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要求,音乐鉴赏应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将审美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音乐教学应立足于音乐本身特点,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运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评价的准确性等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多种版本的教材、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融会贯通
我校选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同时,还自编校本教材,把有“小戏之乡”美誉之称的临朐的特色音乐融进课堂,如吕剧、三句半等,这样就更贴近学生生活,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接触到的艺术。她不仅记录人类成长的每一步,更是学生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媒介。通过贴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学生了解了家乡,了解了喜爱、熟悉的生活中的音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求知欲,增强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如在《音乐与民族》这一章节中,我先以本地区的《沂蒙山小调》为切入点,通过聆听分析,了解音乐与本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和人文环境等特点的联系,并加以评论,再采用相同的方法由图画或片段等形式辐射到其他一些具有典型人文特征、民歌风格迥异的地区,如《茉莉花》、《小白菜》等词同曲异的民歌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与特征。
这样组织教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受到音乐的熏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让时尚的旋律美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现代的高中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能够大胆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不同的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如在欣赏《沂蒙山小调》时,我先播放了民歌演唱风格的版本,在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时,我改成播放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通俗音乐欣赏中,除了课本准备的作品外,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毛阿敏的《天之大》、韩红的《天路》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在教学中总是找到不同作曲家的多个版本的音乐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以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欣赏三十年代的歌曲时,学生认为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搜集了重新编曲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音乐作品,从节奏上、情感上都有了变化,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与方法要注重个性思考,重视智慧参与。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因为音乐教育多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过程即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都采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在欣赏内容意境深奥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我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如在欣赏《华夏音乐之光》单元的《阳关三叠》时,我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如在欣赏非洲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时,由于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欣赏中结合视频,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非洲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及音乐的相关知识。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还把专业教学与欣赏教学相结合,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我或者专业生演唱其中的《黄水谣》、《黄河颂》等曲目。这样让学生参与体验,当学生参与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目的愉悦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这种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中真正的教学,这样会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师评价时要讲究科学,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正确的评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经常运用“你太棒了”“你的见地很有创造性”“你的感受很独到”等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爱思考,爱提问,增强学好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动力。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上狠下工夫,才能让音乐之清泉流得更欢,音乐之熔炉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
一、多种版本的教材、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融会贯通
我校选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紧扣高中音乐鉴赏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地从各个领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聆听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中体味音乐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同时,还自编校本教材,把有“小戏之乡”美誉之称的临朐的特色音乐融进课堂,如吕剧、三句半等,这样就更贴近学生生活,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艺术,更是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接触到的艺术。她不仅记录人类成长的每一步,更是学生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媒介。通过贴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学生了解了家乡,了解了喜爱、熟悉的生活中的音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起求知欲,增强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如在《音乐与民族》这一章节中,我先以本地区的《沂蒙山小调》为切入点,通过聆听分析,了解音乐与本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方式,生活习惯和人文环境等特点的联系,并加以评论,再采用相同的方法由图画或片段等形式辐射到其他一些具有典型人文特征、民歌风格迥异的地区,如《茉莉花》、《小白菜》等词同曲异的民歌来进行比较,让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与特征。
这样组织教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都受到音乐的熏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教学内容多样化,让时尚的旋律美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现代的高中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对音乐能进行一定的概括归纳,已经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能够大胆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不同的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如在欣赏《沂蒙山小调》时,我先播放了民歌演唱风格的版本,在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时,我改成播放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通俗音乐欣赏中,除了课本准备的作品外,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毛阿敏的《天之大》、韩红的《天路》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在教学中总是找到不同作曲家的多个版本的音乐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以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欣赏三十年代的歌曲时,学生认为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搜集了重新编曲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音乐作品,从节奏上、情感上都有了变化,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开放,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与方法要注重个性思考,重视智慧参与。过程与方法之所以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是因为音乐教育多为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潜效应,其教学目标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即过程即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都采用“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在欣赏内容意境深奥的音乐作品时,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我通过音画舞的结合,利用“通感”简化音乐欣赏的难度系数,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如在欣赏《华夏音乐之光》单元的《阳关三叠》时,我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如在欣赏非洲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时,由于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欣赏中结合视频,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非洲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及音乐的相关知识。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还把专业教学与欣赏教学相结合,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我或者专业生演唱其中的《黄水谣》、《黄河颂》等曲目。这样让学生参与体验,当学生参与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目的愉悦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这种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中真正的教学,这样会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教师评价时要讲究科学,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正确的评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经常运用“你太棒了”“你的见地很有创造性”“你的感受很独到”等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爱思考,爱提问,增强学好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动力。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的灵活性,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上狠下工夫,才能让音乐之清泉流得更欢,音乐之熔炉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