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后面还有“美”的故事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s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上了年纪,虽然手中有世博门票,但不想赶此“五一”高峰去观看,有关世博的报道还是每天都关注的。五月一日当天,上海三家大报都附有《世博特刊》几个版,其中《文汇报》的特刊给人感觉更精美、雅致一些。在宣传世博时,除了给人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不少美的后面的故事,给人提供了相关知识。我想,即使我日后到现场去观看,也未必会看得那么细,了解得那么透彻。
  比如关于丹麦馆的“小美人鱼”,前不久已看到(从媒体上)“小美人鱼”从丹麦启程来沪,并落座在世博会丹麦馆内。美人鱼的图片早已见过,但现在每看一遍,仍能给人一种新鲜的美感。她的神态、形态真是娴雅、高贵,我常常会被她略带忧郁的美所感动。但对这一尊雕塑除了知道是脫胎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外,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但这次《文汇特刊》(特14版上)介绍时增加了我不少新的知识。比如雕塑家1909年看了丹麦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后,立意要为“小美人鱼”塑铜像,开始想从舞剧《小美人鱼》中的领舞者为模特来塑像,但这位女演员不愿做裸体模特,结果只得取其头部为原型,身体最后是以雕塑家妻子为原型的。真没想到,现在这么一尊如此美好的雕塑,原来是来自于两位女性的拼接,然后经雕塑家的妙手与妙思,才塑造出那么完美的形象,并非常圆满地表现出安徒生原著中的精髓。同时我也想到,两位女性的无私贡献,成就了这样一尊美的雕塑,并成为永恒,可见美好的艺术是需要“牺牲”的。
  又比如特13版上《印象画派与世博会的渊源》一文,介绍了印象画派的由来。虽然早在19世纪60年代印象画派已出现,但真正登堂入室进世博会展出,还是在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那一年莫奈已经60岁,塞上也已经61岁,毕沙罗更是69岁了,而且即使登堂入室,当时那些反对者仍气急败坏地大叫“不,不要这些该死的印象派”,并称之为“破烂货”,甚至在世博会开幕那天,有人还拦在印象派展厅门前,不让法国总统洛佩进入等等。这些过去闻所未闻的史实,说明任何一门艺术的诞生,总会受到一些磨难,将近40年了,才开始得到承认(能进世博会),但反对者仍如此嚣张,站在今天看,真是十分可笑,可谓“螳臂当车不自量”了。这一切确能给人以深思,即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受一番风吹雨打,只要她代表了艺术的进步,必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并驱除那些守旧者,得到历史的肯定,并占有光辉的一页。
其他文献
丁淦林,1932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兼新闻系主任、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1996年获韬奋国丁奖一等奖,1997年被授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称号。  自1951
期刊
2009年12月5日,当《大河特别行动“聚焦哥本哈根·关注地球家园——本报特别报道小组兵分三路昨日启程向着三江源,出发!》在《大河报》一版配着照片出现时,引起一片惊呼:哥本哈根还能这样聚焦?  是啊,一个硬硬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主题,这样落地操作,确实需要一定的胆量,用体育术语阐释,就是说需要有个大心脏,才能进行这样的策划,稍有不慎,读者就不买账。  本文试图对整个策划和其他报道的不同之处进行搜索
期刊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发放基于TD-SCDMA、CDMA2000和WCDMA技术制式的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一、手机媒体在终端融合中的意义    终端融合即3C融合,是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包括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
期刊
变  《法制晚报》从1月26日到2月3日9天的时间里,刊登“雄蚕蛾”的涉性广告就有7个整版,几乎每天1个版。  这个广告非常“神奇”:其一,广告吹嘘说:一只小昆虫解决男人大问题,吃九变天虫男人九变。吃雄蚕蛾,生精血、排五毒,男人变变变。20岁男人活力四射、30岁男人体力充沛、40岁男人精力十足、50岁男人动力澎湃、60岁男人百战不疲、70岁男人宝刀不老。其二,在7个版的“雄蚕蛾”广告中有5个广告没
期刊
平时读报、读新闻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闻看了付之一笑就完了;有的新闻看一下标题、粗看一下内容就足够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有的新闻一定要细看内容,并能从内容中得到一点启发与体会;有的甚至能令人深深地回味。这第三类新闻就是我最爱读的新闻,眼前就有一篇,即4月21日《文汇报》刊登的《责任心创造“零死亡”奇迹(主题)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近900师生幸免于难(副题)》(新华社稿),首先副题上“近900师生幸
期刊
数字技术的跃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Web3.0时代的到来,为报网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功能延伸,新媒介嬗变催生了报网新走向与功能新转向,掀起了媒介调整与融合的浪潮,当前在传媒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一些著名的新闻集团纷纷探索整合路径的同时,我国传统报业也在探索着自身的发展之路。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在5年里报纸出版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
期刊
一、问题提出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中国报业自此进入了都市报时代。发展至今,《华西都市报》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品牌发展力等众多指标中均在当地媒体中名列前茅。而《风尚周刊》作为《华西都市报》现阶段的主力业务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和业务收益的专刊。随着传媒格局的变化,传统报刊间的同类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都市报以专刊这一更为专业、细分的版面成功吸引了受众
期刊
当今商业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点子,也不是天才,而是“注意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每天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信息海洋中,过量的信息导致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匮乏,广告接触率严重下降。“注意力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面对这种局面,隐性广告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让受众在没有任何戒备心理的情况下悄然接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植入式广告恰好迎合了这一特点。    一、
期刊
本刊讯 50年风雨兼程,50年岁月如歌。6月5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期刊影响力”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创刊于1960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秉持着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追踪学术前沿,服务教学科研,书写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发展的历程,记载着几代学报人的辛劳和心血。50年来,学报累计出版39卷173期,刊文4128篇,获得省部以上奖励23次,如今学报已跻身于国家
期刊
本刊讯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审读员王扬同志的新闻评论选集《学步集》近日出版。  本书是作者继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论文集《同步集》之后,涉足新闻学领域的学步之作。共收集文章九十多篇,主要内容分为新闻评论、审读与媒介批評研究、新闻杂谈、评报评刊等4部分。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报刊出版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对近十年来报刊传媒领域的诸多现象和目所能及的一些报刊的成败得失,作了实事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