完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必然是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
  
  大勇
  ——年逾八旬了也是一名战士
  
   有担当,这是三〇二人在提到陈菊梅时用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对照今天的社会现象,这对医者来说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
   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两岁麻疹患儿急诊住院,当时患儿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以往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多耽误一秒,患儿就有可能一口气憋死。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动手,立即切开气管救人。
   “出了事怎么办,算谁的?”有人质问。“出了事,我负责!”陈菊梅斩钉截铁地说,“为了救命,冒点风险也值得。”
   数十载过去了,她依然勇于担当。2003年初春,“非典”突如其来。2月12日,当许多人还不知道“非典”是什么时,陈菊梅就已走进电视台,第一个在媒体上宣传“非典”防治知识。3月5日下午,北京地区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三〇二医院。3月6日下午,陈菊梅镇定自若地走进病房,给患者做检查。
   “南有钟南山,北有陈菊梅。”三〇二医院原政委倪衡金这样概括。为消除群众恐慌,一向不喜出风头的陈菊梅接受媒体采访,在杂志上开辟“非典”防治专栏,稳定了民心。
   危难时刻,总是少不了陈菊梅的身影。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菊梅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到灾区了解情况。院领导考虑到她年事已高,劝她不要去,她却说:“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经验。”
   在灾区,陈菊梅顶着高温酷暑,一路指导,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出现在北川县城、老北川中学、擂鼓镇、汉旺镇等地,查看部队营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对水源卫生监督、卫生防疫机制等进行了全面评估。
   不仅如此,陈菊梅还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进行客观分析,主持编写相关书籍,下发到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手中,对指导疫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菊梅的到来,让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非常感动。第四责任区负责人、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握着陈菊梅的手说:“在我们的队伍里,年龄有23、33、53的,可您83了,还来到一线,对我们部队是个鼓舞啊!”陈菊梅笑着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战斗的,别看83岁了,我也是一名战士!”
其他文献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教书育人、雕琢心灵、塑造人格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班主任工作自不例外,并且更多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感慨在心头!每一位班主任都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苦水想吐露,可是更有很多欢乐想和大家分享。做班主任辛苦与倦累是毋庸讳言的,但回首看一看、想一想,个中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甜蜜。我们常听说这样的观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日趋淡漠,情感日益麻木,孩子们也受到时代的影响而日益冷漠地看待师生
第6届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于2008年10月11日在天津市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由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出资,中华口腔医学会承办。微笑列车董事会董事Joseph Mullaney先生、微笑列车基金会中国总监薛揄、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处长高学成、全国政协常委张文康、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以及国内外知名唇腭裂治疗专家、全国397家合作医院的代表共计1000余人出席开幕式。  范宝俊会长在开幕式
2015的8月26日,对庄河市慈善总会华视义工站站长许国华来说,是她来庄河创业5年感到最幸福、最欣慰的日子,因为她结对捐助了19名庄河高考贫困生,被受助学生们亲切称为“眼镜阿姨”。是什么让学生对许国华如此敬爱?是什么让许国华与慈善结下情缘?故事还得从眼镜说起。  讷于言 敏于行  熟悉许国华的人都知道,她是话语不多但严谨,行事低调而干练的人,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其一贯的作风。1965年,许国华生于浙
已在大学教室里坐了一个多月,但黄文忠仍不时掐自己的腿,他不敢相信在远离校园12年之后,自己还能回到校园,而且是从小学教室一步就跨进了大学校门。  大学校园里没有了以往的喧哗。走在校园宽阔的马路上,看着校园内排列整齐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他的眼神有些迷茫,因为大山中的家也时常在眼前浮现。他在想还有什么能换成钱的,因为学费还没有交清,他生怕再次失去求学的机会。  他知道,从三间泥屋中再也掏不出
来,握住我的手。我是一个先天弱视的孩子,一只眼睛中的眼球基本上看不见任何东西。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我总觉得这扇窗户从我出生那一刻就被早早地关闭了。我从来不敢照镜子,因为那双眼睛,我也总在不知不觉中拒绝加入周围同学的队伍中,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似乎与我无关,我总是一个人。父母打工,从小我就跟着父母到处漂泊,孤独、寂寞使我的心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布,只是任傍晚的夕阳拉长我蹒跚而行的身影。 三年级的时候,
2013年1月30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超时空的报道,播放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上郑乡干坑村30岁的村民付学朋,依靠父母手控塑胶球维持7年的生命奇迹和近10多天全国微博传递大爱20余万人次,引发全社会发起救助的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  “噗、呃、噗、呃……”这是付学朋不同于常人的呼吸声。在一间昏暗的木屋里,这个30岁的男人躺在床上。由于高位瘫痪,他肩膀以下的身体无法动弹,连自主呼吸都无法完成
北京2008奥运进入倒计时之际,天士力集团吹响大健康产业“集结号”,角逐生命健康奥林匹克,天士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进发——    厚积薄发 进军大健康产业    “根据社会需求和疾病谱的改变,天士力选择进军大健康产业。当然,天士力走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制药这个主业。将一如既往聚集专业人才来做专业之事。”  ——闫希军    1月8日,从俄罗斯考察返津的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拂去一身征尘,便
慈善是一种从心底迸发出的光芒,它并不耀眼,却温暖人心。在当今社会上,慈善事业帮助了许多的人。有些慈善事业只有“一部分”拥有财富的人能做到,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献爱心,要看你是否愿意奉献。   我们常看见坐在小区门口的人手上拿着一块牌子——请捐一些不需要的衣服或棉被吧!他们的要求不高,他们甚至为捐赠者着想,把条件建立在“不需要”上。但谁又去仔细观察过他们呢?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匆匆地从他们身旁走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里氏7.0级地震,各个电视频道连续几天都在滚动报道灾情和救援进展。这些场景或是悲壮、或是惨烈、或是紧张,如同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久久不能释怀。然而,几个一闪而过的镜头,让人欣慰、让人感动、让人温暖。  第一个镜头,一个少女被埋在废墟下面,一群武警战士用双手奋力扒开扭曲变形的钢筋水泥,鲜血从手指尖渗了出来,可他们一刻也不停息。战士们身后就是一台挖掘机,
11月15日下午,由市慈善协会、市教育委员会、天津日报社主办,大田集团协办的第十一届“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表彰会在天津市民政局举行。市级老同志陆焕生出席,市级老同志、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出席并讲话。来自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慈善协会、天津日报社、大田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区县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受表彰的自强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据了解,“大田杯”慈济育才奖学活动开展于2004年,是按照资助单位天津大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